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不斷還娶了前女友的養女, 伍迪艾倫的人格障礙竟是因為童年遭遇了這些……

▲伍迪·艾倫

人格障礙的癥狀,例如解離,是應付無法忍受的情況的方法。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遭受毆打或性侵害時,解離是一種將自己與這段痛苦體驗分離很好的方法;人格障礙的許多其他癥狀也是如此。與在 6 歲之後才遭受虐待的兒童相比,在 6 歲之前受過虐待的兒童長大以後會有更多的次人格和更混亂的自我。對於男孩來說,遭受虐待時的年齡越小,虐待程度越嚴重, 男孩就越有可能成為一個暴力的人。所有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以下觀點:由於小孩子的自我較弱,應對逆境的能力較弱,所以早期經歷的影響更大。

電影導演伍迪 · 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了童年後期受虐可以使源於嬰兒期的潛在人格障礙變為現實。伍迪 · 艾倫不僅在他的電影中為自己寫了有人格障礙的角色,還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了許多癥狀。

對於艾倫來說,與普通人的平常接觸都會令他痛苦和不安。在電梯里,他不會和陌生人對視或互致問候,而會轉身面朝電梯轎壁或者用報紙遮住臉。如果熟人和他進行肢體接觸,他就會往後縮。幾十年來,他每周都和爵士樂隊的成員們一起演奏,但是只和他們進行最基本的社交交流。喜劇表演是他理想的社交方式。他曾說過「我走上舞台,講我的笑話,他們笑,我回家」,因為他以不信任和懷疑的態度看待別人。

從他開始記事起, 一直到 40 歲出頭, 他睡覺必須要開一盞夜燈,並且在睡覺之前還要把家裡檢查個遍,以確定「沒有任何敵人潛入家裡來抓我」。他害怕乘坐他無法直接控制的任何交通工具,無論是飛機、電梯或火車。他害怕被綁架、下毒— 除非他的食物已經被仔細檢查過了,否則他是不會吃的。因為怕髒水,他不用浴缸, 只淋浴。他與女演員米亞 · 法羅相戀後,第一次在她的鄉間別墅留宿時, 因為沒有淋浴間, 他返回了紐約。米亞 · 法羅必須專門為他建造一個淋浴間,他去她那裡小住時,也總是帶着自己的食物。

對於艾倫來說,如果性關係發展成依賴和親密的感覺,就會變得痛苦。讓他產生這種感覺的女人,可能很快就會遭到他的惡意對待,被譴責為瘋狂、壞或愚蠢的人。對他來說,穩定持久的愛是難以達到的,他早前的兩次婚姻都是在幾周之內就出問題了。女演員黛安 · 基頓(Diane Keaton)被他稱為「女服務生」(the coatcheck girl),從他對她的評價可以看出,他需要感到自己比愛人高明得多:「當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的頭腦空空如也。」關於他目前與米亞 · 法羅的養女宋宜的婚姻,他說:「我與她的關係不平等是件好事。選擇與一個不太有成就的女人在一起,使這段關係進展得很順利。」 到目前為止,這段關係似乎是最穩定的。

和法羅在一起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愛。起初,他儘管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被撫育的感覺,但還是能夠與她保持距離,並說:「一段不需要和對方生活在一起的關係總是更好的」。他們繼續分居,但漸漸地,他變得更顧家了。法羅生下了他的第一個孩子, 但是他覺得自己更喜歡迪倫(Dylan),迪倫是他和法羅一起收養的一個小女孩。在那之前,他總是說他討厭小孩子,但是,法羅知道他最迷戀金髮美女,於是想盡辦法收養了一個金髮嬰兒。艾倫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愛上一個孩子,這後來成了具有破壞性和扭曲性的醜聞。

他在迪倫身上傾注了大量的關愛,其他的孩子們都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為了讓她吃起來更容易,他有時會為她咀嚼食物。他鼓勵她吮吸他的拇指,曾經有人看到,他把防晒霜塗抹到她的屁股縫裡。當局介入調查時,7 歲的迪倫聲稱,艾倫曾兩次觸摸過她的生殖器。負責這個刑事案件的警探明確宣布,他有足夠的證據起訴艾倫, 但是他沒有,因為擔心這樣的案件會對迪倫造成傷害。艾倫自己請了兒童心理學家來評估他與迪倫的關係,那位心理學家稱這種關係「不合適」。艾倫向法院申請孩子的監護權,最高法院的結論是,艾倫是個「自私、不可信和不敏感的」父親。

