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兄妹被全網嗑瘋,妹妹竟給親哥發約會邀請?韓國人玩得真不花

最近韓國一檔戀綜,「騙」來了一堆骨科cp粉。

——《戀愛兄妹》。

這是《heart signal》《換乘戀愛》(前兩季)製作人李真姝pd的新作,僅播三期,就斬獲豆瓣9.6高分。

單看這自帶噱頭的節目名,就夠把人嚇一哆嗦。

別誤會,這不是一個倫理的問題。

雖說新增了親緣關係的成分,但這次是兩對兄妹和兩對姐弟一起作為嘉賓參加戀綜。

見過手足dating的場面嗎?

圍觀妹妹撩漢,哥哥當場嗑拉了。

目睹弟弟孔雀開屏,一旁姐姐的姨母笑根本藏不住。

代入一下腳趾摳地,卻狠狠戳中了網友的八卦魂。

可惜目前只播了三期,斷了糧的飄每天都在翹首催更。

沒錯,這還真是一檔難得能當劇看的真人秀。

能把真人秀做成劇的,素人戀綜算是發揮空間蠻大的一個領域。

用素人陣容,講素人故事,共素人的情。

但現如今很多戀綜n代卻陷入了瓶頸,越來越嚼不出味:

在大差不差的模式里,撒糖撒得全是技巧,沒有感情,朝着工業糖精甜寵劇的方向一發不可收拾。

最近《半熟戀人3》男嘉賓就因開快車買葯、幫吃剩面等一系列熟悉操作,被吐槽用力過猛。

哪怕稍微有點新意的韓式戀綜,把前任拉來換乘戀愛,也逐漸跑偏淪為狗血劇畫風。

但不得不說,韓國人玩戀綜,花樣是真又多又新鮮。

這次《戀愛兄妹》的出現,一下讓韓國戀綜上升到next level。

第一招,造懸念。

嘉賓不能自曝身份,手足之間也必須裝作彼此不認識。

因此,觀眾除了猜感情線,還得猜手足線。

只見嘉賓初登場,彼此臉上掛着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男嘉賓噓寒問暖:

你應該很冷吧?給你毯子

女嘉賓羞怯發問:

報一絲,我剛剛太緊張,忘了你叫啥

如何一句話戳破粉紅泡泡,秒切喜劇頻道?

:他倆是親兄妹,還是從小吵到大那種。

許是怕觀眾真嗑起骨科cp,節目組前兩期就陸續公布完四對手足的真實關係。

這時,觀眾再從上帝視角看,便能get到吃瓜看戲的樂趣。

嘉賓除了改稱呼、說敬語、避免對視笑場。

為了隱藏身份,必要時候還得飆演技。

哥哥在客廳大曬wink自拍照,被其他女嘉賓誤以為是新來的男嘉賓。

這時,一眼就認出來的妹妹,本能反應只想皺眉爆粗口。

但能怎麼辦?

開演吧,演出震驚臉就對了。

第二招,改玩法,加buff。

邀請約會環節,女生需要猜測出心儀對象的手足,並把邀請紙條交給她,再由她充當信使完成轉交。

由於在公布真實關係之前,嘉賓們除了自己的手足,對其他人的關係一無所知,這也意味着,紙條可能會交到錯誤的人手上。

果然,意外還是發生了:

哥哥陰差陽錯抽到親妹妹的約會邀請,差點就遂了骨科cp粉的願。

這種自然而然營造的抓馬感,乍看取決於嘉賓本身是否有趣,實際上更得益於節目組突破常規的玩法設置:

