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這部被低估的喜劇神作, 趙本山值得一個影帝

華語電影中,公路片始終是未開墾的土地。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西方就出現了埃德加·烏麥爾的《繞道》、斯皮爾伯格的《決鬥》、波格丹諾夫的《紙月亮》、雷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等作,那時公路片已然脫胎於劇情片成為電影類型中重要一環。

到了八九十年代,巴瑞·萊文森《雨人》、伊斯特伍德《完美的世界》、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等公路片出現,更為原本膚淺公路片賦予了親情着墨、生命點綴、人性救贖等偉大議題,由此公路片也逐漸成為類型片中的光芒點。

可在中國公路片卻始終活於罅隙,縱觀世界浪潮公路片一路馳騁、蓬勃向上,但華語電影卻鮮有同類影片出現,甚至到了九十年代華語電影巔峰期,也未有真正意義上的公路片開墾邊界。

究其根源,其實也跟中國當時的國情有關。

公路片的誕生本源於美國的「牛仔文化」,畢竟在美國不僅有一望無垠、星盤羅列的公路蜿蜒,更有着一批滿腔憤懣的年輕人謀求新世界希冀,於是當理想主義破滅、自由花火被熄,他們便駕駛汽車馳騁於地廣人稀的原野,以謀求內心的安寧。

公路片也正是在這種「失敗主義」中應運而生。

可同時代的中國,顯然沒有這種文化土壤,一方面中國地廣但並不人稀,根本沒有可策馬奔騰的環境,另一方面那時中國經濟落後,相較美國年輕人謀求理想主義,在中國解決溫飽才是永恆議題。

所以在幾十年間時間裏,中國都沒有真正公路片。

直到新世紀來臨,溫飽不再是中國人永恆訴求。

2005年張藝謀執導了《千里走單騎》,這是張藝謀拍攝了《英雄》《十面埋伏》等中國式大片後,正式回歸文藝片隊列,為此他特意找來日本影星高倉鍵主演,演繹發生在中日兩對父子間的樸實親情。

可從呈現形式看,這依然不能稱為「中國式公路片」。

在這部作品中張藝謀運用了太多日本文化底色,於是在情節設定跟人物表達上也始終圍繞日式情感迸發,或克制含蓄、吞吐內斂,縱然影片不乏愛的共鳴,可實質卻是日本父與子間的文化核心。

於是所謂「中國公路片」則成了一個修飾品,它徒有中國外衣卻蘊藏日本式的情感希冀。而真正中國式表達、中國式情感、中國式文化抒發的公路片,其實是兩年後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

到現在我依然敢說,這是中國最好的公路片。

縱然中國公路片從《落葉歸根》後繁花似錦,近幾年更衍生出了《心花路放》《後會無期》《人在囧途》等佳作,但這些作品在表達上卻過於渲染喜劇,以至在內核上少了時代與人性的叩問追尋。

而只有《落葉歸根》將喜劇跟時代命題結合在了一起。

作為一部悲喜交加的公路片,影片在表達上不僅完美詮釋了趙本山喜劇天賦,更通過線性敘事將黑色元素、荒誕風情雜糅在影像里,由此也讓影片在戲劇性上相當出挑、頗為亮眼。

在內核上影片更是聚焦於社會、並對社會現象進行了諷刺深挖。這方面影片利用農民工的「歸途」,為我們呈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真實風貌同時,更讓我們見證了牽扯於血液間的內心羈絆。

影片開始的靈感是來自《南方周末》的一個報道。

當時有位農民工千里背屍,把同伴屍體運回家鄉落葬,聽起來也許荒誕不經、完全不可想像。但導演之所以看中這個故事,恰恰是這位農民工看似笨拙、並與時代脫節的行為,因為他詮釋的是中國人內心的對故土深沉的愛、對落葉歸根始終嚮往的文化核心。

即便笨拙,卻充斥着對故土情節的嚮往與叩問。

而這也恰恰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精神,正因中國人民有這種質樸單純的想法,才讓家國情懷顯得越發深沉厚重、更讓億萬華人因故土而難以割捨,血脈間的糾葛羈絆也始終牽連。

開始影片原名《落葉》,可趙本山看完劇本後卻改為《落葉歸根》,因為落葉歸根,正代表着所有華人魂牽夢繞的故土情。

可這段落葉歸根的旅程,卻也是對人性的考驗。

導演一方面詮釋了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文化烙印,讓我們目睹了華夏同胞們那份血液里凝聚的故土情,一方面則又通過「公路式」的窺探與遊走,將中國式的人情冷暖揭露在我們面前。