▲伍迪·艾倫與妻子宋宜

如果艾倫沒有捲入另一段有問題的關係—— 與宋宜的關係,這一切很可能不會被公之於眾,宋宜是法羅與安德烈 · 普列文的養女。當時,宋宜是個缺乏自信的 19 歲女孩,她似乎是有意勾引他的。艾倫真的無法理解,屈從於她的引誘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不合適的。雖然他不是宋宜的父親,但他在家庭中是一個權威人物;然而,直到今天,艾倫始終把它說成是一種正常的性關係。同樣奇怪的是,他和法羅的女兒有染,卻無法理解這會給法羅帶來多大的傷害,他和法羅的伴侶關係當時已持續了 10 年之久。

作為一個接受過 30 年精神分析的人,他竟然理解不了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這似乎令人驚訝。但是艾倫非常擅長拒人於千里之外,他對別人的感受知之甚少,別人對他的感受也知之甚少。一位朋友說他是「我認識的最不敏感的人之一」,他如此描述自己接受過的幾次精神分析:「沒有一個情緒激動的時刻」。有一位精神分析師曾堅持要求他透露更多信息並停止壓抑自己的感情,艾倫則突然終止了這次精神分析治療。

從 5 歲起,艾倫就沉浸在故事片中,在當地電影院看電影,通過電影銀幕上的人物,享受一種間接的生活。替代人格也是他處理現實生活的主要方式。在過去 25 年間,他每周工作 7 天,每年拍一部電影,他把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用於創作他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 敘述這些角色的生活故事。在他不從事創作的那一小部分時間裏, 他與別人保持距離,過着「自己的生活」,扮演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寫就的角色。1996 年,艾倫允許一個紀錄片攝製組跟隨拍攝他(每天 16 小時,持續了 6 個星期),他戴着隨身無線麥克風,以記錄下他說的每一句話。看完這部紀錄片,一位好友驚訝地發現,在這段時間裏,他成功地扮演了一個理智、正派、熱情的角色,沒有一點失誤。他在扮演一個他想要描繪的自我,將之呈現為他的真實自我。

如果艾倫確實有一個欺騙性的人格,他仍然有一些不變的特徵。從他能記事起,他一直是「悲觀抑鬱」的。在 23 歲時,他第一次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他「持續感受到似乎無緣由的抑鬱」。在 51 歲時, 他說:「我每一天都在認真考慮自殺的可能性。」無論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都有一種強烈的失敗感,「一切都讓我不滿意」。當他發現,無法體驗快樂在醫學上被稱為快感缺失(anhedonia)時,他立即希望把這個詞用在他的下一部電影的片名中。他的快感缺失和在工作狂和抑鬱狀態之間搖擺的狀態,就像嬰兒通過抑鬱和多動這兩種方式應對缺乏共情的照顧。

他們是典型的有人格障礙的成功者,為了抵禦內在的無能感和無價值感,他們引誘、欺凌和操縱世人,使世人接受他們對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的幻想。這並不是說,有人格障礙的高成就者不是靠努力獲得成功的。在過去 25 年間,艾倫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電影創作中,周末也不休息。但他是第一個這麼說的,即他沉迷於工作是一種防禦,努力工作,「這樣我就不會感到沮喪」。在他年輕時,他的動力更多地來自對名望的渴望。一個兒時的朋友說:「他特別渴望被賞識」,艾倫回憶說,自己在 13 歲時就想成名。在 16 歲時,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全國性的報紙上(一位專欄作家發表了他寫的一個短笑話),感到很激動。在 20 世紀的最後 20 年,他才開始厭惡名聲帶來的關注。

