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陶淘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頭頂「皇家」「愛樂」頭銜的樂團,並不總能與高端樂團畫上等號。
2023年12月30日,武漢愛樂樂團就名稱被湖北長江愛樂樂團冒用一事,在其公眾號發表了澄清聲明:
大麥網發佈的2023年12月31日在珞珈山劇院演出2024武漢新年交響音樂會與武漢愛樂樂團無關,武漢愛樂樂團2024新年音樂會於2023年12月31日在武漢琴台音樂廳演出,且僅在琴台音樂廳官方網站售票。大麥網售票信息中的演出樂團標註為「湖北長江愛樂樂團」,但使用了武漢愛樂樂團的簡介,此為虛假信息。
無獨有偶,臨近元旦假期,12月22日,河北石家莊大劇院,「比利時皇家愛樂樂團」在此上演新年音樂會。演出結束後,不少觀眾高喊「退票」,引起了軒然大波。事後,石家莊大劇院以演員「身體抱恙」為由全額退款。
如上所提及,中文名故意錯譯、掛羊頭賣狗肉,是不少「水團」的慣用伎倆。
「一些歐洲國家的業餘演奏者或者學生,可能想要來中國旅遊,會找到一些來華巡演樂團的招工信息,就可以邊旅遊邊掙錢。」在某交響樂團工作了長達20餘年的樂手李珏表示。
從外部因素來講,「水團」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有很多。「普通觀眾對樂團資質鑒別力的不足,是被『割韭菜』的原因之一。」李珏補充道。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劇院經營模式與經營指標的一些特性,也掣肘着與劇院合作的樂團、歌舞團的質量。
青年演出策劃孫彤透露:「為了實現劇場的營收目標,國內劇院都會在一定時期內對演出數量有一定的考核要求,與『水團』的合作客觀上能減輕劇院經營的壓力。國內大量劇場與樂團的合作方式是場租式,樂團票房不會影響劇場收入,因此,劇場難以直接把控樂團的質量。」
「水團」的存在,還因票務平台在演出基本資質方面沒能起到基本的把關作用。就前述武漢愛樂樂團以虛假簡介售賣演出票一事,大麥武漢官方微博並未在此事件發生後,做出任何解釋。《中國企業家》就此聯繫大麥有關負責人,對方未予回復。
儘管「水團」持續生存至今,但業內人士對未來劇場與樂團的發展,仍舊抱持着樂觀的態度。
「如今的劇場在周末時段經常會開展音樂欣賞課程,提升民眾的音樂鑒賞力,通過惠民教育的方式,能儘可能為觀眾避坑『水團』。」孫彤介紹。
而在李珏看來,市場本身也可以做到良幣驅劣幣:「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水團』的鑒別其實存在專業難度,不僅在於翻譯問題,還有對demo(樣片)的鑒賞力。但是,口碑的發酵可以讓巡演的『水團』逐漸失去市場,這會是最好的淘汰方式。」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2024年元旦,徐莉咬咬牙為一家三口買了三張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門票,每張門票價格高達880元。她滿心歡喜地以為滿足了女兒想看名樂團的心愿,哪知自己上了冒名的當。
經徐莉查詢,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外文全稱為「deutsches symphonie- orchester berlin」,是德國著名的交響樂團,而徐莉購買的「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宣傳海報上樂團的外文名稱並沒有「symphonie(交響樂)」這個單詞。
得知自己被騙後,徐莉先申請了大麥退票,大麥以「票品為有價觀演憑證,非普通商品,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服務具有時效性、稀缺性等特徵」為由,不予退款。此後,徐莉又撥打了12315,投訴無門。
徐莉的遭遇,只是諸多中產被山寨樂團欺騙的一個典型案例。在小紅書上搜索#水團#,可見相關話題82.8萬次瀏覽量。
相較於前幾年,今年元旦,國際「水團」尤為肆虐,與國內歷經了幾年演出低谷,尤其是海外演出靜默期有關——觀眾對國外樂團的消費需求爆髮式增長,但假日市場供給又無法滿足消費需求。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元旦假期,北京市共有153個劇場舉辦營業性演出共計268台807場,吸引觀眾逾21.6萬人次,票房收入約5353.8萬元。同比2023年分別增長166.3%、263.7%、442.8%。
但在小紅書上的避坑「水團」筆記中,有不少業內人士提到,海外知名劇、樂團的全球巡演,通常不會集中在聖誕—元旦周期,該周期一般為歐美頂級樂團的假期,或者部分樂團會在本國高水準音樂廳演奏。
再往前追溯,「水團」在國內生根發芽,是因為國內經濟水平發展、觀眾對精神追求增長,但對演出團體是否為知名樂團,以及樂團的演奏水準如何還欠缺甄別力。
海外「水團」收割中產,不專屬於中國。上世紀70年代,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當時的日本人對舒伯特15首《弦樂四重奏》的需求,和對迪奧的需求同樣強烈,但日本國民對音樂的鑒賞力還不足,為「水團」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到了本世紀初,中國的音樂產業發展,進入了類似的軌跡。據《2022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自2013年至2019年,我國音樂類演出票房收入從43.6億元增長到了73.79億元。其中,2016年至2019年期間,演出票房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5%。2021年,音樂類演出市場的票房已恢復到47億元。
小資青年比例持續增長,美育教育在國內中產家庭中也愈發被重視。聽音樂會,也就成了更多中產陶冶情操的方式,但樂理普及卻尚未達成,加之部分觀眾對「外國的月亮更圓」 的偏見,又為海外「水團」的入侵形成了條件。
