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蕩寇風雲》看銀幕民族英雄:撐起民族的脊樑

蕩寇風雲》海報

1905電影網專稿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歷史中,曾經出現過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們的故事也不斷的以多種藝術形式得以重塑。自中國電影誕生以來,歌頌民族英雄的影片一直層出不窮。今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依然有多部這一題材的影片上映,除了熱映中的《蕩寇風雲》,取材清末中法戰爭的電影《龍之戰》也將於暑期檔上映。這讓我們有機會回顧光影,悉數銀幕上那些偉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戰事不斷,於是湧現了像岳飛這樣千古流芳的戰鬥英雄。而隨着西方勢力開始迅速擴張,戰爭頻擾的明清時期成為民族英雄在戰爭中淬鍊誕生的歷史契機。電影《蕩寇風雲》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不斷滋擾劫掠中國東南沿海,官軍面對異國海盜束手無策,當地民不聊生。出身軍人世家的青年武官戚繼光臨危受命,來到浙江主持抗倭軍務。為了能組織起一支在面對倭寇時真正有效的軍隊,戚繼光從當地招募了悍勇的礦工嚴加訓練,組成了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

歷史上的戚繼光文武兼備,電影《蕩寇風雲》選擇武術運動員出身同時又身具儒雅氣質的趙文卓來飾演,可謂明智之舉。而片中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則由資深的動作片導演、演員洪金寶出演。兩大功夫巨星化身歷史名將,無疑從商業角度增強了電影的可看性。但是《蕩寇風雲》的看點不止於此,通過宏大的戰爭場面還原歷史才是影片想要表現的重點。導演陳嘉上鑽研戚繼光相關史料近十年,最終選取了戚繼光訓練戚家軍這支「特種部隊」的經歷作為切入點,展現從將領到士兵再到沿海百姓面對倭寇來犯激發出的鬥志。

《林則徐》劇照

相比那些以武成名的民族英雄,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則以氣魄和膽識成為了後世廣為流傳的榜樣。林則徐的事迹曾被多次搬上大銀幕,影響最廣的兩版是1959年的《林則徐》和1997年由謝晉導演執導的《鴉片戰爭》。兩部影片分別由中國電影最早的「全民男神」趙丹和憑藉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角家喻戶曉的鮑國安主演。趙丹飾演的林則徐優雅淡泊,而鮑國安則強調他的憂國憂民,兩版林則徐在氣質上有很多微妙的差異,但是總體來說,都從不同角度刻畫了林則徐面對政敵和侵略者時,所展現出的剛正不阿、頑強不屈的民族骨氣。

《鴉片戰爭》劇照

尤其是電影《鴉片戰爭》,它開創性的加入大段全英文對白的英國戲,從不一樣的視角審視了當時的局勢。該片上映於香港回歸前夕,其時中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力大增,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遠比從前豐富得多。正如片中所說,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的屈辱歷史。電影多次以煙霧繚繞的昏黃場景來描述當時的禁煙形勢,同時也暗喻了當下不堪的政治環境,地方官員作姦犯科,欺上瞞下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這種腐敗衰落的情況之下,電影鮮明的刻畫了一位忠誠、睿智的老臣林則徐,他的「忠」和「正」也顯得令人格外痛惜。

林則徐最大的歷史功績,不僅在於主持虎門銷煙顯示中國人的決心和毅力,還在於他啟發了後來者們「開眼看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興起,清政府組建了亞洲最強的艦隊——北洋水師。在這隻艦隊里,誕生了一位以身殉國的壯烈英豪,他的名字叫做鄧世昌。

甲午風雲》劇照

1894年,農曆甲午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闖入中國海域,向中國北洋水師挑釁。上映於1962年的電影《甲午風雲》反映的便是這段歷史。它重點刻畫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英雄形象,並塑造了李鴻章、方伯謙等軟弱畏戰的角色與之形成對比。電影由演員李默然主演,他以敦厚偉岸的身形和剛毅果敢的氣質,成功塑造了英雄鄧世昌這個中國影史上的經典角色。雖然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影片中的船艦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但驚心動魄的海戰場面還是給那一代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洋水師完敗的下場令無數人倍感惋惜,但是由李默然扮演的鄧世昌指揮着傷痕纍纍的致遠艦撞向聯合艦隊的吉野號,這一幕展現出的視死如歸的氣概,仍然深深鼓舞着觀眾。

在《甲午風雲》上映50年之後,觀眾又迎來了由著名戰爭片導演馮小寧拍攝的同一題材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該電影增加了主角鄧世昌與敵方軍官伊東祐亨在海戰之前的恩怨,加強了整個故事的戲劇張力,片中主要演員大都展現了可信的演技。雖然作為一部上映於2012年的電影,其服裝道具和戰爭場面與時下的大製作商業片仍有差距,但影片塑造出了別樣的悲壯,而這種悲壯來源於民族英雄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

鴉片戰爭使中國失去了香港,甲午戰爭的失敗則讓中國被迫承認日本對台灣的強佔,直到半個世紀以後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台灣才得以光復。而這個多災多難的寶島並非第一次遭到侵略者佔領。明末清初時,她就曾經不幸落入荷蘭侵略者之手。台灣島上的中華子民不堪荷蘭人的盤剝與折磨,只能求助於海峽對岸的祖國。身為南明將領中流砥柱的鄭成功在得知同胞的遭遇之後,義無反顧的組織艦隊開赴台灣,並在島上同胞的配合下戰勝了狡猾兇殘的敵人,使台灣重回中國版圖。

英雄鄭成功》劇照

鄭成功的事迹在2001年曾被吳子牛導演搬上銀幕。這部名為《英雄鄭成功》的電影同樣由趙文卓主演。從戚繼光到鄭成功,似乎趙文卓身上確實有某種獨特氣質,符合觀眾對民族英雄的傳統認知。相比戚繼光的意氣風發,電影為鄭成功增添了一份國破家亡的憂傷與憤懣。在趙文卓的細緻演繹之下,英雄人物充滿了陽剛之美,也完美地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肉深情以及渴望統一的共同心愿。

在明代的倭亂之前,中國鮮少遭遇來自海上的外敵;在明代之後的清代,就像《英雄鄭成功》里的荷蘭侵略者,更棘手的敵人開始由更遠的地方渡海而來,即將於暑期檔上映的電影《龍之戰》就是這樣的故事背景。19世紀80年代,來自歐洲大陸的法國軍隊悍然侵佔中國的藩屬越南,並逼近中國邊境,殘殺中國邊民,中法戰爭爆發。近代以來包括此戰在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面對的不再是如明代倭寇般野蠻落後的敵人,而是無論武器還是制度都更為先進的列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老將馮子材為首的中國軍民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志與民族氣節。

《龍之戰》海報

在電影《龍之戰》中,為了挽回節節敗退的局勢,清政府重新啟用年邁退隱的馮子材。而他也沒有辜負國家的信任,以近七旬的高齡手持刀槍親自上陣廝殺,勇鬥法軍高大健壯的黑人士兵,最終率領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馮子材老將軍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從《甲午風雲》到《龍之戰》,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在大銀幕上塑造鮮活感人的民族英雄形象。數千年來,正是在這些英雄人物的感召下,無數中華兒女堅定無畏的為腳下的土地而戰。隨着中國經濟的日益崛起,電影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將有能力製作更好的民族英雄電影,不忘歷史,頌揚他們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既是電影觀眾的需求,也是民族的精神需要,因為正是這些民族英雄們撐起了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