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現實就是粉飾,《心之所向》主角再完美,也掩蓋不了人性的惡

《我們這十年》的第四單元《一日三餐》是很寫實的!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在2012年之後的廉政建設中,倒了一大批的高端酒店。

其中,就有原來的京城四少,現在的大S的前夫汪小菲家的「俏江南」!

九頭身美女吳佩慈的偽富豪老公紀曉波,也因為這個時代風暴,轉戰塞班。

也正因為這個無奈的商業陣地轉移,最後,才讓吳美女落得一場空。

所以,《一日三餐》的主線故事很有現實意義,導演也十分敢拍,並沒有避諱當時的情況。

比如,在《一日三餐》中,柳主任在閆副局長的升遷宴上,讓蔡老闆給他打包一份佛跳牆,大家心照不宣。

而商人方總在拿出來所謂的散裝土酒,給在座的各位品嘗時,我們也都知道,這就是散裝的茅台。

在劇中,房地產商人之所以瞄上「一日三餐」的店鋪,轉而開燕鮑翅酒樓,也是看上了公款吃喝。

以上的劇情,在《一日三餐》中,交代得都很清楚,明白,劇情沒有做任何的迴避和含糊不清的敘述。

相比於《一日三餐》的直面現實,看似溫情的第五單元《心之所向》就是偽現實。

在《心之所向》中,編劇和導演一直在迴避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根本,就是人性的自私和惡!

這個問題的本身,當然是無解的,因為「人性雖然本善」,但都是自私的。

而自私的結果就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就會露出惡的一面。

那麼,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所有的所謂《心之所向》,都是其樂融融的結果,就是粉飾太平。

《心之所向》的粉飾太平的劇情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李父和方父的行為,從頭至尾,都是家長式的自私和用親情綁架的行為。

當然,如果在現實中,作為父母的話,李父或者方父的行為都是無可厚非的。

無論李父是用盡手段讓李心謠回到農村的行為,或者方父用裝病阻止方新桅回村的行為。

但是,在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中,用這樣的行為來推進故事,就會讓人心生反感。

如同《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一樣,現實中,別人不會覺得她有啥問題。

但在劇中,這樣的「重男輕女,吸血女兒」的行為,就變成類似於被曝光的公共事件。

所以,無論對於李心謠或者方新桅,編劇給他們設定的「親情劇情」就是不合理的偽現實。

二,李家村的鄉親們,以建軍為代表,自私自利,充滿着人性之惡。

在劇中,以方新桅發小,建軍為代表的鄉親們,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打着鄉親父老的名義,碰瓷方新桅的工廠,強求工作,索要補償,並且動輒就暴力相向。

但之前的方新桅,幫村裡修路,修祠堂,為村裡做了盡最大可能的貢獻。

等到開始建廠了,所有的鄉親,就開始六親不認,只是利字當頭了!

這類劇情的設定,當然是編劇為了體現所謂的「動之以情,民心所向」的結果,製造的人為障礙。

但其實,大可不必這樣!

很多觀眾都清楚,在廣大的基層農村,很多的管理工作,是靠着基層幹部的威信在執行的。

《心之所向》中所呈現的這類劇情,只能是個例,不可能是普遍現象。

而編劇把這個「人性本惡」的現象,表達出來,就要想辦法用事實來解決。

而不是用方新桅一次看似「推心置腹」的演講,就能打動這些利益至上的鄉親們的。

相比之下,還是一個堅持商業原則的方新桅,一個威權的米書記會更加令觀眾信服。

三,劇中的其他配角,開始都是帶着惡意去揣測同學,鄉親或者愛人。

而這些配角轉變的結果,全部都是轉變得具有十分的偶然性和巧合性。

這就導致了劇情最終的結果,並沒有解決人性之惡的問題,只是靠巧合得出了劇情的結果。

在劇中,李心遙的同學,在聚會時,就認為如果回到了農村,就是在城裡混不下去了!

這時候,就出現了李心遙的「白月光」高中班長,不但為她擋住流言蜚語,後來繼續幫她解決問題。

胡家果園在置換之前,上門尋求合作的陳楚江被兜頭澆水。

當身為鄉村醫生的女兒,知道小伙兒的所作所為,並且向胡父做了工作後,胡父就立馬想通了。

即使前面的米書記,上門做工作,也是無用功,當女兒暗中看上小伙,事情立馬得到了解決。

方新桅忙於事業,忽略了妻子的生活和感受,怎麼解釋也沒用,妻子懷疑丈夫出軌,並一味要求離婚。

和這件事情不相關的米書記,卻在關鍵時刻,出現在方妻的面前。

只用幾分鐘和一個文件袋,就解決了問題。

以上三個方面涉及到的劇情,導演和編劇,全部是用偶然性的劇情結果,來草草了事。

沒有解決方法,沒有解決路徑,更沒有解決現實的問題,當然,更解決不了人性之惡的本質問題。

這樣得出來的劇情,就是不可信的!

就是偽現實,在粉飾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