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中,百老匯沉浸式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簡稱《大彗星》)全新製作版在上海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大劇場開啟預演。新版由上海大劇院、長揚文化、西岸大劇院出品,集結國際化團隊,把1812年的莫斯科隆冬搬到了200年後的上海,帶領觀眾們進入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開啟一場愛與信仰的追尋之旅。
百老匯版《大彗星》以感染力十足的歌曲和創新的沉浸式舞台效果備受好評,此次全新亮相的上海版,相較於百老匯版本,舞美、燈光、音響、服裝又有大幅提升,科技和審美的融合成為一大亮點。
跨年之夜的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大劇場在燈光亮起後,變成火樹銀花環繞的1812年的宮廷舞會現場,星環狀沉浸式舞台十分特別。《大彗星》的初始創意,來自編劇和詞曲作者戴夫在俄羅斯採風時頻繁光臨的小酒館。從最早的外外百老匯小劇場版到後來的百老匯版本,它的演出空間都是餐館式布置。上海版本的舞台製作另闢蹊徑,韓國版《大彗星》的舞台設計師吳弼泳從彗星軌道中尋找靈感,把整個舞台從上到下設計成由一個又一個紅色的圓圈所組成「星系」,按照劇中四大家族命名的四個圓形觀眾座池,簇擁着主舞台的兩個圓,演員活動的表演區如同行星運行的軌道。
為了支撐這個「彗星宇宙」,舞美的所有懸掛部分重新整體安裝了66個數控葫蘆和百米母架結構,以滿足舞美裝飾和硬件部分15噸的總重量需求,其中,空中懸掛的5個圓形裝飾重達12噸,此外還有2噸的硬件設備和1噸的水晶吊燈。
吳弼泳在這個紅絲絨環繞的內景世界之外,設計了冰封大地的外景世界,呼應唱詞「外部世界正經歷着戰爭和寒意」。通過燈光效果渲染的遠方的冰雪森林,跟溫暖奢華的社交場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讓《戰爭與和平》的背景有了恰如其分的體現。
在上海全新的舞台上,最直觀的感受是空間比百老匯版更大了。
《大彗星》的服裝和道具體量龐大。時裝化的戲服近200套,女主角娜塔莎一人有6套,每位群演都有3套不同風格的戲服;道具包括了200餘張凳子、500餘冊書籍、800餘封書信、1架定製鋼琴,還有羽毛筆、火柴盒、鎮紙、道具木箱、蠟燭、茶具、酒瓶等道具2000餘件,需要用近30輛貨車運送裝台。
為了對應舞美、人物,以及處理特殊的戲劇效果和氛圍,燈光數量相應激增。《大彗星》使用了將近80台全新的切割燈具設備,以及目前國內新推出的4台追光雲台設備和近100台進口搖頭染色大功率燈具,以至於燈光設計師感嘆:「工作量比百老匯大太多了!」
燈光不僅僅是照明和烘托氣氛,還要表達演員的內在情緒。以女主角娜塔莎的唱段《別無他人no one else》為例:首先要製造整體的氛圍,這首歌是一種比較暗,但是比較浪漫的基調;隨後演員在不同舞台區域出現的時候,需要用燈光把觀眾的視線聚焦到那一部分;這首曲子有很多情緒上的起伏,就要利用高光把音樂情緒烘托上去。僅一首歌下來,燈光就有無數種變化。
音響同樣如此。音響設計表示,在同一個空間中,如何平衡家族席中的觀眾沉浸式的觀演體驗和台上演員返聽的需要,是技術上的一大難點。「我們利用聲音跟蹤系統,讓家族席的觀眾產生自己被演員們包圍的沉浸感,這是絕佳的體驗。」對於處於彗星席中的觀眾,音響的設計側重於拉近他們與舞台之間的距離。
這個勇於創新的國際團隊在《大彗星》中創造了全新的觀看體驗:「我們儘力用舞台高科技,克服技術難點,期待觀眾能跟作品要表達的情感更加接近。」
在本次試演中,百老匯版最具特色的沉浸式體驗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觀眾從入場起就走進貴族舞會的氛圍:一臂之遙的舞台、環繞身邊的演員、近在咫尺的樂手,服務周到的管家送上舞會面具……這些雍容靈動的細節,使觀眾在觀演中獲得宛如化妝舞會的沉浸式體驗。隨着劇情的發展,場景變化,觀眾時而成為酒吧的顧客,時而是一場決鬥的見證者,又或許被邀請進入舞會。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是開放式的,使得每一次演出能帶來意外之喜。
2024年1月13日至3月3日,音樂劇《大彗星》將在前灘31演藝中心大劇院正式開啟亞洲首演。
作者:柳青
文:柳青圖:劇組供圖編輯:姜方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