《哈爾濱一九四四》:典型諜戰,類型突圍

導讀:《哈爾濱一九四四》以非典型諜戰敘事揭示特殊歷史下的日常諜斗,劇情交織複雜,快節奏融入多線索推進,剖析立體人物描繪時代抉擇。

文|黎河

「刑訊室不應該是太平間,應該是特務科的產房,得多問出些東西來,整天抬屍體有什麼用?」石大夫的一針下去,藏着諸多線索的老田驟然「去世」,特務科科長關雪多少有些憤怒和抱怨。但沒想到的是,石大夫的又一針,被當做屍體扔掉的老田,在奄奄一息中又把情報最後的秘密傳遞了出來。

由張黎執導,王小槍、劉天壯、劉勁飛編劇,秦昊、楊冪領銜主演的《哈爾濱一九四四》於4月21日開播,首集中這招「金蟬脫殼」緊張刺激,讓觀眾直呼過癮。緊接着,各線索之間相互交織、滲透,相互呼應,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劇情結構。老田被害、石大夫被捕、宋卓文獲得關雪信任、渡邊被殺等情節相互串聯,展現了主線和支線的錯綜複雜,給觀眾呈現出一個龐大豐富,但又邏輯緊扣的故事世界。

從典型類型到「非典型」敘事,

日常化的諜戰更有力量

在1944年的哈爾濱,敵我勢力時刻交鋒,卧底、鋤奸、騙取信任、獲取情報成為每天的日常工作。

這部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世界,展示了角色在哈爾濱一九四四年這一歷史背景下應對政治局勢、道德困境的種種挑戰。主人公宋卓文在特務科的經歷將這種緊張與複雜推向了極致,觀眾也通過劇中角色的複雜動機和背景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生活和人們所面臨的壓力。

一方面,《哈爾濱一九四四》以其強情節、高懸念和快節奏的獨特風格,成功地創新呈現了一段扣人心弦、鬥智斗勇的故事。劇中情節推進合理,表現方式新穎,通過縝密的邏輯、緊張曲折的事件進展和反轉的情節走向,展現了一種草蛇灰線的故事編織。接下來,煙斗情報爭奪、雙胞胎疑雲、連環爆炸等多個錯綜複雜的事件線索將相互交織,期待的同時,敘事上的神秘和張力在瞬息萬變的節奏中展現無餘,引人入勝。

另一方面,這部劇採用了非典型日常流、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劇情中的人性化敘事為角色賦予了更多層次,使得觀眾更能深入地理解這些角色。例如貫穿主線的宋卓文與關雪關凱兩姐弟的敘事,在該劇的閃回中不斷出現。當年年幼的姐弟倆關雪和關凱被宋卓武救下,但又意外分開、彼此生死未知。當宋卓文遇到關雪、並被誤認為是自己的雙胞胎哥哥宋卓武,既是救命恩人、過命的交情,又意味着未知陌生的危險,這種矛盾成為關鍵。

為人物塑造、事件描繪融入日常化筆觸,《哈爾濱一九四四》藉助人性化敘事語態一展隱蔽戰線的英雄們的生活面貌。革命戰士不是神,也都是普通的平凡人,在隱蔽戰線的工作中,家人孩子都會成為關係潛伏人員任務成敗的關鍵,而這部劇中則通過展現石大夫家人等場景更全面地放大了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殘酷與溫情,鬥爭與傳承。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發展,諜戰劇不再只是電視劇文藝界的探討模範,更是作為一種「諜戰劇現象」存在。從典型類型到「非典型」敘事,這部劇通過對日常生活與戰爭背景的交織呈現,觀眾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那個特殊年代下人們的掙扎與抗爭。《哈爾濱一九四四》以其獨特風格和創新手法,成功地融合了歷史劇、涉案劇和諜戰劇的元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這部電視劇通過交叉敘事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情節與緊張的諜戰情節相結合,呈現出深刻的人性美和悲壯,展示了那個特殊時代下的英雄們的生活面貌。

有複雜多面的人物群像,

又有情感化塑造的人物關係

在國產諜戰劇發展的現階段,若要真正告別「懸浮」,必須重拾對「人」的重視。

以其獨特之處挑戰了傳統諜戰劇的模式,通過對人物形象的詮釋展現着人性的複雜性和深度。《哈爾濱一九四四》強調的不是英雄神勇,而是英雄的困境與挑戰。革命者們沒有主角光環,反派角色也不再簡單地非蠢即壞。無論是敏銳縝密的宋卓文還是殺伐果斷的關雪都如同走鋼索的人,每一步都如臨深淵、小心提防,在複雜莫測的局勢中尋找着各自的生路。

