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霉」改變了演唱會,也改變了電影

泰勒·斯威夫特的「時代巡迴」演唱會仍在進行中,日程已經排滿2024年。與此同時,拍攝她的洛杉磯演唱會現場的大電影《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自11月首映,到跨年之際的中國公映,所到之處,票房勢如破竹。

在美國,這部電影的預售強過《阿凡達:水之道》,首日票房超過了《蜘蛛俠:英雄無歸》《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星球大戰7:原力蘇醒》,這意味着,過去幾年裡北美市場票房收益最高的幾部超級大片都敗給了這場演唱會。影院里星星點點的熒光棒和全員歡唱的熱烈氣氛,讓樂評人們歡呼:流行音樂的春天又來了!也讓影評人們感慨:拯救影院的竟然是一場演唱會。過去十幾年裡頻繁爭論的「影像對現場的威脅」不再成為問題,不如討論岌岌可危的電影線下放映怎樣被「現場的影像」所救助。一時間,34歲的泰勒斯威夫特被當作橫跨音樂和電影兩大娛樂產業的拯救者,她不僅改變了演唱會,更有可能改變着電影。

泰勒·斯威夫特的《時代巡迴演唱會》一票難求,在二手市場奇貨可居,坐地起價的實際價格遠高於票面定價,仍有粉絲趨之若鶩。對比之下,電影《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是易得的,觀眾不需要花費不菲的旅行費用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票價,在就近的影院里能看到,以上海為例,城中放映效果最佳的imax影廳票價在150元左右。

但這並不意味着電影是演唱會的「平替」和「代餐」。曾經,演唱會現場拍攝的影像被認為是電影的次生品,甚至被質疑「不是電影」,只是粉絲向的副產品。而在今天,尤其在《巡迴演唱會》提振起影院經理們的信心時,不願看好「演唱會電影」的大製片廠們恐怕都不得不承認,「演唱會電影」正在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種類型片,它的觀眾範圍早已超出封閉的粉絲圈。

電影《時代巡迴演唱會》的導演薩姆·倫奇,從2020年至今,執導了《本·普拉特:無線電城現場秀》《bts 防彈少年團:舞動劇場-洛杉磯》《碧莉·艾莉許:o2現場》等多場演唱會的電影版。積累了足夠拍攝經驗倫奇,在拍攝《時代巡迴演唱會》時,不是把電影定位成「給不能到場歌迷的演唱會信息複製品」,誠然,這是一場被拍攝的演唱會,但它更是一部以女主角及其演唱會為主題的電影,「電影」和「泰勒·斯威夫特」「演唱會」是並列的關鍵詞。

任何正在娛樂工業中的從業者已經不能否認,多媒體的影像已經成為「現場」的一部分,在容納7萬人的大型體育場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觀眾能清晰看到活躍在舞台上的斯威夫特本人,而看台席人山人海的觀眾們看的是和舞台有機組合的現場即時影像,體育場中心的舞台景觀投影在超大屏幕上,形成另一道遠遠「大於生活」的現場奇觀。演唱會現場平行存在雙重視角,一種是和斯威夫特分享了共處的時空,另一種是在放大的畫面上看到這個身材健美的高挑姑娘化身為這個時代的美國偶像。倫奇執導的電影通過攝影機鏡頭和剪輯,製造了第三種視角,一個既置身其中又全知全能的視角,影像既讓觀眾產生「不在現場,勝在現場」的錯覺,又不斷抽離地提醒觀眾置身事外地「俯瞰」這場演唱會。影像不僅放大了這場演唱會為業內所稱道的極致舞美,電影給觀眾同時提供了參與者和評論者的雙重位置,在特寫和全景充滿節奏感的切換之間,觀眾既有可能沉浸式地感動於斯威夫特擁抱科比的小女兒,被捲入現場的氛圍,也會退到足夠遠的距離來看待作為一樁文化事件甚至文化現象的「時代巡迴演唱會」。

英國國家劇院在2009年推出ntlive,到2020年前,長達十年的時間裏,對現場影像的爭論和焦慮來自舞台從業者。電影行業傲慢地認為「現場影像」不足以被當作電影看待,而舞台從業者則惶恐於媒介複製的影像實現了天涯共此時的信息分享,至少意味着戲劇劇場存續堪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演唱會、舞蹈劇場和肢體劇被認為是捍衛「現場性」的重要形式,因為這些「現場」分享的不是劇情信息,而是表演者和觀眾的身體存續在同一個時空中,現場交互的氛圍是難以被媒介複製的。

然而,隨着這次《時代巡迴演唱會》在好萊塢罷工後的蕭索電影業成為救市作品,也許討論的重點該轉向電影了——「演唱會電影」和更寬泛的「現場影像」已然成為一種不該被忽視的電影類型,並且,它很可能喚起了電影院作為「陌生人臨時社區」的功能。《奧本海默》上映時,導演諾蘭認定觀眾仍然願意在影院里分享故事和價值觀念,面對流媒體的衝擊,他的這種信念不知該說是過於樂觀,還是過於老派,或者兩者皆是。要把年輕人召回影院,故事的力量大,還是影院作為社群集散地的吸引力大?《時代巡迴演唱會》把答案指向後者。無需爭辯,《時代巡迴演唱會》的影像並不能再造洛杉磯現場的氛圍,但這部電影在世界不同地區的電影院里製造了觀影的特定氛圍。即便在中國這個被認為斯威夫特粉絲有限的市場,跨年夜,不同年齡的觀眾舞起熒光棒,不會唱任何斯威夫特歌曲的觀眾被挾裹在激昂的氣氛里,人們看着被複制的影像,卻因此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現場」。

「現場」能不能複製,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被《時代巡迴演唱會》翻篇,它帶來的衝擊是指向電影的:能不能成為有召喚感和凝聚力的「現場」,這或許是流媒體時代影院存續的關鍵。

  作者:柳青

文:柳青圖:官方劇照編輯:姜方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