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四以《悲傷逆流成河》沾沾自喜時, 易烊千璽和《少年的你》早已站上高峰

今年很多華語電影因為「技術原因」被迫延期上映,包括張藝謀的《一秒鐘》,管虎的《八佰》,而這部《少年的你》經過一番波折終於能「重見天日」,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成為票房爆款,口碑在豆瓣也達到了8.4的高分成績,算是今年下半年難得眼前一亮的華語佳作。

首先,這部電影我覺得最大優勢的其實是它題材的稀缺性。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後,已經極少能看到涉及校園霸凌的題材出現,唯一一部還是《悲傷逆流成河》這樣的垃圾電影(郭敬明本人還對此沾沾自喜),而《少年的你》至少是真實地表現霸凌本身,無論是孤立,還是拍裸照,這些都是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提取出來的,而且還找了易烊千璽這種少女粉絲極多的偶像來主演,對青少年是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

而導演曾國祥對霸凌本身,他所針對的其實不是欺凌者,而是旁觀者。所以在第一個女生死去後,陳念作為旁觀者便成為第二個被欺凌的對象。當陳念被小北保護後,另一個旁觀者女孩又成為欺凌者。這是導演對校園霸凌的一個解析,那就是當旁觀者選擇事不關己的那一刻,往往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目標,這會是個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電影除了表現校園霸凌,也對教育本身進行了一定的反思。電影主要抓住了高考這個點,電影處處都在強調高考這個事件,所有學生的終極目標都是高考。而高考本身在電影中是一個怎樣的符號呢?我們看到電影一開頭女生的自殺,這樣的悲劇很快在高考即將到來的環境下被大家所無視了,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欺凌事件。因為學校將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高考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關心。再看女主角陳念,一心想靠高考來擺脫命運,最終殺人也恰好是因為高考(魏萊跟陳念報讀一間學校)。

然而曾國祥在本片表現最好的,是對兩個主角的情感描寫,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情感煽動力是非常強的,以兩個邊緣角色為核心特別容易使人動情。一開始兩人的相遇,是小北被人圍毆,陳念報警救了他,最終審訊室里,小北攬下一切罪責來保護陳念,與開頭的相遇達到互文關係。再加上兩人精彩的演出,讓電影中的兩位主角更為真實。周冬雨一改以往古靈精怪的形象,內斂而沉默,甚至剃頭演出,這都是難得的突破,另外一個主角易烊千璽也讓人驚喜,拋棄了偶像包袱,痞氣十足,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壞小子。

最後還是要贊一下曾國祥的視聽語言,這次他比《七月與安生》表現得更加成熟,開場的那段跳樓戲是我最喜歡的段落,由陳念放下耳機,到走在校園中間放下衣服,再到周圍的學生圍觀拍照,形成了個體與集體的對立,這鏡頭表達太有衝擊力了。這樣的鏡頭表現中間還有很多,高考與審訊的高速剪輯,以及中間移動課桌的段落,都是很有想像力的設計。

至於缺點,其實也很明顯。電影的優點在於它提到教育跟欺凌,缺點在於它所有的表達力度都不夠強,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

先說欺凌,影片表現欺凌的段落我覺得是足夠充足,但對反派的描寫仍然比較片面,曾國祥始終沒有給出欺凌會存在的原因,而到影片最後他也沒有給出解決欺凌的答案,這就等於是這個主題的頭跟尾都沒有交代,我們看到電影的最後完全是着重在兩人的情感,霸凌這個主題已經被他忽略了。另一個教育的問題,曾國祥不敢再放大來說,因為一放大估計就不能上映了,這個我可以理解。

前面講過,這部電影最為飽滿的是兩個主角的情感,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犧牲了電影在現實層面的表達。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原作的問題,當然我想說的不是關於原作抄襲的事,我覺得抄襲本身是作者的問題,不是改編電影的導演責任。問題是在於,我覺得原作抄襲的那段其實是影響的電影整體的統一性,這就形成前半部偏現實,後半部突然間變成懸疑了。而且懸疑的鋪墊也做得不好,即使沒有看過東野圭吾的書,也能聯想到結局,我寧願曾國祥大膽一點,直接把後半段抄襲的段落完全改了,依然全篇現實風格到底,可能整體的觀感會更好。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太過直白的隱喻。隱喻可以,但不要直白到把隱喻直接化為人名。像魏萊(未來),鄭易(正義),李想(理想),這些恨不得告訴觀眾,陳念把殺死了未來,拋棄了理想,屈服了正義。最關鍵是,李想這個角色在電影的後半部就完全消失了,連這種隱喻都不夠完整。這種學院畢業生才會做的事,到曾國祥這個層面的導演是不該犯的。

最後,我對這部電影還是抱有很大的偏愛的,我能理解它從「技術原因」到暑期檔被迫改檔期,再到如今被刪減後才上映的不易。但我更可惜的是,它明明可以更好的,由於審查緣故,最終只能呈現出這樣的成品。28年前,楊德昌拍了一部偉大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8年後,我們能有《少年的你》已經十分慶幸,將近三十年里,誰殺死了那些少年?

評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