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和真實性成為當時哈爾濱的複雜局勢的縮影,從大無畏的革命者到陰險狠辣的特務,再到殘忍的日本軍官和理想主義的學生,角色之間的錯綜關係展示了在動蕩時代中人們信仰、私心、判斷之間的角力。即使包括聰明縝密、深藏不露的潘越,簡單粗暴、心狠手辣的胡彬,在劇情的推動下,他們陰險狠辣、畏縮掙扎的反派形象,同樣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刻畫形象的方式既打破了傳統的英雄化式樣,又為諜戰劇注入了更加豐富的人性內核,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在處理人物關係上,《哈爾濱一九四四》的有趣之處在於讓「雙胞胎」身份搭檔上陣,兩兄弟相互配合,彼此掩護,化險為夷。宋卓文對外形象油滑求生,實際上謹慎冷靜,對於危險有強烈的嗅覺;而宋卓武則是愛國積極分子,以刺殺有特殊背景的日本軍官為己任,勇猛粗糙。這兩個人物之間形成的反差,以及他們在完成任務時的默契和信任,成為了該劇的一大亮點。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需要隨時切換身份,巧妙地處理各種細節和問題,這都需要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勇氣、智商和膽識,成為了執行任務的最佳搭檔。對彼此行動和身份的深入了解,不僅增強了劇情的緊張感和懸疑感,更使得兄弟二人的形象更加生動和真實。

此外,該劇所展現的人物立場,則通過角色之間的不同立場,交織呈現出更多的複雜性。關雪作為一個反派人物,她對自己認為的「救命恩人」既有一定的親近淵源,又有警惕、懷疑和持續試探的心理。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和心理博弈,最終誰能贏得這場賭局呢?這些展示了人們在特殊歷史時期的衝突、妥協和困境,使得整部劇更具現實意義,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與命運的關聯。

《哈爾濱一九四四》通過對人物形象、人物關係和人物立場的處理,成功地將人性的複雜和深刻融入諜戰劇的創作之中。藉助於細緻入微的角色塑造和情節設計,這部劇拓展了諜戰劇的表現形式,使它擁有更豐富的人性深度與藝術創作。

「信仰的召喚」讓主題紮根,

也給青年以感召

風雲變幻的1944年,當時的哈爾濱處於偽滿洲國的陰影之下。這座城市成為了各方勢力暗流的交匯點,成為了無數勇者默默戰鬥的舞台。

諜戰劇真正能夠不斷吸引觀眾的關鍵在哪?從《哈爾濱一九四四》可以看出,一方面,危機重重的潛伏工作、驚心動魄的諜戰鬥爭、高潮迭起的燒腦情節、至高無上的革命信念、諜戰故事自帶的緊張感,這些對觀眾而言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作為大眾文藝作品,諜戰劇的創作負有歷史信息傳播的基本責任,在創作中需要最大限度地靠近歷史語彙,確保電視劇作品品質提升和更大的傳播價值。

革命者、特務、日本軍官、叛徒、學生等各色人物在劇情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比險象環生的推理與反推理,生死攸關的情節設置,更重要的是它回答了「當你陷入人生困境和家國危亡時,要如何對抗孤獨與絕望,跳出黑暗的深淵?」這一問題,當劇中人做出掙扎時,為作為看客的觀眾提供現實啟迪,思考故事背後對人性的探尋和對個人價值的找尋。

事實上,正是在衝突與抉擇的對比中,承載着那些革命者家國情懷的光榮與偉大,展現了他們在國家與民族面臨困境時所應承擔的責任與擔當,這既鼓舞着觀眾的愛國之心,又激勵着人們為國家民族的安寧和繁榮而努力奮鬥。

和宋卓文、宋卓武一樣,潛伏工作中捨生忘死的同志們,只是隱蔽戰線上我黨人員之中的一個縮影,還有無數和他們一樣的共產黨員,時刻忍受精神重壓,挑戰心理極限,為了家國民族,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堅定的信仰在黑暗中潛行。他們的事迹也給新時代青年以感召,永遠對烽火年代的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哈爾濱一九四四》開場,「偷梁換柱」的諜戰故事才剛剛拉開序幕。電視劇通過另一個視角展示艱難歷史中可能不為人知的碎片時,也帶領所有觀眾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不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仰。而接下來宋卓武出場的「刺殺」事件,兩兄弟又將如何與敵人鬥智斗勇、險境中破局,令人尤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