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促進增長、保障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設市場主體1454萬戶,同比增長4.3%;其中新設企業425.9萬戶,新設個體工商戶1021.4萬戶。在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國內疫情散發多發的背景下,這樣的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這其中,金融領域加大紓困資金支持力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業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然而,相比較而言,中小企業往往因為體量相對較小、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遇到資金鏈壓力、流動性不足、成本上漲等問題。出真招實招,更好幫扶支持中小企業,不僅是幫減輕企業負擔的內在要求,也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蓄有生力量的必然之舉。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有效發揮金融的市場化精準支持作用,對於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明確提出,「銀行保險機構要聚焦因疫情暫時遇困行業企業(含個體工商戶)等金融服務中的痛點堵點難點,採取針對性的有效紓困措施,支持暫時遇困行業企業渡過難關、恢複發展,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堅持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人民性,持續優化改進金融服務,金融機構才能更好幫助中小企業減負紓困、恢複發展,夯實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事實上,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最終實現的將會是多方共贏。對於市場主體而言,這有助於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加大對薄弱環節的信貸投入和資金支持,能夠直接實現向實體經濟的合理讓利,尤其是為小微企業、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提供資金保障,進而穩住市場主體、盤活信貸資金,促進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壯大。在這個意義上,強化普惠金融服務,不僅能幫中小企業解一時之需,還能從長遠上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形成「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
值得高興的是,以服務市場主體為核心,各相關方面正合力繪製金融服務提質增量的「同心圓」。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成運行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幫助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推動形成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長效機制;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揮橋樑作用,為企業融資和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與建設銀行開展「總對總」批量擔保業務合作,持續做好信息對接、政策對接和產品對接,促進企業恢複發展……具體舉措的落地生效,為中小微企業渡難關、增信心、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數據是最客觀的證明。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數據顯示,到今年二季度末,我國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為29.91萬億元,同比增長20.8%,比各項貸款高9.6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低2.4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8%。增長的趨勢說明,在助力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上,更強力度的普惠金融服務正發揮着作用。
當然,企業發展的關鍵還在於自身。從長遠發展來看,金融機構不僅要為企業「輸血」,還要協助企業實現自主「造血」。一方面,需要完善授信審批綠色通道,優化信貸業務辦理條件和流程,擴大適用範圍、增加限時承諾,幫助企業資金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企業自身融資能力,研發定製化信貸產品,讓金融活水暢流產業鏈供應鏈,助力企業培育內生動能。同時,在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堅持穩字當頭、有效把控風險,同樣是重要課題。金融機構應通過普惠金融,引導企業關注良性的內部管理、清晰的資金架構、明確的資金流向等企業經營關鍵點。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進一步加強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企業等的金融支持,創新信貸服務模式,讓普惠金融惠及更多中小企業,必能助力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不斷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