最開始老趙(趙本山飾)答應將老劉屍體送回故土,只因酒桌上隨口承諾,但為了這個承諾他不遠萬里跋涉,也將人性光輝顯現了出來。

可當路上他將老劉偽裝成醉鬼上車,途中遇上劫匪(郭德綱飾),老趙為保護補償金贏得劫匪敬重,最後卻被乘客趕下了車,這又何嘗不是對人性的嘲弄反諷。

這也正詮釋了多數中國人的道德盲區,縱然不違法亂紀,但卻也對陌生人少了一份同情,遇到是非總是冷眼旁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會圍觀、會站在道德高點質詢,而鮮有將心比心更別說雪中送炭。

可幸運的是有人性之惡就有人性之善。

在路途上老趙先是被趕下了車,但當他將老劉假裝成病人,就遇上好心人主動他們送到醫院,可就在我們以為終於等來人性曙光時,晚上住店時身上的錢財又被偷了。

就這樣老趙在旅途中品嘗着人性冷暖,之後從到別人葬禮哭喪、到請髮廊妹為老劉化妝、又到發現撫恤金是假錢、吃頓飯又遇到黑店,人性更是經不起考驗,總是在善惡之間徘徊兩難。

畢竟人性的善惡之間,從未有一條明確的分界。

有些人貪婪、有些人罪惡、有些人冷漠、也有些人心暖,影片所詮釋的是就是中國式的人性,這種紮根五千年長河裡、並在農耕文化下不斷被浸泡、被熏陶、然後逐漸麻痹的人性底色。

最後果敢的是影片將這種底色渲染到極致,中途當老趙發現撫恤金是假錢,置身黑店的他又被拳打腳踢,最後筋疲力乏下他無力再前行,於是等下了坡到了一片綠茵地,他打算將老劉長葬於此,於是自己挖了坑先去試躺一番。

可當他躺了進去抬頭望着朵朵白雲,身旁綠意盎然,一時間旅途所有經歷都如畫面浮現,那時他真的累了,他厭倦了一路上的欺騙、嘲諷與挫折,更對人性感到了失望、對未來沒了希冀,於是他打算自殺。

至此影片那末悲情着色才顯現的越發濃艷。

老趙這段看似荒誕、啼笑皆非的鬧劇,其實更像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尤其是他遭遇到人性悲涼,被欺騙、被誤解然後放棄生命,更是鏡子前的他對人性的最終審判。

可電影始終是電影,導演實在不忍以悲慘方式畫上句點,於是黑暗中人性光輝開始復蘇,老趙又被好心人救活,他又選擇了在鼓舞下前行。這正如你觸摸到黑暗時,才更可能沐浴到溫熱陽光。

之後老趙又經歷了一場人性拉鋸戰,他先是被騙去獻血,後來又在管教所又遇到了同樣悲情的大容(宋丹丹飾),可老趙終於在踉踉蹌蹌中守到了光明,迎來了同樣孤獨的人願與他擁抱取暖。

可能這也是電影給予觀眾最致命的溫柔。

終於在裹挾太多人性底色後,電影選擇了跟觀眾和解、選擇了給老趙慰藉,於是老趙守的雲開見月明,觀眾也被打動觸碰到內心防線。可即便這樣老趙還是要前行,因為那是他的承諾使命,於是他們約好等待對方,然後老趙又帶着「行囊」繼續出發。

這條荒唐且漫長的人生歸途似乎漫無止境。

等好不容易抵達了老劉故土,他卻聽聞老劉妻兒搬走了,於是他又開始了跋涉奔波、步履不停,影片似乎始終以這種荒誕形式呈現,在路上老趙從未停歇,然後繼續面對着一樁樁荒唐的鬧劇。

其實荒唐的背後,影片更是以老趙視角目睹中國變遷。

兩個小時人情冷暖下,其實就是當代中國縮影。於是老趙結局似乎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導演利用這場歸途拷問人性同時,更讓我們目睹了當代中國之風貌、城鎮之變遷。

此中有溫暖善意、也有昭昭惡意。但這卻是時代激變下難以抹殺的疤痕,幸運的是善始終佔據多數,他們是時代浪潮下微不足道的人群,同時也是中國社會變遷最真實的反映,他們有的背井離鄉、有的遠離故土、有的為自由、為愛情踏上未知目的地。

在這方面他們不同的是目的地,相同的卻是中國式的人文精神,以及落葉歸根下,始終嚮往故土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