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演員三十多年,周迅迎來了自己演得最差的角色:領笑員。
在第五季《脫口秀大會》里,周迅的「不笑」、忘記拍燈、說不出專業又漂亮的話,都成了她遭到洶湧吐槽的理由。網友們用「啥與眾不同啊,就是沒文化啊」來評價領笑員周迅的綜藝表現,說她既不食人間煙火又頭腦空空。
周迅忘記拍燈
主演過《大明宮詞》《蘇州河》《如果·愛》《李米的猜想》等多部優質影視作品,多個影后榮譽在身——似乎在大眾的認知里,這樣的女演員就必定是「有文化」、表達力和共情力強大的,所以接受不了周迅在綜藝節目上那些不合時宜的瞬間。
演技好和有文化,並不能劃等號。在《圓桌派》里,周迅親口說自己買了很多書但都沒看,《GQ報道》也曾在文章里提到,工作人員展示牆上貼着的書單「都是迅姐推薦的」,而周迅本人則瞪大眼睛說書單不是她的,「我要是有書單了,那我真的是變成了另外一個周迅」。
上世紀末,剛出道沒多久的周迅,也曾因為中專學歷、非科班出身而遭受過爭議,她拿回大眾認可的方式就是靠靈動的表演和讓人記憶深刻的角色。在很多報道中,都有與周迅共事過的人評價她「話很少」「不依靠表演理論」——作為職業演員,周迅的表達不在嘴,而在角色里。
《李米的猜想》
「仙女」跌落人間,演員周迅成為領笑員的「滑鐵盧」背後,其實是一位已經四十八歲的女演員的窘迫,畢竟在當下的影視行業,可以讓周迅「借角色說話」的機會實在太少了。
跟着感覺走
在節目《表演者言》里,周迅說她從拍戲到現在都很少文字上的準備,「看了我也不大記得」,進入角色的方式主要是靠感覺。
感覺是一個太抽象的詞,對理論型的演員來說,感覺是不可信任的,因為感覺隨時會消失,而方法是固定且有安全感的。但對周迅來說,感覺或許是最可以依賴的東西。
父親是電影院的放映員,周迅三歲就開始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上學的時候她喜歡唱歌跳舞,是班裡的文藝積極分子,初中畢業後周迅沒有繼續應試教育,選擇去藝校學跳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牆上都掛着由一張張美女的臉組成的掛曆,才十幾歲的周迅就是其中之一。
右一為小周迅
也是因為在掛曆上的露臉,周迅被謝鐵驪導演選中,到北京拍攝電影《古墓荒齋》,從此踏進了演藝圈。但那時的周迅還不懂什麼是表演,她的夢想似乎與音樂關係更大:1993年,十九歲的周迅在北京的酒吧當駐唱歌手,一晚上唱三首歌能賺150元,比同酒吧的其他歌手賺得都要多。周迅頻繁地在不同的飯店、迪廳唱歌,帶着成為搖滾樂隊主唱的夢想,沉浸在搖滾樂帶來的自由里。
靠着唱歌,周迅被陳凱歌發現,帶她去試《風月》的戲,那場戲的台詞是「女人比姑娘漂亮」。沒有人指導,周迅說這句詞的時候留下了眼淚,在後來的公開報道里,周迅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在那時落淚。
雖然因為年紀太小,周迅沒有擔當電影的主角,但待在劇組的日子,她對於表演有了進一步的感知:主角鞏俐的一場用手退麻將的戲讓周迅記憶深刻,她突然發現,原來手也是會演戲的。
《風月》
儘管《風月》沒有大火,但回到酒吧繼續唱歌的周迅,又被彼時正在準備拍攝《蘇州河》的導演婁燁看到。在婁燁的眼裡,電影的主角美美和牡丹的結合體就是周迅:既成熟又得是小女孩。在《蘇州河》里,周迅唱歌,婁燁拍,拍着拍着周迅就開始哭——
不需要學習表演,周迅只要做自己,感受那些周迅會有的感受,就是最適合角色的表演方式。
很多天賦型的女演員都是如此,那些讓她們功成名就的角色並不是靠後天學習、鍛煉,而是,當被導演找到的那一刻起,角色就像是為她們量身打造好了一樣,只要做自己,就能完成一次酣暢淋漓的表演,周迅便是這樣的存在。
《蘇州河》
所以在《大明宮詞》里,周迅只要像她自己一樣,開心時蹦蹦跳跳、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就能塑造好一個靈動的太平公主。而能獲得這角色,僅僅是因為試戲時,導演李少紅發現周迅演戲全憑感覺,「沒有學院派教條的那一套」,小太平公主一角非她莫屬——
周迅的「感覺」,就是她的絕殺技。
「下凡」
2006年,32歲的周迅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為她帶來影后桂冠的,是《如果·愛》里的孫納一角。北漂的孫納想當歌舞演員,最後也確實成了大明星,這幾乎是照着周迅的人生軌跡設定好的。後來出演馮小剛《夜宴》的青女,周迅也說過,「戲裏的情感,是我和青女共同經歷的。」
