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549.15億元,恢復至2019年全年票房的85%,整體市場有較明顯的回暖跡象。但不容忽視的是,在頭部大片狂攬數十億票房的同時,不少影片院線一日游或收入微薄,其中不乏口碑佳作。
「電影票房感覺『回春』了,但其實是更集中了。」1月18日,在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訓練營(下稱「siff next」)第二階段的產業公開日上,編劇張家魯回應第一財經關於創投項目成功率的問題時,談到眼下的行業現狀,「以前講『二八效應』,20%的電影賺80%的票房,現在是10%賺90%。」
張家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方越來越保守,把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資金都集中在少數的頭部影片上,因此年輕創作者這兩年會特別辛苦,「因為他們幾乎很少有機會讓投資人看到並信任他們,讓他們做項目」。
新人新作的湧現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年輕電影人進入市場,走到產業中心,卻需要跨越重重關卡。
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新人孵化單元siff next,不同於電影項目創投,這一單元聚焦項目中的新人創作者,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電影新人,通過活動設計,幫助這些新人進入到電影產業中,為他們完成自己的第一、第二部長片作品提供平台。
去年11月初,siff next向歷屆入圍學員開放劇情長片項目的徵集,共收到21個項目報名。通過評審委員會的篩選,1月16日至19日,六組創作者帶着他們的最新長片項目及團隊來到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參加項目開發工作坊及行業培訓活動。導演劉伽茵、編劇梅峰、製片人沈暘、編劇張家魯擔任訓練營導師,從資深電影人的角度對這些初具雛形的項目提出建議。
經過對主創團隊和項目可行性的綜合考量,《她們的婦產科》和《鴨子丘》獲得「最佳訓練營項目」。不過,無論是否獲得榮譽,對於這群年輕電影人而言,機會是平等的,這只是漫漫創作之路的起點。
類型豐富
1月18日,《她們的婦產科》《夜車》《鴨子丘》《廣德樓》《未滿十四歲》和《上海女兒》六個入選項目團隊向媒體及業界嘉賓進行了公開陳述,這也是項目進入產業前的一次重要交流。在首次亮相之前,針對四位導師提出的建議,創作團隊對展示內容、劇本思路進行了調整和糾偏,以便讓聽眾更好地了解作品主題。
這六個項目涵蓋家庭、懸疑、喜劇、奇幻、犯罪、歷史等類型。可以看到,有一半作品從女性視角出發,或關切生育與失獨、家庭和醫療交織的議題,比如《她們的婦產科》;或從未成年犯罪案件出發,比如討論親子關係的《未滿十四歲》;或改編自真實故事,比如從創作者自身經歷與記憶衍生而來的敘事實驗《上海女兒》。
另外三部作品,以羅生門式敘事為架構討論人性困局的懸疑喜劇《夜車》,以超現實手法表現創作者故鄉的人與事的《鴨子丘》,以及富於喜劇色彩、從京劇變遷角度出發關照時代變動中的人心的《廣德樓》,也頗具看點。從這些創作者背景來看,他們大多來自國內外知名電影學院,且有拍攝短片或參與劇集創作的經歷。
從項目陳述中可以看到,每個故事和創作者所計劃採用的表現手法皆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項目總預算在100萬至600萬元之間,現階段到位資金在0至200萬元之間不等。每個項目的訴求各不相同,包括劇本診斷、尋找投資商、合作製作夥伴等。
最終獲得「最佳訓練營項目」的《她們的婦產科》是傾向於關注社會話題的劇情片,《鴨子丘》是關於鄉土記憶和故鄉風物的藝術電影,兩部影片在題材、風格上有較大差異。梅峰告訴第一財經,評審導師之間對這兩個項目的勝出沒有太多分歧和爭論,很快就產生了結果。在這一階段,團隊中製片、編劇和導演之間的共識是最重要的,劇本的穩定性和製片思路的成熟度,是這兩個項目最終勝出的主要原因。
在沈暘看來,目前只是階段性地檢驗項目的完成度,其中有些項目的劇本很好,但團隊對項目的美學方向和類型上沒有達成統一的認知,如何推進下去就需要再思考。「如果說,企業核心價值是對文化價值的認同,那電影項目核心價值往往是美學觀念、價值觀、世界觀的統一。」
此次獲得「最佳訓練營項目」的兩部作品,需在今年上半年各自完成一部該項目的相關短片,以獲得下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的入圍資格。開心麻花、d計劃、天工異彩、熠熠和光及清律律師事務所將為兩部短片分別提供9萬元現金、拍攝器材、後期聲音製作、影片調色及法律諮詢等服務,幫助他們完成短片拍攝。
《鴨子丘》導演、編劇繆吉娜告訴第一財經,這兩天,她和團隊已經緊鑼密鼓地投入短片製作過程當中,與製片人、攝影師、剪輯師等合適主創對接洽談,計劃4月拍攝,5月完片。鑒於影片是三段式結構,他們正考慮拿着這筆錢將長片的一部分拍攝出來,「我們想在這個項目的視覺上做出更多嘗試和探索,如果通過短片把視覺上的新鮮感做出來,那麼對於之後找投資也會更有幫助」。
繼續拍,活下去
據了解,2024年siff next將於2月開啟學員申報,向華語地區的青年製片、導演、編劇三個方向公開徵集報名,從中挑選20位參與上影節期間的一系列活動。截至目前,siff next已向行業推薦80位青年電影人,孵化31個項目,其中12個入圍各個電影節創投,5個已經製作完成,有3部入圍國際電影節展,1部已在院線上映。
在梅峰看來,創投訓練營或者是電影項目創投這樣的機制,對於年輕創作者而言非常重要,電影市場上曾經出現過的諸如《過春天》《日光之下》《春江水暖》等優秀影片皆來自項目創投:「最早以劇本形式單槍匹馬出現,在這樣的平台里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團隊,以低成本、低預算,找到美學上共通的夥伴,基於對電影的共識,彼此之間建立信任,溝通成本低,這樣的工作方式一定是有效率的。」
劉伽茵提醒年輕電影人珍惜在校階段的實踐機會:「現在試錯成本是低的,後面拿別人的錢再試錯,恐怕就有點不太合適了。創投里都是年輕人,都是奔着創作這一件事情去的,特別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當年輕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被認可和被看到之後,他們就有機會在職業生涯中創造新的空間,如今很多新導演走的正是這條路。
不過,拍電影從來都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真正能夠走到最後,投入市場的項目仍是少數,很多項目在孵化過程中,由於外部環境或自身原因難以為繼,半道夭折。「不只是創投,就說電影公司,(項目成功概率)30︰1都算高的了。」張家魯告訴第一財經,「能繼續做下去,最後拍出來能上映,賣得還不錯,那真是百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
一個好項目如何才能走到最後,四位資深電影人提到堅持、意志力和信念感,與此同時,他們也並不否認運氣的成分。「努力是基本需求,再帶點運氣,還要身體健康。」張家魯對年輕電影人的建議概括起來是六個字:繼續拍,活下去。「想盡辦法不斷地拍,同時還要活下去,不要拍着拍着(身體)變差了,就會很難。」
對於這群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年輕電影人,沈暘從理性的製片人角度出發談道:「從現在起,你要跟項目開始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而且並不是要一條道走到黑,有時候要拿得起、放得下。」這兩天,她最大的感慨是:「電影不是你的唯一,生活是最重要的。你的素材也是從生活裏面來的,沒有生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作的能量。」
(圖片由上海國際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