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中國·美麗新寧夏|紅寺堡移民的幸福協奏曲

  9月,羅山腳下進入一年最好的時節。

  果園中,紅的蘋果、綠的梨壓彎了樹枝。菜地里,一壟壟蔬菜已被採收入筐。村莊藏在綠樹叢中,青磚紅瓦,雞鳴犬吠,時有母牛喚犢聲……

  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人們都在為美好生活忙碌着。

  這個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廣大幹部群眾樂享幸福小康生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寄予的「更好生活還在後頭」的美好祝願。

  採訪中,不少年輕人,向記者講述這些年家園發生的巨變,展現新時代追夢人奮力奔跑的風采。

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杜曉星/攝

  道不盡的幸福生活

  「我小時候在老家時,鄉親們趕着驢車拉水吃!」

  在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黨員教育基地,講解員海小榮指着一幅黑白照片說:「這是搬遷前在老家拍的,照片上的人是我的婆婆和小姑子,她們身後是住了多年的土坯房。」

  照片上,是滿面愁容的女主人馬建花和她怯生生的女兒劉曉麗。身後,是兩間低矮的土坯房,深藏於西海固大山的褶皺里。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來到弘德村,與海小榮的公公劉克瑞等村民嘮嗑拉家常。總書記指出,要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1998年開發建設,2009年設立市轄區的紅寺堡區,先後有23萬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家創業謀生存。經過不懈奮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到2020年年底,5.6萬農村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4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從「十二五」末的25.29%下降為零。

  從焦渴的西海固到平坦的紅寺堡,海小榮的日子一天一個樣。如今,她不僅當上了村黨員教育基地的講解員,還投身到直播賣貨的熱潮中。

  「我是大山裡出生的『土娃娃』,走出大山後靠着黨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先是進廠成了工人,後來又做了講解員,還當上電商主播,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海小榮說。

  飛出大山、紮根城市,曾是許多農村孩子的夢想。但如今,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紅寺堡區農村路、電、網等基礎設施極大完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幹事創業。

  「我以前一心想飛出農村。但畢業實習後,發現農村前景越來越好,有事可干且大有可為。」24歲的楊宇倩笑着說,不僅她回來了,外地服役的對象也打算回鄉發展。比起父輩,紅寺堡的「移二代」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他們用科學知識、嶄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理念,讓鄉村更加「元氣」滿滿。

  楊宇倩的老家在海原縣,記憶里,她很小就學會了揮鐮割麥,只要不上學,天麻麻亮就得起床,上山幫父母幹活。

  十幾年前,楊宇倩隨着全家移民到紅寺堡區,生活環境有了極大改善,也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機會。2021年,她從銀川能源學院畢業,沒有出去闖蕩,選擇回到紅寺堡區,成為紅寺堡鎮弘德村扶貧車間的一名財務人員。

  「現在,我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在鎮上買了新房。」楊宇倩滿懷憧憬。

  農村天地廣闊,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夢想成真。

  「我要40袋枸杞、2箱紅寺堡產的葡萄酒,還要一些黃花菜。」9月14日,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收到浙江客戶的微信下單。這位老主顧3年來常在她家購買紅寺堡特產。

  剛從枸杞地里回來的王航弟和丈夫石銀寶兩人忙着給顧客包裝枸杞,夫妻倆配合默契,手法熟練。不一會兒,1箱枸杞便全部打包好。

  王航弟是鄉里村鄰熟知的「網絡達人」。夫妻倆不僅是村裡的枸杞種植能手,而且通過直播帶貨,把當地產的枸杞和農特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忙完手頭的活,王航弟又打開手機開始直播:「這款葡萄酒今年熱銷,它來自紅寺堡區最大也是最早的一個釀酒葡萄種植基地……」

  王航弟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枸杞、黃花菜、葡萄酒等紅寺堡區特色農產品,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我想開一家電商商鋪,把寧夏特產賣到全國各地。」王航弟展望着。

  如今,紅寺堡區開設各類網店1000餘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利用電商平台,將紅寺堡的枸杞、黃花菜、葡萄酒等土特產的種植、加工過程以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呈現給客戶。僅王航弟一人依託直播帶貨、微信、淘寶等銷售平台,將自家2萬多斤枸杞乾果銷售一空,各類特產銷售額達80餘萬元。

  品不完的甜蜜事業

  葡萄酒產業是紅寺堡區的主要產業之一。目前,紅寺堡區種植釀酒葡萄10.8萬畝,建成酒庄25家,年產成品酒1500萬瓶。

  在202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上,紅寺堡產區獲得大金獎1枚、金獎8枚、銀獎4枚——紅寺堡產區葡萄酒連續5年獲得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大金獎。在不久前結束的第二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遊博覽會上紅寺堡產區葡萄酒也大放異彩,摘得10多項大獎。

  不光是葡萄酒,黃花菜產業升級之路也是紅寺堡區諸多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黃花菜採摘期短,一開花就掉價。自從引進水發集團這樣的大企業,保底收購,菜價一下就上來了。」紅寺堡區太陽山鎮潘河村村民魏亮亮說,今年他家靠10餘畝黃花菜收入7萬多元。

  山東水發浩海集團有限公司在紅寺堡區投資建設的現代產業農業園佔地1800畝,建設有4萬平方米的智能日光玻璃溫棚,還有120座大跨度的日光溫棚。

  「通過延長產業鏈,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山東水發浩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濤說。

