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文旅經濟 利民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和旅遊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為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指明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福建素有「山海畫廊、人間福地」美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旅經濟發展,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文旅經濟列為「四大經濟」之一,作為福建發展的比較優勢所在、未來增長點所在,提出「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加快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文旅經濟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新活力。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遊省建設紮實推進,人民群眾的文化和旅遊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10月初的八閩大地,氣溫依舊炎熱。比天氣更熱的,是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和出遊的熱情。300餘場文藝演出活動、263項旅遊主題活動、257場群眾文化活動、128項優惠措施……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我省統籌抓好文旅活動、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全省文旅市場供需兩旺,共接待遊客近30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逾212億元。

國慶期間,全省各地通過舉辦網絡消費季、發放消費券、景區門票優惠等方式,激發消費活力,讓文旅發展成就惠及更多尋常百姓。

數據顯示,福廈漳泉四市國慶期間的酒店住宿預訂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0%。在攜程發佈的2022年國慶假期全國十大「本地游新銳目的地」榜單上,泉州莆田南平包攬前三,周邊游訂單量增幅分別高達463%、415%和228%。

山海魅力,

文旅經濟發展突破升級

平潭海上觀光遊船「海壇1號」。林映樹 攝

7月31日9時許,平潭澳前碼頭,天空澄碧,海水豐盈。蔚藍的海面上,藍白相間的寬體游輪「海壇1號」滿載290餘位遊客緩緩駛離碼頭。

當天,我省首條跨城跨島海上旅遊線路——「福往福來」海上游在平潭首航。

一張船票,一頭牽着平潭島的海壇天神,一頭連着湄洲島媽祖天后,拉開了我省海上旅遊新格局的序幕。

「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旅遊和生活的場景。」參加首航的遊客在甲板上爭相拍照發朋友圈。以「清新福建」、「福」文化為引領,我省通過整合多元海洋文化旅遊資源,不斷拓展濱海旅遊產業鏈條,七大濱海休閑示範區、五條濱海旅遊精品線路,構建出福建旅遊發展新格局。

依託G228濱海風景道、福廈高鐵和廈門郵輪母港,我省基本形成觀光、休閑、度假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濱海旅遊產業體系。濱海旅遊成為助力城市發展新窗口、文化創新新舞台、休閑消費新空間、產業升級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共同繪就福建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文旅經濟要發展,項目是支撐。「我們以全線1160公里的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為串聯,將沿線的15個縣(市、區)的山川美景、古驛道、古村落等歷史文化遺迹串點成線,展現『山』的魅力;我們還要以G228國道福建境內段為依託,整合包括沿海各地市文旅資源,打造一條1250公里長的濱海風景道,展現『海』的風情,充分發揮福建特有的山海魅力。」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福建省文旅經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台《福建省推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關於促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圍繞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遊省建設目標,實施十大行動33項措施,通過建設一批重大文旅項目,培育一批文旅龍頭企業,助力文旅經濟發展突破升級。

為民利民,

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

莆仙戲傳習所沉浸式演出現場。福建日報記者 林愛玲 攝

莆仙戲素有「宋元南戲活化石」「南戲遺響」之稱,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劇種之一。9月15日,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頒獎儀式上,由省文旅廳指導、省莆仙戲劇院演出的莆仙戲《踏傘行》摘得「文華大獎」,為千年「遺響」再添里程碑式的厚重一筆,成為我省在文化藝術領域取得的又一項輝煌成就。

近年來,高甲戲《大稻埕》、閩劇生命》相繼獲得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福建戲劇實現六屆蟬聯該獎項。閩劇《雙蝶扇》、薌劇《谷文昌》等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年度重點扶持劇目,入選次數和劇目數為全國最多。多位演員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和中國戲劇梅花獎。

在努力推出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的同時,全省文旅系統堅持「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並舉」,讓藝術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浸入式戲劇,對大多數福州人來說是個新鮮詞。在浸入式戲劇中,觀眾既是旁觀者,同時也是劇中人。國慶期間,福建人民藝術劇院攜手北京無用無間文化製作團隊,在福州煙台山一座民國古宅創新打造的浸入式戲劇《雀起無聲》,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在這裡,戲劇藝術被賦予全新解讀,作品與觀眾之間沒有隔牆,我們都是戲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獲得比舞台劇更強烈的臨場感和交互性,太有意思了。」走齣劇場,觀眾李峰談起觀後感,依舊難掩興奮。

圍繞「喜迎二十大」主題,今年國慶期間,全省文藝院團組織開展主題性文藝演出超百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38場,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奉上精彩的文化大餐。

濃郁地方特色的精品演出成為網紅打卡點「標配」。世遺之城泉州梨園戲木偶戲打城戲南音輪番上演;「傳承路上又十年——梨園戲國慶演出季」推出14場經典和新編戲演出;「南音零距離接觸——學校美育研學體驗專場」、木偶戲走進「黨建+」鄰里中心等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在家門口就能體驗優秀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十年來,我省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着力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效能。

「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圖書館96家、文化館97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13家,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000多家,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省文旅廳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省有超過80%的縣級及以上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準,191家公共文化場館實現錯時延時開放。廈門三明、福州、泉州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此外,我省打造「百姓大舞台」「鄉村音樂會」「經典誦讀」「音樂舞蹈節」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每年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近萬場,參與群眾7000萬人次以上。

以文塑旅

世遺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

2021年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順利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省世界遺產數量達5個,位列全國第二。一年多來,「世遺效應」日漸顯現。僅今年7月,泉州古城接待國內旅遊人數就超過75萬人次。

「我們以創建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為主要抓手,在產業升級賦能強鏈補鏈上持續發力,抓好重點項目落地服務和攻堅,確保在城市品質提升中發揮文旅主力軍作用。」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李伯群表示。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陳英傑 攝

據了解,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今年策劃古城提升項目39個,總投資達35億元,在保護傳承中共建共享,讓近者悅、遠者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省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福建非遺」折射出非凡的「閩人智慧」,煥發出更加旺盛的時代生命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省不遺餘力推動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推出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創建非遺體驗基地,開展非遺「進景區、進街區、進公園」活動,掀起非遺保護傳承熱潮。目前,我省共有南音、媽祖信俗、中國剪紙等8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是迄今在國際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上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

我省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擁有豐富的「福」文化資源。近年來,「福」文化不斷出圈,成為我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喜迎我國第73個國慶節之際,永泰縣首個以「福」文化為主題的展示基地在該縣塘前鄉芋坑村「聚福園」揭牌。「福佑中華」「福與天齊」「福滿乾坤」……多位著名書法家在現場揮毫潑墨,一幅幅書法作品精美呈現。

塘前鄉黨委書記李禎勇告訴記者,他們要將這些「福」字書法鐫刻在「聚福園」數百塊形態各異的天然花崗岩上,形成百「福」匯聚、「福」氣滿園的效果,進一步增強當地漢族畲族群眾的文化認同感,讓各族人民共同畫好民族團結的同心圓,以鄉村文化振興帶動文旅產業和農福融合的產業振興。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近年來,我省持續打造福建文化標識體系,廣泛開展系列「福」文化宣傳推廣創作活動,深挖「福」文化內涵,講好「福」文化故事,全省上下形成了關注「福」文化、參與「福」文化、樂享「福」文化、發展「福」文化的濃厚氛圍。「逛福山、游福水、聽福戲、拍福照、購福禮、開福運、玩福潮」,讓廣大市民遊客無須遠行就能收穫滿滿的「福」氣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