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舞劇《詠春》香港首演!汪明荃、黃百鳴現身捧場

現象級舞劇《詠春》在香港首演了!1月4日晚,舞劇《詠春》在香港演藝學院進行了首場演出。羊城晚報記者有幸成為香港首演首批觀眾,現場體驗「武舞相融」的魅力。

自2023年3月在深圳保利劇院完成首站演出後,該舞劇在內地已完成百餘場巡迴演出;9月更是首次邁出國門,登陸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所到之處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據悉,《詠春》本次到港將連演5場,直至1月7日,並由此開啟其2024年全球巡演之旅。

演出現場熱鬧非凡,中外觀眾齊齊點贊

不到晚上7點半,首演現場便已人山人海,其中不乏星光,香港著名演員汪明荃、葉童、黃百鳴也趕來「嘗鮮」。

黃百鳴是電影《葉問》四部曲的監製,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我拍了四部《葉問》,裏面打的正是詠春拳,我覺得很有親切感。」他特別提到,詠春來自佛山,葉問是佛山人。「香港和佛山都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我們是一家人。能夠將詠春在全世界發揚光大是大灣區的榮幸,也是香港的驕傲。我認為香港人應該更好地了解詠春拳。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以舞蹈的形式對詠春拳的表達,非常新穎。」

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香港網絡紅人工作者協會創會主席高松傑是第二次看《詠春》了。此前,他在深圳觀看了《詠春》的第一百場演出。「原本以為是普通的劇目,沒想到這麼精彩。所以回到香港後,我就一直想,如果香港有機會上演這個劇目,我一定邀請朋友一起來看。結果真的來了。能看到兩場有意義的演出,我很高興!」

高松傑還期待,內地的好作品可以多在香港這個平台演出,將好故事傳播到全球。

來自瑞士的馬丁·施瓦布先生是中國功夫迷,他與工作夥伴一同來到香港,偶然間了解到《詠春》舞劇即將在香港首演,「我們一看到就覺得很感興趣。」儘管此前對詠春了解不多,但看過舞劇後,施瓦布立刻就感受到了詠春和中國舞蹈的魅力。「演員的身體律動非常優美,傳遞的感情也很到位。我很喜歡這部劇。」

雙線敘述武舞融合,展現中華武術魅力

據悉,舞劇《詠春》由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任編劇,中國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任總編導。馮雙白表示,詠春拳來自嶺南大地,其不僅能作為中華精神氣質的一個優秀符號,還具有國際性表達的廣度與厚度。

舞劇通過「雙線」敘事,講述了兩個時空交疊的故事,一邊是葉問懷抱「詠春堂」牌匾赴香港打拚,傳承中華武術的英雄歲月;另一邊是近半個世紀後,電影《詠春》攝製組來到深圳追夢的故事。通過「戲內戲外」的兩個故事,舞劇《詠春》不但講述了站在光環里的英雄葉問,更展現了追尋英雄、塑造英雄的平凡追光者。

武術和舞蹈的結合,是舞劇《詠春》的一大亮點。葉問與四大派掌門「對陣」的場面形成了全劇的高潮片段,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先後登場,葉問則以詠春拳逐一相會。五大門派的經典武術招式與古典舞、現代舞相融合,武術的速度力量與舞蹈的飄逸洒脫同步上演,在行雲流水中展示了中華武術精華。這18分鐘的對決選段,還被濃縮為13分鐘的節目,登上「2022最美的夜」b站跨年晚會,迅速出圈,當晚播放量就超過2.3億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舞蹈演員身着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雲紗。舞檯燈光下,香雲紗猶如陶瓷般光滑,散發著深沉的黑色光澤,為舞劇更添一份輕柔而有質感的魅力。

詠春在香港發揚光大

詠春拳源於南派武術,以「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構成極具特色的拳法套路,葉問是詠春傳承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紀以來,詠春拳在福建、廣東等地流傳。20世紀50年代,葉問將其帶入香港,並將詠春傳授方式簡化,以適應大規模教學。葉問在香港開設武館廣授門徒,成為詠春拳後來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的基礎,其一眾傑出弟子們繼承了葉問遺志,將詠春拳進一步發揚傳播,使之成為稱譽國際的中國拳術。

如今,詠春拳早已不再局限於武術場館,更成為許多電影和舞台作品的創作靈感。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武打電影中的武術指導經常從詠春的拳法套路中獲取靈感,設計武打動作。從李小龍的《龍爭虎鬥》,到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再到梁朝偉主演的《一代宗師》,詠春拳和葉問通過電影在華人世界家喻戶曉。

文、圖|記者 付怡 特約撰稿人 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