《新周刊》援引音樂評論人徐堯的觀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就有演出商在做『水團』的生意,他們利用了中國觀眾對外國樂團的嚮往,認為只要是外國來的就好。就這樣,一大堆冒名頂替,亂改名字和簡歷的國外樂團就跑到中國圈錢。」
線下劇場的生存壓力
除了觀眾甄別力不足之外,線下音樂產業的監管與經營現狀,也與「水團」仍能生存於裂隙之中有關。
樂團資質審核方面存在的難度,主要在於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還存在欠缺。李珏表示,任何一場演出在表演前,都會在當地辦理齊備的手續:「樂團名字、演職人員資歷、身份信息、演出demo,都在其中。然而,對於審核人員來說,不僅要釐清樂團的基本信息,還包括樂團原名的翻譯問題,以及demo的內容質量問題。」
「對於劇院來說,出於生存需要,全年得要完成一定場次的演出任務,也客觀上導致與劇院合作的樂團的內容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劇場與觀眾的訴求不完全一致。」孫彤表示。
「尤其對二三線城市來說,知名樂團、歌舞劇團的合作費用很高,『水團』就成為了不少劇場提升業績的方式。」李珏也告訴《中國企業家》。
此外,劇場與樂團的合作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樂團演出較低的准入門檻。
李珏介紹,目前,劇場與樂團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場租模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劇場只向樂團收取場租費用;打包合作模式,劇場做好策劃、組織工作,支付給樂團一筆固定的演出費之後,剩下的票房收入全歸劇場所有;劇場、樂團票房分成。
「對於第一種合作模式來說,劇場方面不承擔票房風險,因此也不會過多介入樂團的內容審核。在元旦、春節等假期,場租費高時,樂團合作更是多多益善。第二種模式之下,由於劇院承擔了全部營收風險,並且負責策劃,劇院在外宣上,也有可能打擦邊。第三種模式也不排除存在劇院、樂團共同做誇大宣傳。」李珏透露。
「而劇院自主策劃演藝的品牌,為了維護品牌的持久影響力,演出的質量相對上乘。」孫彤介紹。
據了解,同樣承受kpi壓力的還有各大票務平台。據某票務平台的工作人員透露,每年票務平台也會下達上線演出場次的有關指標,「臨近年底,尤其是沖kpi的時候,『水團』就可能被用作沖年底業績」。
除了常年背負的業績壓力,自2023年以來,高懸於劇院與平台的業績壓力,在特殊時期過後也進一步增長。
如何讓「水團」退出市場
儘管「水團」在國內蔓延的因素很廣,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水團」在市場中的生存空間一定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被壓縮。
首先,在李珏看來,在觀眾有意識地提升「水團」的鑒別力後,市場有着很強的良幣驅劣幣的能力。
李珏給出了幾種簡單的避坑「水團」方式:「利用搜索引擎查詢樂團的外文原名,而不只搜索中文名稱;搜索指揮簡歷;查明樂團的獨奏與獨唱,是否是著名音樂家,比如郎朗、王羽佳。」
另據音樂周報,消費者在篩選樂團時,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挑選海外名團競相到訪中國的高峰期聽音樂會。比如,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北京國際音樂節等。
第二,如果要選新年檔期,需認清新年音樂會品牌,最好是深度捆綁的名劇場音樂會。比如人民大會堂·北京新年音樂會、國家大劇院·北京新年音樂會、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廣州新年音樂會等。
第三,在二三線城市,消費者消費前需要關注下單的音樂會是否在該樂團公布的樂季內。音樂季指的是職業樂團年度演出計劃,一般按照跨年的時間進行與策劃。
事實上,隨着社交媒體在口碑發酵與「水團」避坑教學方面的力度不斷增長,「水團」的生存空間已經在大規模被壓縮。
獨立樂評人「格格說ggtalk」在小紅書上提到:「水團賣不出去,只好發起團購甩賣了!北展某聖誕節音樂會團購,1200元的票只需60元,400元的票竟然低至20元!」這顯然是音樂行業從業者、資深樂迷共同教育了市場的成果。
與此同時,劇團、劇院也一直在着力提升普通觀眾對古典樂的鑒賞力。據孫彤介紹,不少劇院在周末會做一些惠民演出,包括名家導賞,在演出間隙會對演出內容進行導讀。
當然,除了觀眾本身,若要讓「水團」退出市場,音樂產業其他機構的管理人員也責無旁貸。
「樂團策劃的專業度也亟需提升。目前,我們劇院在周末會做一些相關培訓,增強管理人員對藝術門類和樂理知識的了解,提升他們的專業度。」孫彤透露。
作為演出策劃,孫彤稱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出把關人。「我在與一家演出團體合作之前,會查詢它背後公司的演出資質,其成立時間、代表作品,是否處於失信名單之中,是否運營過成功的案例。」孫彤介紹。這些對於對公司經營有所了解的觀眾,也可以作為有關參考。
除此之外,在孫彤看來,對於全國的演出場所來說,或許還需要更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從而讓線下演出徹底恢復幾年前的元氣:「『水團』客觀上確實是快速變現的一種方式,當經營壓力減輕,質量也會跟着提升。」
文中孫彤、李珏為化名
參考資料:
《別上當了,很多古典樂團都是來華圈錢的「水團」》,新周刊
《「水團」歸來,觀眾該如何擦亮雙眼?| 爭鳴》,音樂周報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tougao@ic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