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一出,《小時代》風評轉好?郭敬明真得感謝王家衛

沒想到,如此被群嘲的開局,《繁花》卻最終變成了今年的第一部爆劇。

豆瓣開分8.2。

站內熱度破30000。

甚至讓上海近一周的旅遊熱度環比上漲了12%。

但,即便如此,爭議還是連綿不斷,有人質疑它的上海話,有人質疑它的故事性,而這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種說法是:

《繁花》就是中年版的《小時代》。

點贊不少,還一傳十,十傳百,說明感官上有幾分道理。

但細究起來,王家衛的盡頭真的變成郭敬明了嗎?

sir恐怕要不客氣地說一句:

把王家衛被歸類為郭敬明同類項,不是王家衛的退步。

恰恰是今天審美與評論的「消費降級」。

01

sir算不上王家衛的鐵杆粉絲。

但把《繁花》當成《小時代》一星差評,也過於離譜了。

直觀上的相似點。

有。

最簡單的,都是上海

然後呢,都紙醉金迷

寶總剛一出場,就是一箱被車撞後,灑在空中的30萬人民幣。

而,《小時代》是大雪、皮草,以及患難姐妹。

比如,每時每刻都在展示慢鏡頭:

《繁花》里有一場「奪錢而逃」的戲。

《小時代》也同樣,慢鏡,橫移,奔跑。

還有,寶總在被車撞了之後,插曲居然是《友誼地久天長》。

《小時代》實錘了哈哈哈。

如果只看表面。

像,確實有點像。

可是,郭敬明作品常常被詬病的是什麼?徒有其表,華而不實。

也就是說,浮華是表面。

真正的區別,要比較的是里子

開頭相似的戲份,也是有着明顯高低之別的。

就拿上面這場最受詬病的車禍戲來說吧。

沒錯,表面上和《小時代》一樣,它們都是旋轉鏡頭,用以體現主角的心理狀態。

但即便不談打光,不談表演,不談鏡頭本身的好壞,最直觀地來說,你真的認為這兩者有可比性嗎?

不是所有相似的操作都可以拿來類比的。

否則大量八九十年代國產劇的固定鏡頭,都可以和侯孝賢一較高下了。

或者展示男性「顏值」的鏡頭。

郭敬明也被稱為「會拍演員」的導演,可你真的比較起來時:

比如下面的「霸總穿衣」。

一個是,刻畫阿寶到寶總後「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傲氣,一個是,雙開門冰箱離家出走。

區別也有吧。

郭敬明是戀物式的審美,他像展示手辦一樣的展示角色,目的是為了滿足「我」的觀賞和把玩。

所以你經常會看到,動不動就出現的濕胸裸男。

王家衛呢?

他的角色不愛脫,愛「裝」。

胡歌的寶總把西裝穿得一絲不苟。

更著名的「梁朝偉一句話沒說對着鏡子梳頭拿了最佳男配角」事件。

你說一個頭為什麼值得梳三分鐘?

在王家衛看來,一個人怎麼梳頭,怎麼穿衣,都藏着故事,是解讀一個人的密碼。

梁朝偉本來是續集里的角色,這個出場是為他本是個賭徒的角色定調的,但由於《阿飛正傳》票房撲街,續集擱淺。

但,就在梁朝偉出場的這短短三分鐘里,什麼也不用說,他便陷入這個人的狀態中。

出門前麻利地修指甲這一細節,可知此人是職業賭徒,很有維護手指的自我修養。

他就連桌子上的硬幣都一枚枚的裝好,而撲克牌也特地檢查了好幾遍,最後為了偽裝自己看似有錢人的身份,特意將手帕折好,放在上衣口袋裡。

還有一個細節。

他整理完畢臨走前要扔煙頭,明明煙灰缸就在桌上,但他不會多走幾步把煙擱那,而是順手彈出窗外。

一個賭徒,就圖快利,這是本性。

所以,王家衛和郭敬明。

如果你只看到了表層的「像」。

那麼你可能也就忽略了更深層的內容。

再者。

我們聊戲。

巧的是,《繁花》與《小時代》都有「霸道總裁保護我」的戲。

《小時代》里,南湘罵顧源,顧源過來手撕南湘,接着,席城過來打顧源,顧里又與南湘撕扯在一起......

