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創作時期距今已有一段距離的反烏托邦主題科幻作品來說,它們預告的人類未來危機發生的時間已經接踵而至。不過情理之中的是,大多數駭人聽聞的預言並沒有成真,奧威爾筆下的永久戰爭並未發生,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中的星際旅行也並沒有實現——但這些並不會削弱反烏托邦作品永恆的魅力及現實價值。
英國bbc近期的一篇文章以《星際迷航》的衍生劇集《星際前哨》為例說明了這點。作為科幻劇集中最重要的ip系列,講述詹姆斯·柯克艦長與艦員們在23世紀進行宇宙冒險故事的《星際迷航》在1966年一經推出便長盛不衰。在正式劇集結束後,不僅推出了相應的動畫劇集,還衍生出多部電影和四部電視劇集,同名的電子遊戲、小說也構成了當代最為重要的美國流行文化組成部分。
《星際迷航》劇照。
其中,1993年正式開播、歷時7季的《星際迷航:星際前哨》是粉絲眼中氣質較為獨特的一部衍生劇。它以一座太空站為劇集背景,同時以單元劇的形式推進劇集,讓角色有了更多立體感。在母劇《星際迷航》中,編劇借角色之口表達了許多對未來人類社會的擔憂,例如2026年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爆發,人類將進入「後原子恐怖」的時代(post-atomic horror)等。
與這種基調類似,《星際前哨》也聚焦了一個發生在未來的人類威脅,而且這次的威脅十分具象。劇情中,主角西斯科指揮官和船員們意外地從24世紀回到2024年的舊金山。當船員們從時空穿越的昏迷中醒過來時,他們發現自己被當地的武裝警察判定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而在這個時間點的舊金山,法律禁止人們睡在街上,無家可歸的人們需要被運送到一處與外界社會隔離的「避難區」(sanctuary district)。
不久之後,西斯科意識到,人們對避難區的憤怒在2024年即將達到頂點,一場美國歷史上最暴力的騷亂即將到來。這次騷亂也將徹底改變公眾對這類隔離區域的看法,並再度迫使美國社會正視社會公正的問題。船員巴希爾對這堂「來自21世紀的歷史課」感到沮喪——這種不適感似乎正是編劇希望創造的,巴希爾面對這一事實時的不安正是很多觀眾可能有的反應。
《星際前哨》的製作人艾拉·史蒂文·貝爾 (ira steven beh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遲遲未能解決如何應對無家可歸者的問題的事實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人們從無家可歸的人身邊走過,似乎他們是風景的一部分」。這種在當代的美國隨處可見的現象讓他們認為,未來世界無家可歸者可能會徹底隱身——遁入「避難區」。
卡西公共政策學院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皮帕雷(stephen pimpare)認為,儘管這是一部有關未來穿越的劇集,但這種靈感反映了劇作上映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對無家可歸者的態度。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也確實存在諸如阿格諾斯營地(camp agnos)等由流浪者們自發修建的現實版的避難區。而在數據方面,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2023年的美國流浪人口比起1990年代也上升了不少。皮帕雷認為,這種負面趨勢的根源是政策的懶惰,人們只想迴避和掩蓋問題,而不是正視問題。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文章認為,通過製造衝突,反烏托邦劇集呈現出一種人類發展不幸中的幸運——我們只有經歷慘烈的教訓,才能使得社會變得更為公平和合理。在《星際前哨》中,巴希爾對一名社工表示,她不應為維護避難區的日常而感到愧疚,社工答道:正是因為每個人都這樣對自己說,所以一切都不會改變。這句台詞被皮帕雷認為是劇集希望傳遞的核心信息,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打開一部反烏托邦劇集的方式——人類的高技術未來會創造越來越多龐大的系統,但我們依舊有能動性,而我們每個人解決問題而非推諉的意願,才是使得人類未來避免災難的最重要因素。
參考鏈接:
1. star trek: the deep space nine episode that predicted a us crisis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240109-star-trek-the-deep-space-nine-episode-that-predicted-a-us-crisis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8%89%a6%e5%a5%87%e8%88%aa%e8%a8%98
3. the dystopian utopia: star trek: discovery
https://www.radicalartreview.org/post/the-dystopian-utopia-star-trek-discovery
編譯/劉亞光
編輯/張婷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