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河 西
根據德國著名作家雷馬克改編的戰爭大片《西線無戰事》還未公映就引得萬眾期待,2022年10月28日,《西線無戰事》上線奈飛流媒體平台,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分,現在也有8.6分的高分。
這部被譽為2022年最好的戰爭片的電影,我看了以後的感覺是略有失望。誠然,這部新片在技術上肯定要好過1930年和2012年的電影版,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果你沒有讀過原著小說,你可能都不知道電影在說什麼。
雷馬克的小說最早只是在《福士報》上連載刊登。由於太受歡迎,連帶報紙銷量都翻了三倍。作品於1929年全書出版,隨後立即在海外引起轟動,然而雷馬克卻因在文字中對戰爭的揭露而受到納粹敵視,最終不得不離開故土遠赴美國。1930年,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把這本小說搬上大銀幕,一舉摘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重量級大獎。這位導演,也就是《十一羅漢》的導演。
1930年版《西線無戰事》
49年後,也就是1979年,美國CBS電視台製作了時長150分鐘的電視電影,榮獲金球獎最佳電視電影的殊榮。而這位導演德爾伯特·曼,正是70年代最著名的那一版《簡愛》的導演。
1979年版《西線無戰事》
1927年下半年,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 西線無戰事》。完全利用業餘的晚上,他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可是那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一家書店不願意出版這部作品,另一家出版社總算將他接受下來了。先在《福士報》上連載,隨後做了一些修改,印成單行本出版。連載的時候,那份報紙的銷數一下子增加了三倍。1929年1月全書出版以後,更引起了德國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轟動。僅在德國國內,第一年就銷售了120萬冊。同年3月,首先被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六周之內銷售了27.5萬冊。把其他許多語種的譯本一併計算在內,此書總發行量當在500萬冊以上,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一炮而紅,跟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有很大的關係。1916年11月,雷馬克從他所在的奧斯納布呂克天主教師範學校非自願地應徵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他還是師範學校的二年級學生。
在奧斯納布呂克的卡普里維兵營接受較長時間的軍事訓練後,雷馬克於1917年6月12日到達西線戰場。
作家雷馬克
在戰爭中他五次負傷,特別是最後一次在佛蘭德戰役中,他從火線救出一位受傷的戰友時,在英軍的突然襲擊下,自己被好幾顆手榴彈所炸傷,傷勢相當嚴重,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總算只在右腕節上留下一個無法消褪的疤痕。
8月中旬他到杜伊斯堡一家天主教野戰醫院養傷。9月9日,雷馬克的母親去世,他回家奔喪。1918年10月31日,他作為「可以用來駐防的」軍人回到奧斯納布呂克。
雖然雷馬克實際參戰的時間並不長,但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他的身心都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實際上,他在前線的時間更是只有6周,這短短的6個星期改變了雷馬克的一生,也擊碎了世界億萬讀者對於血色浪漫的幻想。上了前線,他們日夜守在戰壕中,「生活」儘是荒謬,與老鼠鬥智搶麵包、分辨不同的炮彈、學會掩蔽、抵禦毒氣……腦袋被彈片削掉的士兵依舊在慣性奔跑,搶來了漂亮的戰靴卻丟掉了腿……
這些戰場片段像夢魘一樣困擾着他,這是促使他寫下《西線無戰事》的主要原因。
在《西線無戰事》開篇,雷馬克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這本書既不是一種譴責,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試圖敘述那樣一代人,他們儘管躲過了炮彈,但還是被戰爭毀掉了。
殘酷的戰爭自然是小說的重中之重,一到戰場,主人公保羅就看到地獄般的景象:
每一次進攻發起,士兵一排排衝出去,再一排排倒下;他們被機槍掃射,被毒氣燒傷肺部窒息死亡。
在一次撤退中,好友克莫里希被子彈擊中。保羅拚命喊來醫生和護理員,得到的回答卻是:「今天已經死了十六個人,克莫里希即將成為第十七個。」
在戰場上,他們看到頭蓋骨被炸飛的人還活着;他們看到兩隻腳被炸碎的士兵在跑着;他們靠着碎裂的腳部殘肢踉踉蹌蹌地拐進了最近的一個坑洞;一個二等兵用兩隻手爬了兩公里遠,拖着自己被炸爛的膝蓋向前;另一個二等兵朝急救所走去,他的腸子從肚子里滑到他兩隻捧着的手上;他們還看到一些沒有嘴巴、沒有下巴、沒有臉龐的人;他們發現有個人用牙齒緊緊咬住他一隻胳膊上的動脈兩個小時,以免自己因出血過多而死去。太陽升起,黑夜來臨,榴彈一直在呼嘯,生命已到了終點。
卡特中了一槍,保羅和卡特都覺得問題不大,是輕傷。保羅背着他拚命趕到醫院。衛生兵卻指着卡特說:「他死了。」
就在大戰即將結束的前夕,主人公保羅也終於沒有成為那個迎來和平黎明到來的幸運兒,他依舊沒有逃過戰死沙場的命運。
作者寫道:
他於1918年10月陣亡,那一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着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他是向前面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彷彿睡著了一樣。人們把他翻過來,看到他可能沒有遭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他的臉上有一種沉着的表情,差不多像是滿意的樣子,因為事情終於這樣結束了。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西線無戰事》這本書之所以寫得好,就是因為雷馬克把他在戰場上看到的真實地記錄下來,沒有一絲一毫形而上學和文學史的野心,這是他超越99%啰嗦透頂、悶在家裡瞎想的德語作家的重要法寶。
雷馬克是個德國人,小說寫得簡潔流暢的英美作家也不稀奇,可是德國人裏面雷馬克就是個另類了。
儘管這部小說並不長,只有200多頁,但和電影相比,電影的容量更小,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只是截取了小說中的幾個片段加以加工,雖然完成度也很高,但是和小說比就單薄了一些。
這部小說為雷馬克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卻也因此受到了納粹的迫害。
1930年,納粹黨找到了他的頭上。他們攻擊他在對待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上採取反對英雄主義的態度,雷馬克不得不離開柏林,甚至不得不離開德國。離開柏林以後,他到了瑞士,定居於馬喬列湖上的龍谷港,納粹政變的消息他就是在那裡聽到的。1933年希特拉上台以後,雷馬克的作品跟托馬斯·曼、亨利希·曼、 布萊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公開燒毀,隨後又因為他堅決拒絕回國而於1938年被剝奪了德國國籍。翌年,他轉赴美國,到1942年為止,大部分時間都在好萊塢,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1947年加入了美國國籍。雷馬克雖然已經流亡國外,但是納粹政權並沒有放鬆對他的迫害。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國的妹妹埃爾夫莉德以莫須有的罪名(誣控他不相信德國會取得勝利)被納粹法庭宣判了死刑。
1958年,雷馬克和好萊塢女星寶蓮·高黛結婚,而後者正是喜劇巨星卓別林的前妻。她和卓別林於1942年離婚,而與雷馬克的婚姻則一直延續到雷馬克於1970年去世,她繼承了雷馬克的大筆財產,其中包含歐洲一些當代藝術作品。
雷馬克的妻子寶蓮·高黛
1990年4月23日,寶蓮·高黛逝世,享年80歲。有一種說法,富商李春平遇到的那位好萊塢富婆正是寶蓮·高黛,如果這是真的,也就是說李春平得到的遺產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雷馬克。當然,這種說法,恐怕也只有李春平自己知道是真是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