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烏龍院里的老方丈, 曾富過李嘉誠, 80歲獲金馬獎, 一生淡泊名利

艾芙居里說過」一個人若是年輕而且孤獨,完全專心於學問,雖然不能自給,卻過着最充實的生活」。

《新烏龍院》電影中扮演老方丈的他儘管有着極其出色的表演依舊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他的名字也不為很多人熟悉,但是當你認真的了解他的一生,你會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平凡,他就是——李名煬。

李名煬出生於1917年,是曾國潘麾下軍師的後人。但是儘管如此,到了他這一輩,條件已經可以用窮苦來形容。為了謀生,能夠得到洋學堂的救濟,他依靠過人的學習能力在教會辦的學校里學習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年輕的時候,順應時代的發展,來到了大上海的貴族學校聖約翰大學擔任體育系主任。

之後他還成為了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遊行的少數中國人之一。聖約翰大學裏有許多有才識的人,通過這一途徑也讓李名煬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林語堂就是他的校友。他的不平凡被很多人都看在眼裡。

雖是窮苦出身,卻並不妨礙李名煬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還參加過魯迅創辦的青年木刻班,有幸成為了魯迅的學生。他也可以和演員喬奇一起騎哈雷摩托車,盡現少年意氣。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內戰開始初期,內地的局勢動蕩,於是李名煬老先生搭上了最後一班從上海開往香港的「戈登號」輪船,開始他嶄新的旅程。

來到香港,敏銳的商業嗅覺讓他抓住了好機會,當下果斷地創辦 屬於自己的「李氏品牌」,這個品牌專註於製造含有各種中國元素的娃娃,是一條新興的產業路線,也在香港市場上掀起一陣風浪,讓許多商業者紛紛效仿。那一段時間李嘉誠都還沒有開始創業,他的身價比李嘉誠高出數倍,可以說比李嘉誠還要成功。

他的商業奇蹟在他晚年時不再引人注目,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品牌爭相上市,還未理清反擊頭路「李氏品牌」便開始走向下坡路。

在商業上受挫的李名煬沒有放棄追逐生命意義的腳步。一次偶然的機會,攝影師拍攝到李名煬的一張圖片,並命名為「香港微笑」,很快的風靡全港。受到大眾喜愛的李名煬經過考慮決定向演藝圈發展。

他的微笑感染了演繹圈許多大牌明星,其中就有蕭芳芳指名道姓想要請他一起合作自己的新電影。在80歲的時候,靠着在《誘僧》和《籠民》兩部電影中的優秀演出斬獲兩次台灣金馬最佳男配角獎。至高的榮譽是多少人的夢寐以求,不過兩次頒獎李名煬老先生都沒有出面領獎,他淡泊名利只將演戲當作個人的愛好。

作為演員身份後的他,先後參演了《少林好小子》、《飛象計劃》、《笑林老祖》等十幾二十部電影作品,但因為自己不炒作淡泊的性格,一直在演藝圈不溫不火。

他還有一個英文名叫做邁克李,Micheal Li,許許多多他沒有向外人傾訴的話都被作家程乃珊記錄在了她的《上海先生》一書中。

衣服皺巴巴的男人乘坐了好幾天的輪船終於「灰頭土臉」的抵達香港,要問李名煬為何放棄聖約翰大學體育室主任的高薪職位,只怕他自己也答不出一個所以然,李名煬後來談起自己在大學裏任教的經歷還是頗為有些得意的,他說你認為在聖約翰大學當體育主任很容易嗎?

的確,聖約翰了出了名的貴族大學,要想管教好那樣一群貴族公子小姐們,也是頗要動一番腦子。在那裡,李名煬有過很多的機會換取富貴人生,但那些機會李名煬都沒有伸手去抓住。李名煬單身習慣了,拿着大學教師的高薪依舊是一個萬年不改的月光族。他自己在晚年回憶說,自己這一生上天給了他很多的機會,他不算太成功但也不失敗吧,愛玩鬧的他,老年到了也和朋友一起打哈哈,時光回溯,彷彿眼前依舊是那個穿淡了顏色灰夾克的少年。

陪伴在李名煬身邊的一直都是工作,他得意的說自己九十歲了仍然每年向國家交稅,真是一件驕傲的事情,他不驕不躁的性格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新烏龍院》電影得熱映帶火了很多的明星,比如釋小龍、李連杰等等,那位每天笑哈哈的老方丈也在電影里換取了大批觀眾的笑聲。

獲得了金錢後,李名煬不只用於享樂,他還熱衷於做慈善。把自己的積蓄大半都拿去給了越南難民營。他自己是一個基督教徒,卻從來都不參加集體的周末禮拜,把這一部分的錢節約下來買糖果和奶粉帶給難民小朋友,有空的時候,他還花大把時間去教那裡的小孩子做手工,學英語,讓他們不對生活失望,這是對世界的一小部分貢獻得到的是他一大部分的快樂。萊蒙托夫說自己腦子裡只是滿裝着自己,這種人正是那種最空虛的人。李名煬老先生應該是最不空虛的那一類人。

李名煬沒有大火,一直到2008年他以91歲的高齡長辭世間,人們的記憶里突然湧現出這個陌生且熟悉的演員。他一生沒有娶妻也沒有子女,孤獨沒有牽掛的安詳的離去。

老先生的生活態度被後人剖析,深得讚揚。吳玉章寫道,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範疇。李名煬的一生正是一息尚存仍在努力,比不少正值青春年華的小夥子都對生活充滿期待。

彼得·阿柏拉德說"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底煩擾,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衝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李名煬一生到老,我們看到的他都是笑哈哈的,看起來就像沒有煩惱一樣,他眼中所見都是值得歡喜的事,所以普通的煩惱都引不起他的注意。面對生活用積極的態度。希望晚年回憶時,不會充滿後悔與內疚。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