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奇「技」|雜技劇《青春》的現實主義關照

雜技是一項挑戰極限的藝術,傳統雜技多以誇張的肢體動作對觀眾形成直接的感官衝擊,更為偏重娛樂屬性。近年來,為突破雜技創作手段單一、缺乏創意等困境,不少雜技團體探索了雜技與舞台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使得雜技藝術擺脫了單純的娛樂屬性,延伸出了審美、教育等多元功能。但許多雜技劇仍被詬病為結合生硬,甚至有不少「雜技就是不適合敘事抒情」的聲音出現。

3月25日,由湖南省演藝集團出品、湖南省雜技藝術劇院編創的新編雜技劇《青春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以下簡稱《青春》)開啟新一輪全國巡演,該劇打破了此前雜技劇跨界融合的窠臼,以意識流的手法,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建構,使劇的內容和形式交融,手法大膽前衛,為雜技劇擴展審美、教育功能進行了一次極具參考意義的探索,讓雜技藝術展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關照。

《青春》一共分為《所有的日子都來吧》、《奔跑吧,以夢為馬》、《夜空中最亮的星》以及《我們都是主角》四幕,劇中沒有絕對的主角,裏面的每個個體都攜着勇氣和信念朝着光和夢想的方向追逐、奔跑、跌倒、成長、再出發……

從形式上看,《青春》很好地保留了雜技藝術本體里震撼人心的技巧性內容。《青春》在成都巡演時,就有觀眾表示,現場看震撼感非常強。這就意味着,雜技藝術本體中那部分能夠引發觀眾興趣的內容,並沒有因為跨界融合而削弱。同時,文藝評論家劉玉琴認為,道具的創新也賦予了雜技藝術更具意涵的審美價值。《青春》將傳統的「地圈」與「鞦韆」改成了高度抽象的「方」、「圓」;將碟、空竹等變成了夜空中閃爍的星辰;讓蹦床與攀岩牆合二為一,改單向的垂直彈跳為遁入摺疊空間的環宇行走。在這部劇里,熟悉雜技的觀眾會看到別開生面的創新,不熟悉雜技的觀眾則會感受到拼搏向上、不畏險阻的青春能量。

從內容上看,《青春》用極具力量感的身體動作表現了青春時期的衝勁與陽光,也藉助各種道具以及改編動作形象化了青春時期的困難與挫折。當代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生活便捷的環境底下,在未真正踏入社會生活時,對挫折的認識不夠,面對挫折的思想準備與行動意識也不充分。雜技本身所具有的挑戰極限的精神態度,以及《青春》這部劇傳達的跌倒後再出發的情感主旨,對當代年輕人頗具啟發性。

雜技藝術對於身體極限的挑戰,難免會給演員帶來傷病。這次成都巡演,一位12歲的小演員在受傷之後,僅隔幾分鐘就調整好了狀態,準備進入接下來的演出。「注意安全,但不要嬌氣」是每個雜技演員的自我修養,也是當代年輕人需要具備的思想意識。此前,湖南雜技藝術劇院曾進入哈佛、麻省理工、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演出交流,在《青春》的上一次巡演中,主創主演也走進了珠海藝術職業學院等開展校園講座活動。此次《青春》全國巡演再啟航,希望能將這股向上的力量帶進更深的青春血脈之中。

「通過《青春》,一定會有更多觀眾走近雜技藝術,感受到雜技人不斷創新探索的努力。」《青春》的女演員李錦在到達巡演下一站西寧時,面對鏡頭鄭重地說。

瀟湘晨報記者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