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從外婆的腳爐想起

要是把腳爐算成第一代取暖器的話,現在的取暖器已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代了。

節前大掃除翻出了一個「古董」。銅製,像砂鍋,有個像茶壺一樣的提梁,蓋子上滿是黃豆大小的圓孔。一臉蒙的我叫來妻。妻說,這是她外婆留下的腳爐,鄉下用的。看我不解,便娓娓道來:外婆家在長江邊,三九嚴寒全靠腳爐取暖。

生腳爐是外婆的「必修課」。燒罷飯,用火鏟鏟上帶着余火的膛渣,鋪在腳爐底,上面覆一層礱糠。外公是木匠,做樟木活和松木活的時候會把木屑留下來,在礱糠上再撒一把木屑,一陣青煙後,空氣里就會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或松脂香。外婆坐在竹椅上,兩手插在袖籠里,腳穿厚底襪,踩在爐蓋上取暖。

為了延長保暖時間,外公會用蒲草做個「捂子」,把腳爐捂在裏面,估摸着時間差不多了,會開蓋再添點礱糠。添料的時間和多少也大有講究。添得早了,上次的還沒有燃盡;添得晚了,上次的熄火了,還得等下頓飯重新續火。添料多少全憑眼力,添均勻全憑手勢。妻說當年外公算得上是高手,添一次料可保兩個時辰。

腳爐的「主業」是暖手暖腳,還帶着「副業」。遇上雨雪天,則大顯「英雄本色」,烘鞋烘襪,還烘尿布。此外,嘴饞了扔一把黃豆進去,聽得「啪、啪」炸響,就開蓋用筷子挑出來,放在手心裏來回吹,吹乾凈後可入嘴解饞。偶爾也會挑個小山芋放在腳爐里,一會兒就飄出烘山芋的香味,這可是童年的「下午茶」,妻帶着回味如是說。

說起來,腳爐的歷史還是蠻悠久的,清人徐珂的《清稗類鈔》就有記載:「腳爐以銅製之,其形或方,或圓,或橢圓,或六角,蓋亦鏤花燃炭於中,藉以取暖,用之者,大都為婦女也。」那時的腳爐多燒炭,是有錢人家的奢侈品,一個普通的腳爐卻被打造成了精美的工藝品。特別是在爐蓋上,那透氣的圓孔或列成幾何圖形或描以各種花卉,總是給人以雅緻、吉祥的感覺。要是把腳爐算成第一代取暖器的話,現在的取暖器已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代了。但是工匠們並沒有滿足,他們在實用、美觀、環保的路上不停探索着,改朝換代的取暖器像雨後春筍昂首挺胸地走進尋常百姓家。(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