剪輯混亂,鏡頭游移,在你還沒搞懂誰打誰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打了起來,甚至還分成了兩波人。

打架的,以及,跟觀眾一起看熱鬧的。

像是一場大亂斗。

而《繁花》呢,有一場戲是阿寶為汪小姐出頭,被大庭廣眾之下扇了巴掌。

你看王家衛的拍法。

先是眾人驚愕。

後是阿寶從難過,到對汪小姐的歉意,接着,是頭一甩,意思是,沒事了。

之後,才是汪小姐的跳腳,痛哭着喊:儂打伊做撒啦?

如水滴入油鍋一般,將現場的氣氛炸開。

好的導演懂得節奏的張弛,在最激烈的時候按下去,反彈後的效果就會更強。

是的。

單將《繁花》的每一個鏡頭剪出來,與《小時代》對號入座,並說一聲,廉頗老矣,再無創新,這很容易。

而且有着很強的傳播性。

但玩梗之後,或許我們該回頭想想,這真的準確嗎?甚至於單抽出一個片段,斷了情緒價值,是公平的嗎?

有些玩笑啊。

不要說著說著,自己就真的信了。

02

王家衛當然不會是郭敬明,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家衛其實就是郭敬明的反面(儘管王家衛肯定不會喜歡這種比較)。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喜歡王家衛,而非郭敬明的原因。

郭敬明的特點是什麼?

情感外露。

以及最表面的滿足。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後,諸如「林蕭你」、「發爛發臭」可以成為網絡流行語的原因。

舉個例子。

《小時代》里撕逼,絕對是重頭戲,從撕逼到和好,再撕逼再和好,最後,共唱時代姐妹花。

你看這個鏡頭。

盛怒之下,第一反應還是穩穩妥妥地,將紅酒對準了對方的腦袋澆下去。

為的就是讓大家明白這裡的戲劇性。

而王家衛呢?

一個字:藏。

含蓄與曖昧才是他的金字招牌,於是即便是「撕逼」,也會撕得雲淡風輕。

就拿《一代宗師》來說。

裏面有一場去到香港的葉問偶遇丁連山,兩人互相較量的戲。

單看這個鏡頭。

丁連山為葉問點燃一根火柴,緩慢地伸到他面前來。

這是真的幫對方點煙嗎?

不。

這其實是挑釁。

緩慢地伸向對方,表面上是一種禮貌,實質上,其實是為了凸顯手的力道。

直入對方空門。

看你怎麼接。

葉問的應對是,在接火點煙時,也暗藏力道在手掌之中,護主命門,肘成攻勢,可進可退。

兩方切磋之下,功底有多厚,行家自然一目了然。

一場挑釁與反擊拍得不動聲色。

這就是他的含蓄。

而曖昧呢?

前晚的《繁花》里有一場讓無數人「蠢蠢欲動」的戲:

寶總與李李「飆車戲」。

李李坐上寶總的車後,說只想睡個好覺,然後寶總一腳油門的彎道飆車。

此時的鏡頭非常曖昧。

狹小的空間里,王家衛從李李穿着絲襪的腿拍起,汽車在顛簸,配合著車內流光溢彩的氣氛,李李不斷變換着姿勢,甚至,還有像慾望釋放後的仰頭。

再加上寶總之後輕聲地關上車門。

抽了一根煙。

許多人便覺得,這大概就是兩人情慾釋放的證據。

就像《東邪西毒》里劉嘉玲摸馬。

老實說,sir並不覺得這裡有什麼事實上的可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王家衛真是拍攝這種曖昧氣氛的高手,你可以對這樣具有韻味的畫面,有着諸多遐想,他的藏,才能有更廣的解釋空間。

是的。

於王家衛來說,表象的滿足是沒有價值的,那些不願與外人道的部分才更重要。

於是你看到的或許只有一絲漣漪,但憑藉經驗,也能感受到水面之下的洶湧澎湃。

就像14集,汪小姐與阿寶分道揚鑣。

鏡頭並沒有拍阿寶如何如何的撕心裂肺。

而是拍「笑」。

放汪小姐飛機後,阿寶看似是與人捂眼睛玩遊戲,但,暗指他的難過,也被自己隱藏着。

看似與朋友打鬧玩笑,可這笑,與哭沒有區別。

或者17集,拍玲子樓下那位京劇票友史老師,寥寥幾筆,速寫出了苦等一個未知來客的女人。

他是誰,沒有交代。

但,此刻的《貴妃醉酒》卻又道出她的心事:唐明皇去了梅妃那邊,而空留楊貴妃獨守空閨,最後,雖然是一副「海島冰輪初轉騰」嬌羞醉態,但,心裏卻是無限孤寂。

還記得前段時間辛芷蕾說過這麼一段故事。

她說最初在與胡歌對戲的時候,王家衛很不滿意,「你們倆的戲,能不能不要那麼含情脈脈的,每天眼神都拉絲了,我不要你倆有這樣的眼神。」

為什麼?

