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熱播帶火票房,舞台劇《繁花》更貼近小說市井基調

開票三小時,票房突破200萬。電視劇《繁花》的火,也燒熱了演出市場。1月8日,舞台劇《繁花》第一季開票,大量用戶湧入,服務器一度癱瘓。第一財經了解到,目前該劇銷量保持勻速增長當中。

事實上,自2018年首演至今,《繁花》舞台劇已完成14輪演出,票房和上座率表現一直不錯。「但是從一開票就瘋搶的情況來看,確實比以前還要火爆。」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舞台劇《繁花》製作人馬晨騁說,似乎有一大波原本並不是舞台劇的觀眾湧進來購票:「很多觀眾過去不知道《繁花》還有舞台劇版本,應該是看了電視劇之後,出於對這一ip的關注,才發現了舞台劇《繁花》。」

舞台劇《繁花》同樣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金宇澄寫於2012年的小說《繁花》,小說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兩條故事線交叉推進,大量的閑談展示上海世俗生活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生態,有飲食男女,也有世態人情。

舞台劇《繁花》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與上海五盟文化聯合出品,與電視劇《繁花》差不多時間拿下了改編權,由馬俊豐擔任導演,溫方伊擔任編劇,並於2018年首演。與電視劇版《繁花》大刀闊斧的改編不同,舞台劇《繁花》完全依照原著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人物關係上做了一些微調,總體忠於原著。原著作者金宇澄也深度參與舞台劇創作:「每個主要角色,他都要自己看過,每個主要角色的現場表演,他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馬晨騁說。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長恨歌》《人世間》等多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被改編成舞台劇,和大多數獲獎作品一樣,《繁花》體量大,有厚度,歷史脈絡長。馬晨騁告訴第一財經,舞台劇於立項伊始就決定分三季推出,三季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勾連:「為了能夠更完整地呈現小說,我們決定用舞台連續劇的方式表現小說中的人物關係和時代命運。」

2021年,舞台劇《繁花》推出第二季,去年在美琪大戲院實現了兩季連演。第一季的故事主要圍繞滬生、阿寶和小毛的兄弟情誼與聚散離合,第二季,陶陶、小琴、雪芝等新角色登場。演員方面陣容搶眼,第二季還請到演員潘虹出演黎老師一角,一段精彩的獨角戲盡顯功力。3月28日至4月6日,《繁花》舞台劇第一季再登美琪大戲院,並將在新一輪演出中迎來百場紀念。

自2018年年初首演以來,觀眾對《繁花》舞台劇評價頗高,藝術上也獲得了諸多肯定,斬獲多項戲劇大獎。《繁花》舞台劇第一季推出不久,原著粉絲何晶就去看了。在她看來,舞台劇三個小時下來整體是好看的,它難得地貼近了原著氣質,美術置景與它所呈現的時代風貌契合,姝華這一角色處理得衝擊力非常強,全劇結尾的處理也很好:「舞台劇第一季看完會讓你有種恍恍惚惚的感覺,和小說的基調是比較契合的。」

何晶告訴第一財經,舞台劇《繁花》從劇情、舞美和表演來看,是一個完成度挺高的作品:「原著黨去看不會失望,如果沒有看過原著,去看這樣一部劇也很容易看懂。它沒有什麼很高的門檻,敘事很清晰。演員的表演也蠻貼近人物角色。」何晶覺得,與電視劇版相比,舞台劇更像是眾生相:「沒有誰的戲份特別多,當然肯定有偏重,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它描摹的是當時大家的生活狀態,不是突出某個人,這和小說也是一樣的。」

過去五年,《繁花》舞台劇還曾去往北京、杭州等地,去年第一季受邀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演四場。在馬晨騁看來,《繁花》代表着上海文化,而上海和香港在文化上有許多共通之處,香港也生活着許多上海人:「我們也想了解在聽不懂上海話的情況下,觀眾的反饋怎麼樣,結果演出效果還是非常好的。」馬晨騁同時表示,希望更多觀眾到上海來看舞台劇《繁花》:「就像現在很多觀眾會想來上海吃排骨年糕,逛黃河路。其實排骨年糕哪裡都有,來上海是能夠體驗它的城市文化,所以還是希望舞台劇能夠吸引更多喜愛上海、關註上海的觀眾到上海來看演出。」

實際上,上海舞台上還有許多用滬語演出的作品。比如滬語版《長恨歌》正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不久前,都市喜劇《寶興里》在美琪大戲院跨年演出,去年,有滬語元素的音樂劇《愛情神話》引發熱議。馬晨騁說:「電視劇《繁花》一下子把滬語帶火了。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堅持用滬語講上海故事。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在講述上海故事的時候,用滬語表現,其實更加能夠傳遞故事本身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