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錯誤行為對照,看完才知道,很多教育方式都用錯了

一個一如往常的早晨,楊遠提前出門熱車,在車上等楊莫下來送他去學校,結果楊莫消失在樓道里。


孩子消失,楊遠一邊焦急地四處尋找,一邊自責自己平常對孩子的教育太嚴苛。


妻子陶芳則開始怨天尤人,平常斥責孩子,現在又將錯誤全都推到楊遠身上,指責他沒找到孩子就不要回來。


陶芳的「自我」經常表現出來的是帶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憤怒的一面,而自我的反應根植於恐懼之上。


陶芳在恐懼什麼呢?恐懼環境,恐懼未來。她內心充滿着恐懼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外在第一反應就是憤怒,恐懼跟憤怒是聯繫在一起的。


陶芳並不會跟鄰居朋友大喊大叫,即便鄰居有點小毛病,笑笑也就過去了。但是對待孩子那就不一樣了,她把全副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恐懼感也被調動,而恐懼帶給她無數的憤怒。


當楊莫寫作業磨蹭,吃飯磨蹭,陶芳的自我的反應就出來了,她心裏會想:如果孩子一直這樣磨蹭下去的話,上學遲到了怎麼辦?一直磨蹭學習怎麼會好,孩子的將來怎麼辦?


陶芳大聲咆哮的這個背後,就是陶芳的恐懼。


孩子來到家長身邊,是夫妻之間感情的結晶,同時也是為了讓家長更成熟。


孩子本來是純真沒有功利的,但是隨着家長的教養,慢慢地把他變成了跟大人差不多的人——有煩惱、發脾氣、喜歡跟他人對抗。

2.陶芳的教育


家長普遍有一個錯誤認知,「付出越多,收穫越大」。所以陶芳給楊莫報了四個培訓班,楊莫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家長的覺醒》這本書中有提到,適當地放空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無聊的階段,悠閑的階段,有一段時間無所事事,甚至彷徨迷茫,這些階段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類似於陶芳這樣的家長有很多,她們覺得什麼都不做的狀態,那是在浪費時間,於是不斷地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


其實這樣過度會破壞孩子的天性,從而使得孩子也處於一個對抗的、焦慮的狀態。


陶芳對孩子的關心總是掩蓋在命令之下,給楊莫安排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拿到楊遠的工資便去交下個月培訓班的費用。


這些命令背後,藏着陶芳的恐懼和焦慮,她認為人生壓力重重,是一場巨大的競爭,如果孩子沒有贏在起跑線上,那麼就會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以後就會更糟糕。


孩子終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其實不是錢,也不是榮譽,而是「我被看見」,「我有價值」,「我很重要」。


陶芳並沒有給到楊莫這些,她總是對孩子大聲咆哮,罵他不行,楊莫想要的是再進行一次短途旅行,去溪田山舍看狗狗,但陶芳總是以自己關店幾天不划算,而楊遠以抽不出時間為由,拒絕帶孩子去放鬆一下。


楊莫想要的,父母沒有給到他,所以他才和恩懷姐姐計劃,兩人私自去溪田山舍。


家長們都有一個誤區:教育是為了孩子,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很多家長給孩子買各種書籍,或者買育兒書,但其實一個家庭的改變,來自於父母讀書。

一個覺醒的家長,應該多買一些給自己看的書。


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孩子,家長也要參與其中。


《言傳身教還是身教言傳》中提到,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才最影響孩子的未來。


陶芳把教育的重點全放在楊莫身上,漸漸地要求越來越多,她的焦慮和痛苦也隨之影響了楊莫,楊莫需要喘口氣。


陶芳的教育還有一個問題,她從不對自身進行反思,而是給孩子貼標籤,比如楊莫調皮搗蛋、楊莫注意力不集中、楊莫不愛學習……


她為什麼要給楊莫貼標籤,因為貼標籤比承認自己的錯誤要容易。


很多家長會認為自己愛孩子,所以自己是好家長。


因為愛,所以關心,關心則亂,慢慢演變成了控制。


陶芳愛楊莫,她的恐懼帶來了控制欲,所以她的很多行為根本是在控制楊莫,要求楊莫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允許楊遠帶他回去看爺爺奶奶,不答應楊莫去溪田山舍玩。

這樣很容易讓楊莫感覺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達到陶芳的標準。


陶芳所做的一切是因為愛孩子,但並不代表楊莫接受到的也是愛。


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許多愛其實是愛自己,只是偽裝起來成了愛別人。


當楊遠羨慕許安正有一個聽話懂事又品學兼優的孩子時,這個羨慕背後暗含着楊遠的期望,品學兼優的孩子能讓自己長臉,聽話懂事的孩子能讓自己少點操心。


所以楊遠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呢?


愛沒有多了不起,愛的方式出現錯誤,甚至能帶來更多的恐懼和痛苦。


3.怎樣科學地愛孩子


陶芳和楊遠都是第一次做家長,他們愛孩子,但未必知道怎樣科學地愛孩子。


楊莫肯定是能明顯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不接受的,他並不傻。


如果楊遠和陶芳發自內心地接納孩子的現狀,而不是想方設法掌控一切,讓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像來,他們便是覺醒的父母。


那麼他們應該怎麼做呢?


1.放下對楊莫過多的期待,而只是去投入,沉浸在每一天和楊莫的互動當中。


2.不要去定義楊莫,如果楊莫吃早飯磨蹭,那就讓他吃完飯再去上學,讓楊莫感受到遲到的懲罰,而不是用「你是個拖延的孩子」來給楊莫貼標籤。


3. 為一家人在一起吃飯開心,為大家在一塊兒看了一場電影快樂,而不是為了今天店裡賺了多少錢,孩子考了多少分,這些外在的東西感到興奮。


家長因為外在的東西來定義自己,孩子就會覺得只有得到這些外在的東西才代表着成功。


在孩子面前,淡定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當楊莫不做作業或者產生其他行為問題時,如果陶芳第一反應就是威脅,一張口就是想要快速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會導致楊莫更嚴重的反彈。


但如果陶芳能夠學會冷靜,不怒自威地展現出父母真正的尊嚴,不是靠咆哮,而是平靜的情緒,耐心地傾聽,楊莫或許不會反着來。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五分鐘之內不要說話」的方法,當孩子發生行為問題(大吵大鬧、不做作業、做事拖延等)時,家長五分鐘之內別說話,也不用眼神威懾孩子,這樣氣場會發生變化,五分鐘之後再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孩子也比較能接受。

4.不是去批判孩子,而是共情

意識到楊莫的處境與自己的處境有很大的不同;認識到要想與他建立聯繫,必須拋棄自己的期望。


允許楊莫有他自己的選擇,共情是真正地接納他的情緒,而不是只想着快速搞定他。


對此,你怎麼看呢?


往期精彩推薦:


消失的孩子:壞人就藏在楊遠身邊,看似風輕雲淡,實則是罪魁禍首

他,賭博輸光家產,為拿退休金隱藏父親屍體,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