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陸離的世界裏殘酷包裹着溫柔 只為《少年的你》

如果要盤點2019影視圈的幾大「懸案」,《少年的你》何時定檔必定榜上有名。10月25日,消失了近四個月的《少年的你》忽然宣布全國公映,消息立馬引爆話題榜,票房口碑不負眾望。我很好奇,電影究竟緣何撤檔?它在說什麼?又如何在回歸後迅速引爆國內電影市場呢?

如果人生能撕掉青春美好的濾鏡,暴露出其中翻湧的惡,拌着成長的痛,再放進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裏,殘酷包裹着溫柔,讓人看得五味雜陳,這就是電影《少年的你》。

高三女生陳念性格內向、成績優秀,她曾經唯一的念想就是考上好的學校,然而高三的一次意外,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然後愈演愈烈,上升為謾罵、攻擊和校園欺凌。

在陳念最孤獨無望的時候,小北出現了,這是一個在街頭惹是生非的少年,無意中成了陳念世界裏最溫柔的光,他保護她,陪她去直面世界的狂風暴雨。兩個18歲的少年,曾經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如今同時站在了成人世界的入口。

我們總習慣謳歌青春,提及青春,聯想的都是美好、純潔、靚麗、白衣飄飄的模樣。比如最早有關校園欺凌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儘管作者十分想展現一個有關傷痕的故事,但鏡頭裡的主角們,始終保持着光鮮亮麗的時尚感,即便是在情緒爆發的高潮,依然不缺柔光和濾鏡。關注現實的外衣里,實則隱藏的還是《小時代》那種不接地氣的虛幻感。

反觀《少年的你》,鏡頭「很臟」。因為有關少年的部分,無不融在夜裡、雨里,少年不再鮮衣怒馬,演員也始終處在逼仄陰冷的環境里,雨水和着淚水。或許這同樣不應當是青春的全部,但沒有童話,這才是校園欺凌里的世界。

有人說:青春如同莽林,它是少年與成人的過渡地帶,是孩童話與社會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穿過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會迷失墜入泥沼。這是青春現實的一面,「殘酷青春」也曾是華語電影的一個類型,比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賈樟柯的《站台》、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青紅》等等。

但隨着時代變化,鏡頭裡講述的青春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為賦新詞強說愁」,成了青春片的主流,為了悲傷而悲傷,為了分離而分離,青春變成了輕浮且毫無意義。當《少年的你》出現在我們面前,它現實、冷靜又殘酷,可核心卻始終包裹溫柔的情感,所以當它回歸,票房和口碑都爆了。

看完《少年的你》,回想起「少年的我」。那時候,同學們分成不同的群體,最調皮搗蛋的那幾個,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多半時候,學習成績最好的就是班長,最不濟也是個學習委員。偶爾還會有個父親當幹部的,時不時寫篇《我的村長父親》的作文在班裡念一下。現在回想一下,多半還是美好的。希望未來,通過我們的努力,那小半部分,也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