童年經歷造成了這種複雜的人格障礙,這表明,一個人在嬰兒期及其後經歷的事情很重要,可以使源於嬰兒期的潛在人格障礙變為現實。艾倫出生於紐約,在紐約的一個下層中產階級家庭長大。他的父親馬丁換過很多份工作,直到後來在一家夜總會找到一份穩 定的工作。他是個和善、懶散的人,與他的妻子內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很容易發火。因此,這對夫妻似乎永遠處於交戰狀態。在 艾倫的童年期,他們一家人住在狹小的居所內,艾倫記得他們每天都鬧彆扭,「我懂事之後就發現了」。儘管艾倫有一個比他小 8 歲的 妹妹,但艾倫是他母親特別關注的對象,他的母親很可能既有抑鬱傾向又有攻擊性。他的兒時的朋友傑克 · 弗里德(Jack Freed) 說: 「他母親脾氣暴躁,總是對他發火。每當他惹她生氣時,她就會大喊大叫,然後狠狠地揍他。如果我媽媽打我那麼重,我就會哭着跑掉,但他從來不哭。他有驚人的抑制情緒的能力。他的母親根本無法控制自己。」他的另一位兒時朋友說,他母親「特別愛嘮叨。伍迪有時不能接受,會說一些狠話」。多年以後,在 1986 年,艾倫面對他的母親談起她對他的體罰。她非常暴躁地拒絕接受,不承認她對他的照顧有任何不足之處,說了一大堆之後,她最終承認:「我對你沒那麼好,因為我很嚴格,我感到遺憾。我對你妹妹萊蒂要比對你好得多。」所以在他的家庭劇本中,艾倫是他母親的消極情緒的接受者。

取得成就是他讓母親高興的唯一可行方法。他對學習不上心, 這使她很生氣,她讓他認識到勤奮和成功的重要性。「不要浪費時間!」她會大喊。她把他送到一所希伯來語學校就讀,他確實從小就非常勤奮— 但只是在他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上,如學習魔術、吹單簧管或寫笑話賣給報紙專欄作家。

▲演員戴安娜·基頓(右)在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與頒獎嘉賓、導演伍迪·艾倫擁抱。

據他的母親說,在 5 歲之前,他是個可愛、無憂無慮的小男孩, 但是在 5 歲之後,他的性格突然就變了,變得尖酸刻薄和不合群。

他的悲傷令她費解。他開始着迷於死亡,在 6 歲時,他就試着細緻地想像死亡的模樣,這使他極度沮喪。

通過這個簡短的敘述,結合相關的研究證據(例如家庭劇本和父母的攻擊性對兒童抑鬱的影響),我們可以對艾倫的童年經歷與成人人格之間的聯繫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測,但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他受到的早期撫育。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出生後的最初 6 個月受到的早期撫育是什麼樣的,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強有力的線索。他的傳記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 1 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內蒂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於城市之間。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伍迪後來回憶,她們邀請朋友來家裡,整天坐在那裡閑聊,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經常會惹怒她,那時,她就會動手打他。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什麼都不能使他改變這種看法。

至於他出生後的最初 6 個月受到的撫育如何,我們雖然無法從以上描述中確定,但是可以推測,他母親對他不好的可能性很大。如上所述,從艾倫 1 歲時起,她就是個有攻擊性的母親,經常體罰兒子,對於有相似性格的母親的研究發現,在孩子 1 歲之前,這樣的母親也很少能與孩子共情。

對於艾倫來說,這樣的嬰兒期經歷造就了人格障礙的可能性, 嬰兒期之後受到的虐待和忽視使源於嬰兒期的潛在人格障礙變為現實。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中長大,或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因為經常受到母親體罰,他的這種感覺日漸強烈,並使他成為一個憤怒、帶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他後來就是這樣對待他的情人的。這種不快樂可能促使他逃入個人幻想,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虛構作品中, 這不僅體現為他是一個狂熱的影迷,還體現在他自身每時每刻的體驗中— 他把自己從無法忍受的現在解離,助長彷彿人格和虛假的生活。他母親對他的消極態度(攻擊性—抑鬱性),也許可以解釋他的抑鬱傾向。如果父母不對孩子提供讚揚、無條件的愛、簡單的溫情和感情,就會導致孩子低自尊。這種極度無足輕重和毫無價值的感覺,也會激發他通過名聲獲得認可的慾望。在他小時候,他母親覺得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夠好,這可以解釋他的不快活、無力體驗歡愉,以及無論獲得多少奧斯卡獎,都堅信自己是個失敗者。取得成就是他獲得母親認可的唯一辦法,這可能是促使他成功和努力工作的因素。

——摘自《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英] 奧利弗·詹姆斯著, 康潔譯, 後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