在小說里,他倆不是一對嗎?

可王家衛卻讓他倆只談錢只談利益:「我不管你們有什麼,都給我埋起來,鏡頭前我不要露一點。」

這才是王家衛。

情感給埋起來,讓有心人去體會。

就像《一代宗師》里的一句台詞:

葉底藏花一度,夢裡踏雪幾回。

明明情感熾熱,但卻不表露分毫。

而這與郭敬明的一杯紅酒灑落頭頂,完全背道而馳。

03

當然,sir也理解為什麼很多人真心認為王家衛就等同於郭敬明。

因為我們身處的環境。

到處都是郭敬明的影子。

前幾個月,《雲之羽》熱播的時候,sir也聊過類似的話題。

比如當年郭敬明的《小時代》被說懸浮。

可是今天國產都市劇,卻也是人均985、大平層、奢侈品包包。

當年郭敬明被說太中二,太矯情。

可今天的國產劇,長珩、凌不疑、瑲玹......也是全面開花。

甚至於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那些表面的,直給的撕逼戲。

你看現在的國產電影,何嘗不是努力把最吸睛,最刺激的畫面投喂到你的嘴裏,煽動着你的情緒?

所以說到底,當我們的身邊都是郭敬明的時候,碰到一個「反例」,是會訝異,以及不習慣的。

畢竟這是個流量為王的快餐時代。

人人都想快速判斷事件的風向,怕被輿論大潮拋在身後。

於是當人們看到「狗血」「撕逼」,這些國產爛劇常有的特徵後,難免會很自然地,將《繁花》「無差別」掃射了。

但,sir在這裡想說的是,在頭也不回,大踏步邁進的時代,也可以給一些不那麼迎合大眾的作品,多一些空間。

就像《繁花》。

沒錯,就作品來說,它並不完美,甚至於同一集里它也會時好時壞,讓人在驚喜與失望的兩端徘徊。

但整體上,它仍然是一部國產劇里不可多得的作品。

比如說,它過於「奢華」:

這裡指的不是鏡頭上的奢華,也不是郭敬明式的炫名牌,而是說,它非常奢侈地將許多上海的記憶記錄了下來。

像是那些四處徵集而來的舊時物件。

以及這個場景:

李李頂樓包間的兩幅畫,來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油畫的代表畫家陳逸飛作品,據說,是劇組從私人藏家手裡借來的真跡。

或者那個時代的眾生相:

你可以看到在股市裡廝殺的巨鱷,也看到了那些遊走在「翻身」與「暴富」邊緣的散戶們;

你可以看見紙醉金迷的黃河路,但也看到了街頭巷尾買早點的,遛鳥的老百姓;

你可以看到那些光鮮亮麗,嗲得不行的上海時髦女性,但,你也看到了她們背後的心酸與心碎。

相聚,離別,有悲有喜,繁花落盡,最後,剩不下什麼人。

它最大程度地把這些記憶,都保留了下來。

比如說它也足夠專業:

說實話,國產劇的鏡頭,真的很久沒有這麼專業過了。

一個例子。

很多人會開玩笑說,有王家衛處便有抽幀鏡頭,彷彿這只是一個沒什麼作用的作者標籤。

但抽幀的目的,是表現人物當下的情緒。

這種不連貫性,你可以看做是角色此時忐忑、遊離的心情,人物內心越是破碎,這種抽幀效果就越明顯。

就像阿寶在與初戀女友碰面後,得知對方盛況不再,成了一個半島酒店的服務員,而雪芝此時也早已有了愛人,阿寶與她約定1997年再見。

當伊人轉身離開,給阿寶留下無限落寞。

接着,是轉到了鏡面效果,出現了重影效果。

此時,他是寶總,而內心裏,那個深愛初戀女友的阿寶,也突然出來了。

以至於有人直接說:感謝王家衛,讓我們開年就吃了頓好的。

如今,人們也開始漸漸接受這部劇了,從一開始的群嘲,到現在的8.2分,可以看出一路以來觀眾心態的變化。

只是在急躁而表面化看問題的當下。

王家衛和郭敬明到底有沒有可比性,竟然也成了一個問題。

sir竟然還需要寫這麼多來論證。

你說無聊不無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