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的「中場戰事」:阿里雲如何找回「失去」的三年

 文|文欣

來源|博望財經

入局大模型以來,阿里雲已然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風向標。

2023年7月14日,阿里雲宣布與巨人網絡達成「遊戲+AI」合作,阿里雲通義千問大模型以及AIGC產品能力將全面賦能巨人網絡,建設「遊戲+AI」智算平台,打造AI在遊戲場景的落地標杆。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7月14日,巨人網絡股價上漲4.57%,報收16.46元/股。

毫無疑問,持續加碼大模型業務的阿里雲已經成為阿里的「新故事」。而張勇專職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以及分拆上市的動作,也意味着阿里雲具備更為高遠的想像空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阿里雲的市場影響力以及營收增速正持續下探,並且在關鍵的政企市場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凡此種種,其實也預示着阿里雲未來面臨巨大的挑戰。

01

三年丟失10%份額,阿里雲很焦慮

其實橫向對比一眾國內雲計算企業,阿里雲不論是財務數據還是市場影響力,都已經捷足先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2022財年財報顯示,阿里雲EBITA利潤為11.46億元,上年為虧損22.51億元。這是阿里雲自2009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年度盈利。與此同時,阿里雲也成為了中國市場唯一實現盈虧平衡的雲服務商。

圖源:Canalys

反映到市場,阿里雲也奪得了「冠軍」。Canalys披露的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Q1,阿里雲佔據3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參照互聯網行業的經驗,企業如果在垂直市場取得領先地位,那麼大多可以憑藉獨特的品牌以及渠道優勢進化為寡頭,進而高枕無憂地創收。但阿里雲並沒有展現出類似的趨勢,而是陷入了市場影響力和營收增速紛紛下探的「泥潭」。

Canalys數據顯示,2020年-2023年各年一季度,阿里雲在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的份額分別為44.5%、39.8%、36.7%以及34%。縱向對比可以發現,短短三年時間,阿里雲的份額下探了10.5個百分點。

與之相應,阿里雲的營收增速也大幅回落。財報顯示,2020財年-2022財年,阿里雲的營收增速分別為61.99%、50.26%以及23.13%。到了2023財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Q1),阿里雲的營收甚至同比下跌了2%。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雲的市場影響力下滑,並不是市場紅利消逝所致。相反,隨着帶寬提高、上游硬件成本下降,雲計算行業正蓬勃發展。中國互聯網協會組織披露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為3229億元,增速達54.4%。

在此背景下,諸多企業都取得了亮眼的營收增速。財報顯示,2022年,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07.5%、108.1%以及121%。

由此來看,阿里雲雖然連續多年位居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份額第一,並且還首次實現年度盈利,但成長性和市場影響力都在持續走弱,如果不儘快找到核心競爭力穩住市場,那麼阿里雲的階段性勝利很可能會成為明日黃花。

02

張勇坐鎮阿里雲,大模型成重中之重

正因為雲計算擁有極為高遠的想像空間,在阿里雲承壓的背景下,張勇早已於2022年末兼任阿里雲智能總裁。而隨着阿里巴巴啟動「1+6+N」組織變革,張勇也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專職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

儘管不是阿里創始人,也不是「十八羅漢」,但張勇此前卻憑藉精準的戰略眼光,數次「再造」阿里。

2009年,阿里的B2C業務萎靡不振,張勇兼任淘寶商城總經理。在張勇的帶領下,淘寶商城迅猛發展,並打造出了家喻戶曉的雙11購物節。時至今日,B端客戶已經成為阿里的營收支柱。《財經》雜誌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 年,淘寶天貓有七成收入來自品牌商家。

無獨有偶,2015年,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張勇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台」中台戰略,技術層面擁有統一的開發工具和技術標準,可以支撐各業務線的快速迭代和創新;業務層面可以打通各業務線之間的數據和流程,實現了信息共享以及業務協同。

《晚點LatePost》曾報道,2020年,在一次內部分享會上,張勇透露,「啟動中台建設後的五年時間裏,各業務的成本降低了好幾倍。」可以說,正是憑藉中台戰略,阿里才得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化為一家巨大的平台型企業。

圖源:阿里雲

因阿里雲正面臨巨大挑戰,主導阿里雲後,張勇動作不斷。於2023年4月將阿里雲核心產品價格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價格更是下調了50%。

與此同時,阿里還發佈了自家的大模型產品「通義千問」。對此,張勇表示,未來阿里巴巴所有產品都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未來阿里雲將把AI基礎設施和大模型能力向所有企業開放,共同推動AI產業發展。

更重要的是,張勇還打算帶領阿里雲獨立登陸資本市場。2023年5月,張勇在內部信中表示,「我們計劃在未來12個月將雲智能集團從阿里集團完全分拆並完成上市,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與阿里集團完全獨立的新公司。」

綜合各方動作來看,張勇顯然已經認識到了大模型之於雲計算的巨大想像力,不再希望基於純粹意義上的算力賺取營收,而是選擇「以價換量」,然後再通過登陸資本市場,打開融資空間,以支撐巨大的資金需求,進而謀求更廣闊的市場。

03

互聯網企業營收佔比近半,攻下政企市場成難點

過去幾年,阿里雲的業績增速之所以放緩,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互聯網客戶上雲需求飽和,而阿里雲又沒能抓住政企市場的紅利所致。

在疫情、政策鼓勵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政企數字轉型升級步伐正在加速。前瞻產業研究院研報顯示,2020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為653.6億元,同比上升42.3%,預計未來三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可達30%。

或許是因為起家於互聯網,互聯網企業目前仍是阿里雲的「半壁江山」。財報顯示,2022財年四季度,抵消跨分部交易影響後,阿里雲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收入儘管同比下降了4%,但仍佔總收入的47%。

圖源:IDC

這也決定了,阿里雲在政企市場的影響力微不足道。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政務專屬雲市場前七大平台分別為華為、浪潮、新華三/紫光雲、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以及曙光,阿里雲名不見經傳。

之所以以華為為代表的企業在政企市場平步青雲,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可以針對碎片化的政企對象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以華為為例,其在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建立了代表處,而華為雲Stack系統,也可以幫助企業級客戶實現多雲多資源池統一管理。

事實上,透過華為和阿里雲對待大模型的態度,就能感受到兩家企業的業務導向截然不同。

圖源:華為

2023年7月,華為發佈了大模型華為雲盤古大模型3.0。對此,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表示,「盤古大模型不作詩,只做事。盤古大模型聚焦價值場景,致力於深耕政務、金融、製造、煤礦、鐵路、製藥、氣象等行業。」

反觀阿里雲的通義千問,早已面向普通用戶推出了可以「作詩」的測試版程序。當然,阿里雲也推出了通義千問合作計劃,全面開放底層產品技術能力和商業合作資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阿里雲打包式的「模型即服務」策略,華為盤古大模型更具貼身服務性。

官方資料顯示,自發佈以來,盤古大模型已沿着L0、L1、L2三大階段的成熟體系持續進化。L0指的是NLP大模型、CV大模型等五大水平領域的基礎大模型;L1指的是行業大模型,比如氣象、礦山、電力等;L2則是面向更加細分場景的推理模型,比如電力行業的無人機巡檢、傳送帶異物檢測、颱風路徑預測等。

由此來看,姑且不論技術水平的高低,單從降低客戶使用門檻的角度來看,阿里雲大模型的親和力相較華為盤古也有一定距離。

因此,接下來阿里雲除了需要在大模型技術上持續精進,更需要做的,或許就是基於政企客戶的需求,精細化運營產品以及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