  從過去單一種植玉米到如今的葡萄酒、黃花菜等特色產業叫響市場;從單純種植到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紅寺堡區的經濟逐步從「溫飽型」向「致富型」轉變。此外,隨着新能源、輕工製造等產業發展,大風、乾旱等「劣勢變優勢」,也成為紅寺堡區發展新經濟的資源稟賦。

  如今,紅寺堡區農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紅火。

  藏不住的日新月異

  「一代房是土坯房,二代房有了木門窗,三代房有了衛生間,四代房有了鋁合金窗戶,五代房有了上下水,六代房是上下樓小別墅……」走進位於紅寺堡區的寧夏移民博物館,移民「六代房」的微縮景觀一一展現。而現實中,越來越多新建的五代、六代住房已經將一代、二代的住房永久地留在了博物館裏。

  「這次回村我再也不走了,年底要用打工的積蓄,在院子蓋『六代房』,把民宿生意做得更紅火。」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村民羅金虎滿懷希望地說。

  羅金虎1999年隨父母從海原縣賈塘鄉搬到紅寺堡區,如今兄妹3人都在紅寺堡成家立業。妹妹在城裡開起了火鍋店,羅金虎過去在外地打工,如今村裡的智慧民宿做得好,他也回鄉和妻子一起做起了民宿生意。

  「小時候我們上學,路上來回就得2個多小時,遇上下雨天,路更難走。如今家門口有幼兒園、小學,不僅如此,村裡超市、衛生所應有盡有。來住宿的客人也越來越多,再也不用去外面討生活了。」羅金虎說。

  「這幾年,村裡人在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搞起了智慧民宿,村容村貌不斷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村民把房子騰出來組團做起了民宿。」永新村黨支部書記王浩說,他也是第二代移民,過去在外面做生意,這些年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好,他回來想帶着村民一起,把智慧民宿做得更專業更紅火。

  鄉村振興邁入新階段,紅寺堡區承擔起了「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範區」的重任——解決產業、就業問題,大幅提升交通、衛生、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讓移民們牢牢紮根,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我是十二三歲從同心縣搬到紅寺堡區的,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荒灘。很多地方沒有路,沒有一輛公交車,出行主要靠單車、摩托車,或是三五成群乘坐農用三輪車。天晴時塵土飛揚,下雨時泥濘難行。」寧夏南原汽車運輸有限公司駕駛員靳旭東說。

  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到現在村村通公交;從坐公交出行,到現在的「定製出行」;從村級公交,到用公交的「腿」,借郵政等快遞公司的「點」,打造「客貨郵商」融合……紅寺堡的客運交通也正緊隨時代發生着巨大變化。

  「方便得很,出門都能坐上『專車』了。」61歲的單美燕說,有時出行,兒子從網上給她購買定製化專車的車票。

  為了滿足農村群眾出行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紅寺堡區唯一的客運班車運營公司——寧夏南原汽車運輸有限公司依託互聯網技術,推出「紅寺堡出行」App,投入28輛車,開通了紅寺堡至銀川、吳忠等線路。城鄉居民可通過電話、網上下單,享受「門到門」「點到點」客運服務。

  與此同時,紅寺堡區利用農村公交線路通達村鎮的優勢,將郵件、快件交由農村公交線路代運,21條公交線路上的71輛農村公交車化身71個「快遞小哥」,大大節約了快遞進村的人力成本。「這樣既解決了公交車『吃不飽』的問題,也打通了物流到村隊『最後一公里』。」紅寺堡區住房城鄉建設和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說。

  「鄉親們搬遷後,更好生活還在後頭。希望鄉親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殷殷囑託仍在耳畔,也為紅寺堡鄉村振興美好藍圖指明了新的起點。

  如今的紅寺堡人正鼓着勁兒、努着力……

  正如紅寺堡區弘德村黨員教育基地講解員海小榮的解說詞那樣:黨的移民搬遷政策,讓他們搬離了大山,因為黃河水的滋潤,移民發展起了新產業,摘掉了窮帽子,如今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勤勞上進的紅寺堡人向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奮進。(寧夏日報記者  王桂生 姜美 王沛瑤)

記者手記

幸福生活「後勁兒」十足

  在蹲點採訪中,記者一直尋找紅寺堡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發展印記。

  印記在海小榮一家衣食住行的變化里,村裡再難見到單車,門口常常停着小汽車。不論是菜單的種類、還是生活的模樣,他們都有了多樣的選擇。

  印記在羅金虎家的房前屋後,在於不管規模大小,家家戶戶能有一份可持續的、適宜的產業,有一個就業的崗位,有一處心安的所在。

  印記在楊宇倩、王浩的回鄉創業願景中,不管在鄉村還是在城鎮,不論是第一代老移民還是80後90後「移民二代」,一張張舒展的笑顏中,每個人心裏都銘刻着一段今昔對比的移民故事。

  脫貧攻堅已經結出了豐碩成果,鄉村振興正成為呼喚人才、造就人才的新舞台、新征程。

  如今的紅寺堡區人氣越來越旺,願更多的返鄉創業青年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也願廣袤鄉村回饋他們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在這場「雙向奔赴」中,紅寺堡人必將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變成現實,幸福生活「後勁兒」十足。(寧夏日報報記者 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