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一隻貓頭鷹剛吃飽,還沒消化就被變成化石

文|鯨探所

編輯|鯨探所

要知道,貓頭鷹一直都被看作是「夜貓子」,平日里只在晚上行動。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事情似乎超乎了人們的想像。

2022年3月的時候,我國的專家表示,在青藏高原上,發現了一隻白天行動的貓頭鷹化石。

這似乎在告訴人們,貓頭鷹並不是只有晚上才會行動,曾經它們白天也是「出門」的。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貓頭鷹的神秘世界

自古以來,貓頭鷹就是一種神秘莫測的生物。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貓頭鷹被稱為「夜行神」,被認為是幽冥界的使者,因此在民間傳說中也帶有一些詭異的色彩。

然而,這種神秘的生物實際上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鳥類,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結構都與一般的鳥類有很大的不同。

貓頭鷹,這種擁有圓臉和大眼睛的鳥類,與我們的印象不同,它們並不是總居住在樹上的。

事實上,部分貓頭鷹更喜歡棲息在草地和岩石上。

在我國古代,人們常將貓頭鷹視為不祥之兆,稱為「報喪鳥」或「逐魂鳥」,這與西方文化中貓頭鷹象徵智慧和財富的正面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而貓頭鷹的頭部可以旋轉270度,這使得它們可以在不需要移動身體的情況下,觀察到周圍的動靜。

可以說,這對它們捕食獵物非常有利。

貓頭鷹的主要食物是田鼠,而田鼠喜歡在夜間活動,所以說,貓頭鷹在夜間捕食,以便更容易地找到食物。

再說了,貓頭鷹的眼睛內部有更大的鞏膜骨,這使它們在夜間能看得更清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貓頭鷹喜歡在夜間活動。

可以說,貓頭鷹在夜間的活動能力使得它們在捕食獵物時具有很大的優勢。

例如,當一隻田鼠在夜間活動時,貓頭鷹可以輕易地發現並捕捉到它,這是因為貓頭鷹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清楚物體,而且它們的聽力也非常敏銳,可以聽到微小的聲音。

然而,貓頭鷹在夜間活動的習慣也給它們帶來了一些挑戰。

在眾多鳥類中,貓頭鷹是唯一一個無法分辨顏色的物種,所以在夜間尋找食物時,主要依賴視覺和聽覺。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貓頭鷹在夜間失去了視力或聽力,它們可能會很難找到食物。

但是,科學家們在青藏高原發現的一種化石貓頭鷹,卻透露出迥異的生活習性。

在甘肅臨夏盆地發現的這具史前貓頭鷹化石異常完整,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骨骼,就連翅膀肌肉的肌腱也清晰可見,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中新猛鴞」,意為其生活年代和現存親緣種類。

更令人驚訝的是,從模式種名「日行中新猛鴞」可以看出,這種貓頭鷹竟然是白天活動的!

從化石判斷,中新猛鴞體型與現今猛鴞相近,是典型的猛禽,擁有發達飛行肌肉和銳利的爪子與喙部。

一個習慣夜間活動的物種,為何在古代竟然轉為白天活動呢?這似乎反轉了我們對貓頭鷹的刻板印象。

而這對於貓頭鷹來說,或許是一件悲傷的事情。

貓頭鷹化石揭示的驚人秘密

據報道,科學家們在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了一隻來自600萬年前完整的貓頭鷹化石,這隻貓頭鷹化石保存狀態極佳,骨骼結構基本完整,甚至腹部還殘留有未消化的食物。

這項發現為研究古代貓頭鷹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習性提供了寶貴的考古依據。

在600萬年前,這個還沒有成為化石的貓頭鷹在青藏高原上飛翔。

它是白天活動的貓頭鷹,與現今大多數夜行性的貓頭鷹不同。

然而,就在它剛剛捕獵到食物準備享受美餐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將它永遠地定格在了那一刻。

幾千萬年後,這塊貓頭鷹化石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

通過對該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中新猛鴞的眼睛構造非常特殊,即使在光線強烈的中午時分,它也能清晰地看到地面的情況,順利完成捕獵。

不僅如此,中新猛鴞的後腳趾和第二腳趾上的爪子明顯更大,這表明它在捕食過程中可能主要依賴爪子進行刺殺,這與現代貓頭鷹主要以鳥喙捕食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那麼,中新猛鴞是否就是貓頭鷹的最早祖先呢?

科學家們認為,貓頭鷹的祖先可能出現在恐龍時代的晚期,也就是白堊紀末。

上世紀初,科學家們在羅馬尼亞發現了一個鵜鶘目的鳥類化石,它被認為是貓頭鷹祖先的候選者。

然而,這一觀點仍然存在爭議。

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那麼貓頭鷹的祖先可能在7000萬-6600萬年前出現,它們最初可能是日間活動的鳥類,後來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逐漸轉向了夜間活動。

或許6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可能是物種較為豐富的地區,這裡可能有大量的食草動物和獵食動物,各種動物都喜歡在這個地區生活。

而這隻貓頭鷹應該是遭遇了大規模災難,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和保存,否則很難解釋一個身手敏捷的貓頭鷹為何無法逃脫。

有專家推測可能是某次劇烈的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直接將這隻貓頭鷹掩埋。

也有專家認為可能是特大規模的山崩或泥石流造成的災害,當時的環境變化極為劇烈,導致大量動植物遇難。

有專家分析,600萬年前的環境中,夜間很少有其他動物活動,白天才是獵物最豐富的時段,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貓頭鷹選擇適應白天捕食,也許是當時的生存之道。

當然了,還有專家說生物為適應環境的變化,不得不放棄某些祖先特徵而改變生活方式的案例很多,貓頭鷹也是其中之一,它們大約在3400萬年前開始轉為夜行,可能是為了避開日益增多的猛禽競爭。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它們失去了識別顏色的能力。

穿越時空的貓頭鷹

你是否想過,一塊看似普通的化石,竟然能帶領我們回到億萬年前,探索地球的歷史?

600萬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這場災難使許多生物喪生。

然而正是這場災難,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化石遺產。

科學家們通過對這塊貓頭鷹化石的研究,發現它與現代貓頭鷹的最大區別在於眼骨的大小。

這一發現表明,這隻貓頭鷹可能並不完全依賴夜間生活,而在600萬年前的地球上,白天活動的貓頭鷹並不常見。

這意味着,當時的環境可能對貓頭鷹的生存產生了一定的壓力,迫使它們改變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這塊化石還揭示了貓頭鷹的進化歷程。

在現代世界中,貓頭鷹有兩種類型:晝行性和夜行性。

而這塊化石中的貓頭鷹則屬於晝行性,這表明貓頭鷹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適應了不同的生存環境。

這種適應性使得貓頭鷹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存繁衍,成為地球上最為多樣化的鳥類之一。

可以說,這塊化石的價值遠不止於此,通過對這塊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這塊化石中的貓頭鷹與現在的晝行性貓頭鷹並沒有直接的進化關係。

這說明在600萬年的時間裏,貓頭鷹經歷了多次獨立的進化過程,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多樣化的貓頭鷹種群。

除了揭示貓頭鷹的演化歷程,這塊化石還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古生態、地理歷史和氣候歷史的重要線索,每一塊化石都是一個時代的生物狀態寫照。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鳥類的祖先是恐龍。

然而,由於鳥類骨骼的脆弱性,使得它們的化石保存非常困難,因此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而這次發現的貓頭鷹化石,則為我們的鳥類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一塊看似平凡的貓頭鷹化石,卻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為我們揭示了地球歷史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