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說不同,《消失的孩子》為什麼要這麼結尾

《消失的孩子》收官,跟小說《海葵》結局有些不同。

從整部劇的創作來看,劇作相當忠實原著,幾條線、各個人物的前情後果都交代完備。

在一些情節和人物重塑上甚至做了相當棒的影視化處理。

然而,我沒想到,到了結尾,《消失的孩子》是這樣的——

跟原小說不同,一切都指向了光明和溫暖。

《海葵》最終,還是一個壞小孩的故事。

種種暗示,恩懷,才是整出失蹤戲碼的始作俑者、幕後主使

當然,這一點也在電視劇番外被拍出來,但沒呈現在《消失的孩子》正片結尾。

主創的解釋是,還是想要一個好的結局,給人信心。

就像前邊狗血、虐死人的《親愛的小孩》,到了最後,一切也都是好的。

雖然對這個處理我持保留意見,但不得不說,《消失的孩子》之於原生家庭的探討、家庭教育的思考,是相當讓人咂摸的。

01袁午:溺愛殺人

袁午大概是劇中最不討喜的一個角色。

他實在太頹了。

名牌大學,有個好妻子、還有女兒,咋就賭上了?

很多人不理解:你為什麼啊,你出去找工作啊!

父親死了,你為什麼不打110?

折騰那麼半天,又搬磚、又藏屍,又撒謊,最後還弄得漏水,幾千塊錢都搭上了,你圖的啥?

沒錯,在正常人的邏輯里,袁午每個選擇,都好蠢,太難理解。

在袁午的世界,一切都合理

他從小被爸媽呵護長大,尤其是媽媽,為他包辦了一切。

他不會交際,不會談戀愛。

到了大學,還得媽媽提前住到附近,把舍友情況打探清楚。

臨相親,需要媽媽出面,演練好一切說辭。

他被溺愛,以至於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會獨立思考,他不懂人情世故,處理不了人與人的關係。

他的世界裏,幾乎就只有那幾個人,父母、妻女,再無其他。

袁午僅有的做事考量,和處事習慣,都來自他們

所以,許安正以妻子、孩子為說辭的話語,才威脅得了他,令他差點鑄就大錯。

但與此同時,也虧了這些他親近的人善良、正值,給與了他正確的引導,才使得他後來迷途知返。

袁午唯一一場重頭戲的台詞,相當有意味。

命就像牌局,有人抓一手好牌,高開低走,打的稀爛,

有人抓一手爛牌,卻沉穩冷靜,能逆風翻盤。

命運只負責洗牌,真正打牌的是我們自己。

這是唯一,袁午把話說利索了。

是他經歷了那麼多以後,終於領悟的。

魏晨所說,袁午沉迷於打牌,不僅僅是逃避現實。

更深層的原因,他在尋求一種破局。當他打牌的時候,如果有好牌,他會沉湎,去忘記生活的不快。

而如果手氣很差,他反而會慶幸——我的真實生活與這手爛牌比起來,還是好的呢,不算糟糕呢。

太多事情必須要自己學會面對。

母親沒有告訴他,如何面對死亡,面對自己的離去

《消失的孩子》中,袁午沒在父親死後打120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當年,母親遭遇車禍,他打了120,但還是沒能阻止母親離開。

他有心結。

就像警官懷疑的,僅僅是為了錢的話,不足以回答,為什麼袁午要隱瞞父親的死亡。

更隱形的埋藏在心底的動因,是袁午不知道怎麼應對至親的離去。

所以,當經歷一切我們看來啼笑皆非的人命關天,袁午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沒錯,每個孩子的長大,都是要靠自己來完成。其他人代替不了。

02楚萍,被愛包裹,究竟是好是壞

林楚萍有很多愛她的人,他哥和他嫂子,對她呵護備至。

她遇到被人性侵的是,都能毫無顧忌地告訴哥哥,明顯說明兄妹感情之親密。

而哥哥得知妹妹的遭遇,默默調查、想幫她找出真兇,讓她走過這一段。

不僅如此,哥哥還為自己的照料不周心懷愧疚。他給了林楚萍很大的支持和依靠。

但《消失的孩子》看到番外,你會大為震驚許安正的供詞。

楚萍在親人呵護下的毫無機心,居然成為她被害的一個前提[衰]

當然,這話不乏犯罪分子對於自身辯護的推脫,但卻也不由得我們不多想一點。

許安正說:

「她輕易就去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善意,而不會揣測這背後是不是有其他陰謀 」

受害人有罪論是相當離譜的,但不得不說,許安正的確指明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和睦溫暖的家庭,在充滿愛的親人旁邊成長起來的人,必然是陽光、積極,向善向美的。

一個人只有接受了足夠多的愛的滋養,才會產生愛的回饋和給與。

很有意思的是,楚萍的扮演者於文文坦承,如果是她,做不出楚萍那麼勇敢的舉動。

而楚萍之所以後來能勇敢面對,向警察訴說遭遇,走出陰霾,跟周圍人的幫助、鼓勵大有關係。

除了哥哥,還包括愛慕她的男同事。

他對她始終如一,並出主意幫她度過這個坎兒。

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03好孩子?壞孩子?

與小說最不同的一點,《消失的孩子》直接把恩懷的處心積慮,改為是一次意外釀成的悲劇。

劇中,恩懷只是「搞砸了」而已。

劇中淡化了原小說並不和睦的楊莫家庭,楊莫丟失以及找回來後,楊莫父母都似乎頓悟,知道該如何尊重孩子,不去逼孩子,朝着完美的方向邁進。

扮演楊莫父親的佟大為說著:「愛不應該是束縛,而是包容和接納。」

但現實生活中,談何容易。

《海葵》更真實地指出:當日復一日的倦怠襲來後,一切又會恢復原狀。

而當然,《消失的孩子》還是保留了楊父跟恩懷的一段對話。

那就是:你再好,但並不能取代楊莫。如果楊莫真的不見了,我每次看到你,都會想起她。

這是實話,在我看來,也是對恩懷很有哲學意義的教育: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誰也不能被誰代替。

反過來看恩懷這個角色,她從小沒享受到正常的父母關愛,她在尋求一個愛的庇護所。

讓人不禁想到《罰罪》中的老四,誤入歧途只是為了治癒自己不幸的童年。

到底怎麼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沒做好養育孩子的準備,就不要生。不僅是母親的準備,還包括父親,以及周邊的人,是否可以幫忙照顧、養護孩子,能否提供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不然母親容易陷入抑鬱。

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顧。

不要溺愛,拔苗助長。

父母只是引路人。不要逼得孩子無法喘息。

在培養自立和給與愛兩者中,平衡極難拿捏。

不管是片中的恩懷,還是楊莫,都給人很大的警示。

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都在學習的路上,不要以為自己是父母就是權威了

這才是最重要的,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