《如果·愛》 來源:@Feeling_Right
之後的作品,不管是《畫皮》《風聲》,還是《李米的猜想》,周迅在表演上獲得的認可,都與「靈氣」「天賦」有關。依賴感覺就能演好戲,觀眾自然會認為她是有靈氣的、有表演天分的。而被忽視的是,這條跟着感覺走出來的星光熠熠的路,是因為在那些年裡,周迅總能遇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一直這樣幸運地遇到與自己生命和情感體驗相同的角色,周迅或許會在大眾對她的固有認識里一直演下去,直到退休。只不過,現實的殘酷之處在於,有靈氣的女演員也是會衰老的。
「有人告訴我說,東方的女性就是這樣的,不會變得成熟,不會變得艷麗,只會直接變老。」周迅也曾在採訪里提到這一點。而國內的影視行業,基本只存在少女和母親兩種角色,彷彿一個女演員只要進入中年,就只能演誰的媽媽——
行業還沒有進化到能為正在衰老的女演員們源源不斷地提供好的劇本、有力量的角色的地步。現實情況如此,像周迅這樣的天賦型、感受型女演員,少有能在大銀幕里優雅地老去的機會,仙女也只能下凡。
在2018年末《如懿傳》開播,已經44歲的周迅迎來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口碑爭議。當觀眾毫不客氣地諷刺她「裝嫩」「齣戲」「靈氣全無」時,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不管一個多麼明亮耀眼的女演員,只要變老,就可能一無所有,不止女演員,所有女性都在這樣的環境下遭受過相同的惡意。
周迅也是「受害者」。在採訪中她提到,曾因為臉上的肉鬆弛、皺紋兒焦慮,也會因為觀眾的評價而傷心。在《朗讀者》節目里,周迅也無奈過:「我們(和觀眾)都在一起那麼多年了,你們用這樣的話說我好嗎?」
來源:豆瓣
當然,周迅不會讓自己陷在無能為力的焦慮里,她的決定是突破自己。不管是岩井俊二的《你好,之華》還是陳建斌的《第十一回》,周迅都在從原來適合自己的角色里掙脫,嘗試不同的風格。在那時候的公開採訪里,周迅說想要跟不同風格的導演面對面地碰觸,想要去接觸比較新的、以前沒有碰過的東西。
「想把我自己給破了。」
綜藝時代,演員坍縮
嘗試突破是周迅的主觀意願,只是在付出實際行動後,效果並不明顯。近幾年,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周迅,已經少有像當年一樣風靡的口碑佳作了。
直到登上《脫口秀大會》,惹來「沒文化」「不接地氣」的非議,周迅的形象似乎正在遭受第二次「坍塌」。
她很少在公共場合輸出觀點,也沒有很多女演員那樣振聾發聵的、在互聯網被頻頻截圖轉發的金句;公開報道里的周迅,即使和親近的朋友一起,也不擅長用言語來示好和安慰對方。
只不過,這種特質到了綜藝和大眾面前,變得行不通了。
在周迅走紅的年代,觀眾了解演員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影視作品,作品裏的形象和表演是怎樣的,就會認為演員本身也是那樣,周迅的「仙氣」也是大眾在自己的認知里自然形成的。
但如今,互聯網讓遙遠的「明星」近在咫尺,明星們在微博、小紅書等諸多平台充分曝光,拍vlog、發照片,時時刻刻分享自己的生活——時刻暴露在大眾審視之下的明星們,有的因為分享生活立住了人設,有的因為走出熒幕失去了濾鏡。
「演過」領笑員之後的周迅,顯然是後者。
當罵聲襲來,還是有人會記得,在當年一場眾星雲集的盛典上,幾位明星都在採訪里「合時宜」地體面回答了問題,而周迅只是憨憨地笑着說:「好多人啊!」
如果這句話發生在《脫口秀大會》之後,或許還是會有網友評價:周迅怎麼語言組織能力這麼差,連一個完整的長句子都說不出來。
但在這個話題的知乎問答區,有一位網友講了個故事:
「表演老師讓大家演一隻即將被導彈炸死的雞。所有學生都絞盡腦汁地琢磨這隻雞的內心活動,背後都有深刻的理論支撐。只有馬龍·白蘭度在那啥也沒演。別人問白蘭度為什麼不表演?白蘭度回答,因為這是一隻雞,雞什麼都不知道。」
1.《GQ報道》:和周迅一起堵在路上的兩個小時
2.《今日叉燒》:周迅 影后無用武之地
3.《十點人物誌》:周迅,另一種天涯歌女
4.《時尚先生》五月刊封面人物 周迅:坦言想「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