設置不同視角和場景,除了集體社交場合,還引入父母和手足視角。

而這,無形中也交代了嘉賓不同性格的成因,使得嘉賓的人設更豐富立體。

好比男四龍宇。

在其他嘉賓的視角下,他是外形出眾又有幽默感的理想妹夫/姐夫人選,憑初印象就收割了一票迷弟迷妹。

母親視角下的他,則是承擔部分父職,從小幫妹妹沖奶粉換尿片的得力幫手。

而到了公開手足寫的介紹信環節,在妹妹視角下,小時候只覺得他是能幫她解決任何問題的萬能哥哥,長大後才讀懂了他努力保持理性下的脆弱。

明明哥哥自己的童年是在父母不合的氛圍中度過,卻一直在替父母補全她的童年。

到了觀眾這兒,便整合成一幅更為完整的人物畫像。

你會發現,跟常規戀綜相比,嘉賓不再是先公布年齡和職業信息,等待配對的商品,也不再像社交實驗機制下的試驗品,被動地完成節目組設好的既定程序。

如果說《戀愛兄妹》是一部群像劇,那他們每個人都是主角,帶着各自的故事出場。

就說第一次同桌吃飯。

以往戀綜里,看點往往集中在嘉賓如何選座,給誰夾菜倒水,終歸只是為觀眾推導感情線服務。

但《戀愛兄妹》不願流俗。

父母打來的一通電話,猶如一石驚起千層浪,在每個人心中泛起大小不同的漣漪。

世承爸爸會藉著玩笑告訴她自己總在她身後,她也會在掛電話前親昵地跟媽媽親親,活脫脫一個在開明家庭成長起來的小太陽。

但這對在單親家庭長大、父愛缺席的龍宇珠妍兄妹來說,簡直沒法想像。

對母親患癌去世,父親疑似家暴的初雅和哲賢姐弟而言,更像一則童話故事,鏡頭捕捉到的微笑瞬間比落寞的眼神更刀人。

或許有人認為親情線喧賓奪主,看戀綜為的不就是嗑cp?

但正如很多劇綜熱衷於追求cp大亂燉的效果,不是把人套入戀愛公式就能擦出愛情的花火。

cp的誕生,不過是源於每個本身足夠鮮活的個體,和另一個同樣鮮活的個體發酵出的化學反應。

除了噱頭夠足,韓國綜藝求新求變還有一個標誌是,結合社會現狀做策劃。

從某種程度上看,《戀愛兄妹》的爆火無形中承擔起了拯救低生育率的責任。

它在生育率普遍非常低的東亞三國,如何很好地給女性提供一種安全感?

有人說,《戀愛兄妹》堪稱戀綜界的《請回答1988》和《家有兒女》。

首先,它把一檔戀綜拍出雙門洞的溫馨感,連觀察室嘉賓看了都想原地結婚。

幾乎全員e人的氛圍下,每個人狀態飽滿又不失禮貌,觀感極度舒適。

比如男一宰亨,就因為爆棚的鬆弛感,人送外號「度假的房東」「脆皮少爺」,主打一個隨心所欲。

別人還在睡覺,他起來打掃衛生和自拍,再把帥照貼牆上。

才認識幾天,就敢相互調侃,毫無顧忌地撒嬌。

其次,四組不同的手足關係,又潛在地表現了二胎家庭的互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女性的恐慌。

