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讓千年炮龍煥新

2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2024年炮龍節百龍舞濱州活動舉辦,超過118條炮龍遊走於縣城大街小巷,數十萬民眾參與了這次節日活動。圖為炮龍節活動舉辦當天,群眾籌備和參與舞龍活動的場景。江暢/攝

實習生 江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3、2、1……」

    隨着人們低聲的倒數,時間來到晚上7點。賓陽炮龍老廟的人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同時發出歡呼。「師公」揭開炮龍眼睛上蒙的紙張,將雞冠血點在龍眼上。

    隨後,百餘條經過這樣「開光」的炮龍被舞龍勇士舞動着,彷彿在空中翻騰跳躍,鑽入早已圍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回到各自所屬的街道。

    「啪!」

    第一聲鞭炮炸響,街道上的人們紛紛將手上的鞭炮投向炮龍。有人還會上前搶奪炮龍的龍鬚、龍鱗。根據當地傳說,用鞭炮扔中炮龍和搶到龍鬚、龍鱗的人會在新的一年獲得好運。

    這是2月20日晚,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2024年「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現場,超過60萬人參與了這場盛大的節日。

    炮龍是一種舞龍的形式,在舞龍的同時燃響鞭炮,民間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的說法。賓陽炮龍節被稱作「東方狂歡節」,是壯、漢文化融合共生的民俗節慶活動,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辦,至今已有1000年歷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於出門在外的賓陽人來說,大年三十可以不回家,每年正月十一的炮龍節能回必回。

    35歲的蒙威成是一個資深的舞龍勇士,在他看來,炮龍是一種傳承。他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舞炮龍。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舞炮龍的蒙威成,如今也打算教自己的孩子。他欣喜地發現,小時候的炮龍節在縣城街道上最多只有幾十條炮龍,現在動輒上百條炮龍在大街小巷齊舞,規模比以前大了不少,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炮龍製作工藝差點斷代

    在炮龍節越來越火爆的同時,炮龍的一些傳統技藝面臨過斷代失傳的風險。

    除了舞炮龍之外,炮龍節還有很多相關文化、技藝,如扎制炮龍、游踩架(一種雜技表演)、鞭炮製造等。而扎制炮龍,則是炮龍節的核心之一。

    70歲的鄒玉特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接過父親的衣缽扎制炮龍已超過40年。他在當地是大名鼎鼎的扎炮龍老師傅,每年能賣出炮龍30多條,有的人想出高價買他製作的炮龍也買不到。

    如此資深的一位民間工藝大師,在10年前也面臨著手藝要失傳的煩惱。

    「年輕人想要學扎炮龍,我是免費教的。但當時我60歲了,一個可以接班的人都沒有,心裏很着急。」鄒玉特說。

    鄒玉特收徒弟只有兩個要求:一是能靜下心來專心學;二是家裏面沒有太大負擔。他說,能靜下心來的人學得更快。家裏面沒有太大負擔,不會經常被各類事務打斷學習進度。即使是這樣的要求,也很難有人符合。

    真正要做好一條炮龍,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的。

    炮龍的製作需要經過30多道工序,從材料選取,到扎制骨架,然後貼紙、上色等等環節。有些精緻的炮龍,一個龍頭就有1000多個捆綁點,十分考驗師傅的經驗和技術,非機器可以批量完成。況且,炮龍不僅要做出外觀上的精氣神,還要做到結實耐用。舞炮龍時,鞭炮會來炸炮龍,人們會來扯炮龍,這都對炮龍的牢固性有相當的要求。就連鄒玉特這樣的大師,獨自完成一條21米長的炮龍也需要一個月左右。

    「年輕人耐不住寂寞,靜不下來。我收過好幾個徒弟,最後都沒能堅持下來。」鄒玉特滿臉惋惜。

    賓陽縣另一位有名的扎制炮龍老師傅胡國強也有過同樣的擔憂,他曾經收過幾個徒弟,但最後也都放棄了,他說:「扎炮龍不掙錢,又比較枯燥,還很辛苦,常常熬夜。年輕人往往更願意去做賺錢更快的工作。」

    年輕一代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

    為傳承和發揚這一獨特的民俗文化,賓陽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思路,實施「炮龍文化」品牌戰略,建立非遺名錄和傳承人檔案信息庫,指導、推薦申報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組建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隊,開展非遺項目研究、非遺文獻資料徵集等工作。

    2008年6月,賓陽炮龍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着賓陽縣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推動「炮龍節」相關經濟、文化產業發展,「炮龍節」漸漸成為了賓陽縣的一張名片。

