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後,電影事業再次復蘇,特別是1979年,建國30周年之際,出現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影片,也湧現了像劉曉慶、張瑜、潘虹、龔雪、唐國強、郭凱敏等等銀幕新秀。那時,電影是人們最愛的娛樂活動,1980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恢復舉行,1981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成立,這一切都極大地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繁榮。可以說,從文革後到1986年這十年,是觀眾記憶中最美好的一頁。為了總結這一階段的成果,表彰在導演、表演上的先進人物,由《文匯報》和《中國電影時報》主辦的「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6-1986)評選。獎項設為五個,分別是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獲獎代表們合影,合影中沒有潘虹,她當時正在拍攝電影《井》
這十年,出現了太多的佳作,可名額只有10個,真是難度不少,最後獲得十佳故事片獎的是:《高山下的花環》《人到中年》《少年犯》《人生》《野山》《喜盈門》《駱駝祥子》《城南舊事》《孫中山》《紅衣少女》,10部影片中,上影廠佔了3部,北影1部,長影1部,西影2部,珠影1部,峨影1部,深圳影業公司1部;從題材上看,既有歷史題材,又有反映新生活的影片,其中不少都是根據名著改編的,風格多樣,這十部都獲得過當年各類電影獎項,可以說獲獎是名至實歸。
最佳導演獎的競爭同樣很激烈,這十年,是第四代導演大展身手的時期,他們導演的影片與前輩們相比,更加註重個人風格。但同時老導演們也不甘落後,他們仍保持高昂的鬥志,仍然是電影的主力軍。由於名額只有3名,所以最後獲獎的都是老藝術家,他們是謝晉、趙煥章、凌子風。這三位大家都熟悉了,我就不一一介紹了,謝晉這一時期拍攝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以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都是中國電影不可多得的佳作,他能獲得頭名也就不足為奇了。趙煥章拍攝的農村三部曲(《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太受農民朋友的喜愛了,所以他的支持者也是非常多,還有一位是北影廠的凌子風,他這一時期拍攝的《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特別在名著改編這一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當年《文匯報》上刊登的獲獎信息
為了讓年輕的導演們也能得到大眾的肯定,這次評選設置了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史蜀君(《女大學生宿舍》)、陳凱歌(《黃土地》)、黃建新(《黑炮事件》)喜摘桂冠,這三位後來進步更大,說明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獲獎代表們的簽名
再來說說演員獎的情況,這個是觀眾最關注的,最後是楊在葆、達式常、周里京獲最佳男演員獎,楊在新時期男演員的地位始終排在首位的,他這一時期塑造的軍人、改革家、農民等眾多形象都給人印象深刻。達式常則是在新時期二次竄紅,拍片頻率之高在當時也是佼佼者。周里京在三位中最年輕,代表着新生的力量,他是當時銀幕男子漢的新代言人,《人生》中的高加林一角讓他走進了一線明星的行列。
女演員的競爭更是白日化了,主要集中在劉曉慶與潘虹之間,誰是第一呢,在整個80年代,兩人這一競爭始終沒有停止過。但從歷次評選來看,劉曉慶更有觀眾緣,她是觀眾眼裡的最佳,而潘虹似乎更受專家青睞,這從她獲得金雞獎次數最多可以得到論證。第三名的競爭就小得多了,由於張瑜、龔雪、陳冲等紛紛出國,觀眾把這一名額獎給了王馥荔,王在新時期也塑造了不少的難忘形象,能得獎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