暫且不評價這個背後的邏輯,但是家庭線和手足線的引入,客觀上的確給節目帶來了新的東西。

宰亨和世承兄妹,就是現實版桑延和桑稚的歡喜冤家。有點手足情,但不多。

哥哥沒收到約會邀請,妹妹直接貼臉開大,嘲笑他沒人氣。

但鬧歸鬧,當哥哥第一天心動互選時真成了「0票男」,還因為運動弄傷手指,後采時還是難掩心疼。

而出身單親家庭的龍宇和珠妍兄妹,在妹妹面前,哥哥依然總是下意識幫忙,成了全網恨不得「一戶一宇」的爹系哥哥。

允荷和正燮則是相互欣賞、從不吵架的一類姐弟。

因此當姐控弟弟得知姐姐「0票」,瞬間震驚掛臉,替自己眼中最優秀最漂亮的姐姐鳴不平。

還有斷親後相依為命的姐弟,初雅和哲賢。

節目有一個父母匿名送飯的環節,倆人的第一反應都在擔心對方的感受,時不時投來關切的目光。

除了本身令人羨慕的手足情,它還避免了一個很關鍵的觀感問題。

很多戀綜給人的不適觀感就在於,它很容易把嘉賓置於雄競和雌競的場景里。

所以有意思的是,加入親緣關係後給同性共處帶來的微妙變化。

在未公開信息的前提下,身邊的同性未來都有可能是你親戚。

於是,有人當起妹妹的愛情保安,給妹妹和心儀對象助攻,玩遊戲把倆人安排在同一組。

有人則化身「姐夫獵人」,與其說為姐姐物色丈夫,不如說為自己物色理想姐夫,於是有了我幫我姐「追對象」的既視感。

他跟我很合拍

不管是看他打球還是打聽他的愛好,都藏不住迷弟的眼神。

也正因節目組對每個人的故事背景做足了鋪墊,在見多了戀綜里的專屬偏愛後,所有人的無差別寵愛更讓人倍感溫暖。

照顧患癌母親七年,犧牲個人自由的初雅,因為需要早起上班,其他人一起忙前忙後給她準備早飯,讓她久違體會到被媽媽照顧的感覺。

看不過哲賢穿着毛大衣出門,龍宇二話不說就拿起粘毛器追出去。

當看到世承和父母打電話的親昵畫面,哲賢也更願意把它視為一種代償。

因為與其說心酸,更多是感到被治癒的溫暖。

所以,將親緣關係置於性緣關係屬性的場景,不僅噱頭夠足,這種衝擊也給當下普遍的婚戀恐慌帶來些許安慰。

誰能想到,一檔看人談戀愛的戀綜反倒讓人相信,戀愛只是錦上添花的非必需品。

哪怕愛情沒有結果,身邊也總有一個人在為你保駕護航,包括你自己;

哪怕拿到天生爛牌,但我們也手握着為自己和家人,一起選擇家人的權利。

所以客觀上講,這檔戀綜確實好看:

拋棄綜藝套路,以人的情感為主,才是當代真人秀能被當劇看的關鍵。

上一檔被飄當劇看的真人秀,還是《種地吧》。

十個在娛樂圈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只做種地這一件枯燥的事,卻吸引了不少人。

為什麼?

它像一部熱血青春番,因人與人之間(從互不認識的糊咖到共同創業的合伙人)、人與土地的「愛恨糾葛」、人與養殖的動物之間的羈絆,讓觀眾感受到情感的流動。

枯燥的主線劇情,是被人物的弧光,真實的勞動情節和情感填滿的。

既有像電視劇一樣看似平淡,實則跌宕起伏的情節。搬化肥、收小麥、通溝搭棚搞基建,搬玫瑰搬到呼鹼中毒,自己親手接生的瀕危小羊,再到親眼看着它火化……

同時也在不少觀眾心裏打造了一個電子烏托邦。

很多觀眾稱他們為電子朋友,正是因為它滿足了很多人對理想友情和理想工作氛圍的想像。

但這種「好看」也涉及到一個問題:

由於情感的無意煽動,我們往往更樂於為劇中人的成果買單,卻常常忽略了暗中標好的價格,需要由自己承擔。

正如很多人看完節目從中得到療愈,從而萌生種地的想法,這本無可厚非,卻很容易忽略「種地其實是一件需要重複勞作的枯燥活兒」的本質。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借「劇」里這股精神力量追自己的夢,而不必複製他們的夢。

《戀愛兄妹》的舒適觀感也讓不少觀眾對二胎家庭重拾信心,被視作對催婚催育的正向宣傳。

但是,「劇」這個概念本身有表演性質,也就是脫離現實,只能養眼。

結合這個時代普遍的恐懼來看,它能夠帶來的或許只有欣賞層面的愉悅,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看綜藝時的沉浸感還是要和個人的生活有所區別。我們大可以從別人家庭中汲取溫暖和能量,但既然是「當劇看」,那真正該感受的是自己的生活

韓國很多節目都引發了觀眾對婚育問題的興趣,但這些綜藝本身所表達的不止於此,我們可以看到更深的東西,且應該藉此對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知。

好比幾年前風靡一時的帶娃綜藝《超人回來了》,讓萌娃宋民國一舉成為表情包大戶,讓不少觀眾無痛當媽。

節目里爸爸帶娃的逗趣場面,也給了不少人生娃育兒的信心。

但它真正的意義和作用恰恰在於,給觀眾提供參考樣本。

即暴露問題,同時傳遞一些健康可借鑒的育兒理念。

所以,《戀愛兄妹》除了理想的手足情,更應該被看到的是,從嘉賓個性上的差異,倒推父母視角的教育思考。

要知道,不是所有父親缺席的家庭都能培養出龍宇這樣可靠的爹系哥哥;

也並非在粗暴的教育方式下都能像初雅和哲賢這樣,沒有完整童年,卻依然成長為溫暖柔軟的成年人。

一個模範家庭的誕生,是因為父母感恩彼此的付出,給足孩子情緒價值。

當孩子長大後,也能意識到父母與孩子變成了人與人的關係。

那些讓人產生幸福實感的烏托邦,我們不妨權當鏡子看,而不是一頭猛扎進去。

沒有一檔節目可以提供生活的模板,而只能給出案例。案例的最大價值是和自己參照,而不是代入並忽略現實。

畢竟戲,我們大可以當個熱鬧看。

但我們自己的人生,沒有多少機會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