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赴台巡演:崑曲藝術的璀璨復興之旅

在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之際,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在今年迎來了它的二十周年慶演。自2004年首次在台北的舞台上亮相,這部傳統名劇已在世界各地累計演出近500場,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3月15日至31日,原班人馬攜手原版舞美,該劇再次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從高雄到新竹,再到台北,一路播撒着藝術的種子,讓古老的崑曲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牡丹亭》源自湯顯祖的筆下,講述了一段名門閨秀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之間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不僅是崑曲的經典,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然而,在新世紀的門檻前,崑曲曾面臨著傳承的困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白先勇挺身而出,以一顆對傳統文化的赤誠之心,策劃並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為崑曲的復興點燃了希望之火。

白先勇在新書《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中深情地回憶了他與崑曲的不解之緣。他提到,自己九歲時第一次接觸崑曲,便被這門藝術深深吸引,冥冥中彷彿有一條情索把他跟崑曲綁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2000年,白先勇心臟病發生命垂危,但他心中最為牽掛的,竟是崑曲的未來,這讓他在康復後更加堅定了復興這門藝術的決心。

2004年,白先勇聯袂兩岸的文化、戲曲精英,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二十年來,這部劇目的足跡遍布海峽兩岸以及歐美各地,它不僅讓崑曲的傳統美學煥發新生,更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於它對傳統的尊重與創新並重。劇組堅持「只刪不改」的原則,用新的審美和現代劇場的概念,將經典重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種對傳統的傳承與創新的結合,讓崑曲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白先勇表示,青春版《牡丹亭》如同火種,點燃了年輕觀眾對於崑曲的熱情,讓這一古老的劇種重煥光彩。他將這部劇定名為青春版《牡丹亭》,也是傳遞了對崑曲生命永葆青春的期盼。

在台北場演出謝幕時,白先勇激動地表示:「有很多來自高雄、屏東、嘉義、台東等地的學生專程到台北來看演出,三天都滿座,而且是年輕人很多,可見這個戲穿越了時間穿越了地點,崑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共同來保護、發揚。」

杜麗娘的扮演者沈豐英感慨道:「我們是2004年的4月29號來到台北首演的,然後在20年後的2024年又回到台北,我感到非常的激動,意義也是非常的重大。」她指出,崑曲雖然歷史悠久,但通過這部劇,崑曲觀眾的年齡層有所下降。「這部劇為年輕人提供了了解崑曲的渠道。」沈豐英說,「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能永遠保持青春,用青春的心態去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柳夢梅的扮演者俞玖林強調,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與劇組精益求精的態度是分不開的。俞玖林回憶道,劇組中最為嚴格的便是白先勇,他的態度體現到了劇目的每個細節上,包括對道具的精心設計和使用,因為藝術的精髓就在於對細節的關注和對人物深度的演繹。俞玖林說:「我們見證了崑曲的復興,這二十年來,我們就是把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審美和喜愛,尤其年輕人對崑曲的審美和喜愛培養起來了,作為參與者我感到非常驕傲。」

在這個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青春版《牡丹亭》以它獨有的魅力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隨着二十周年慶演的圓滿成功,白先勇透露,青春版《牡丹亭》即將迎來的第500場次演出預計將會在北京上演。他表示,這部劇會一直演下去,讓崑曲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繼續綻放光芒。

海峽導報駐台記者 葉新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