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呼嘯的列車」讓人生偏離軌道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方非

最近京城舞台俄語原版音樂劇接連上演,原版《惡魔奧涅金》剛剛在天橋藝術中心拉開全國巡演大幕,12月29日起,俄語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也在天橋藝術中心亮相,陪伴首都觀眾跨年。兩部音樂劇都改編自俄語文學巨著,也都由俄羅斯團隊演繹,結結實實讓北京觀眾過了把「俄式美學」癮。

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改編自列夫·托爾斯泰名著,以「火車」「鐵軌」以及「人生軌道」的隱喻貫穿始終。全劇開頭就是著名的火車場景,列車長亮相,反覆用唱詞提醒乘客不要跌落到鐵軌上,一眾舞蹈演員擺出火車頭的造型,舞蹈動作也模擬着火車頭的齒輪與零件。就在這個火車站,安娜與渥倫斯基輕輕一瞥,註定她的人生將偏離正常的軌道,也預示着她終將命喪鐵軌的命運。

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感情線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安娜·卡列尼娜》從音樂、舞美等多個角度,強化了他們的感情與「火車軌道」乃至「人生列車」的關係。他們的不少經典唱段都發生在火車站,呼嘯而過的列車是背景,隆隆作響的車輪聲帶着工業化的冷酷質感,與他們炙熱的感情形成鮮明對比。而在安娜之死的結尾,「火車頭」的元素再度出現,形成戲劇性的高潮。此外,列車長的角色設置也是點睛之筆,飾演列車長的演員,同時還飾演了舞會司儀、盛宴主持者等角色,卻幾乎不換服裝,像是個洞徹全劇的局外人,用冷峻的眼神和語帶雙關的唱詞,串聯着不同場次劇情的發展。

《安娜·卡列尼娜》唱段很多,全劇節奏步調也極快。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與渥倫斯基母親的四重唱堪稱精彩,一對違背世俗道德,也無法直面內心的情人,在自己親人的追問中躲閃、逃避,舞台上的四個人物兩兩一組,分立兩邊,各有喜憂,都在音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安娜的聲音可塑性很強,大抒情歌她唱得嗓音緻密高亮,而在給孩子清唱搖籃曲時,聲音卻空靈溫情,彷彿換了一個人在演繹。

音樂劇對俄式風情的還原,舞台上的9個移動屏幕絕對要「記大功」。9個移動屏幕安裝在幾個金屬結構的框架上,在演出中上下升降或左右移動,屏幕上的畫面時而是火車站背景,時而是19世紀的歌劇院,時而變成豪華的宮殿、夏季的鄉村或飄雪的溜冰場。在充滿燈光和音樂的場地中,這些屏幕形成的「多媒體拼圖」,讓觀眾身臨其境。

這不禁讓人想到《惡魔奧涅金》,從舞美等硬件設計上,兩部音樂劇都擁有俄式作品的大氣風格,也都將俄羅斯風情展現在舞台上,但兩者對俄式美學的呈現卻各不相同。《惡魔奧涅金》更注重描繪人性的深邃甚至幽暗,將作品對人物心理的描摹通過舞台上的內心戲放大,很容易讓觀眾走進角色的內心,共情他們的糾結與掙扎。《安娜·卡列尼娜》則用更多的唱段——幾乎是一首接一首從不停歇的演唱來演繹故事、傳達情感,同時讓演員大秀唱功,觀眾的觀劇體驗會相對舒展。當然,這兩種體驗是俄式美學的不同側面,更喜歡哪一種,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