    為了解決老師傅們的「後顧之憂」,讓「炮龍節」相關文化技藝傳承下去,賓陽縣政府組織非遺傳承人帶徒授藝、號召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入學校。

    2016年,在賓陽縣政府的邀請之下,鄒玉特在賓陽縣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了「扎炮龍」培訓班。2017年,年逾花甲的他又在賓陽縣民族中學增開炮龍技藝興趣班,將炮扎龍這一傳統技藝傳授給更多人。

    接下來的幾年裡,鄒玉特前前後後共教過1000多名學生,收了7名關門弟子,其中1名弟子已經出師,可以獨立完成一整條威風、精緻又耐用的炮龍。

    「我的手藝已經傳下去了,再也不用擔心沒人接我的班了。」鄒玉特笑呵呵地說。隨着炮龍節的名聲走出賓陽、走出廣西。甚至還有學生專程從內蒙古趕來拜訪鄒玉特,把扎炮龍寫進了論文。

    在老一輩手藝人的衣缽得到繼承的同時,年輕一代也開始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主動在炮龍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跑得更遠。

    36歲的陳新昆是當地最年輕的炮龍製作人之一。他自幼就被炮龍文化深吸引,在小學時就扎制出了人生中第一條炮龍。2015年,陳新昆以炮龍節民間手藝人的身份被邀請到台灣交流。2019年,時年31歲的陳新昆被廣西賓陽縣民間炮龍藝術協會授予「賓陽炮龍節」傳統炮龍製作傳承人稱號。

    在今年的炮龍節,陳新昆賣出了18條炮龍,不算成本的話,這給他的家庭帶來了近10萬元的收入。

    「炮龍節的規模大了,買炮龍的人也多了,現在扎炮龍比以前掙錢了。」陳新昆說。

    賓陽縣炮龍協會是賓陽縣最大的炮龍文化民間組織,據統計,目前協會共有66人,35歲以下的炮龍文化從業者佔60%以上。

    老炮龍披新鱗

    2月19日,炮龍節舉辦的前一天,在陳新昆瀰漫著油漆味的家裡,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竹製龍頭框架,旁邊還有兩個小的竹製龍頭框架。陳新昆介紹,兩個小的龍頭框架是他的「草稿」。要製作出更受人們歡迎的龍頭,他在不斷嘗試融入新的元素。

    為了趕上潮流,陳新昆專門設計了一款「國潮風」的炮龍,他參考網絡上「國潮」的相關設計,將傳統炮龍罕用的大紅色幾乎塗滿了龍頭、龍身和龍尾,把大紅色作為主色調,金黃色作為輔色,像是一條越過龍門的鯉魚化作的龍。

    「我這條龍非常獨特,年輕人很喜歡。」陳新昆說,他家裡那個巨大的龍頭框架就是已被人預定的下一條「國潮風」炮龍半成品。

    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為炮龍節這個傳統節日注入新鮮的創意和活力。有的用兩支強光手電筒代替傳統的龍眼,舞龍時龍眼會發出兩道威武的「神光」;有的在龍身裝上彩色燈條,讓龍身在夜晚閃閃發亮;有的用會反光的表演服裝亮片代替原來的紙質鱗片,讓龍鱗更加光彩奪目;有的用輕量化的絲質材料代替傳統的紙和布作為龍身,讓舞炮龍的動作更加輕鬆靈動……

    除了炮龍製作本身,一些新的事物也滲入了炮龍文化的各個角落。

    一些開放給遊人體驗炸龍、舞龍的炮龍被擺在炮龍文化廣場,讓遊客可以參與其中。陳新昆會在抖音上發佈短視頻,記錄自己的炮龍製作過程。來自賓陽內外的網紅、主播們紛紛拿起手機,為網友們推薦賓陽炮龍節……

    從山東趕來的主播任青在2月19日的炮龍節前的直播中收穫了超過100萬贊。在次日的炮龍節當天上午11點,任青在鼓聲四起的街道上向粉絲介紹炮龍文化:「能來這裡真的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這樣傳統的非遺文化不到現場很難感到其中的震撼。」此時,直播間在線觀眾達到了1200人。

    20歲的丘鹿又從小在賓陽長大,她每年都盼着炮龍節這一天。「這是我們賓陽人最自豪的文化,應該將它傳承下去,每一代賓陽人都應該舞龍。」她說,在遼寧念大學時,她還會向來自各地的同學介紹推薦炮龍節。

    據賓陽縣綜合數據,2024年炮龍節吸引縣內外遊客約67.2萬人次,與2023年的56萬人次相比增長20%,拉動社會消費約兩億元,與2023年的1.62億元相比增長23.5%。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