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影單:武俠電影看什麼(六)


《金燕子》張徹 導演 張徹 杜雲之編劇 攝影 鮑學禮

本片外景一看就離開了港片影迷們過於眼熟的紹氏清水灣。讓人眼前一亮,盪胸生層雲。這是在台灣取得外景,張導回到了老家台灣。

邵氏很重視台灣市場,經營得有聲有色,也賺了不少錢。無奈,中國政客比中國商人總是高那麼一點點。台灣政府規定在台獲利的外藉公司,只能匯出百分之二十利潤。邵氏無奈只能在台灣把掙的錢再花出去,所以好多邵氏電影都在台製作,無形中催化了台灣本土的影視業。

金燕子》的電影節奏要比港產片慢了不少,不知是不是張徹為台灣觀眾的觀影習慣做的調整。反正我知道台灣的電影是慢節奏的,比如候孝賢的作品。和港產片不是一個路數。


看着《金燕子》,我突然明白了,紹氏同期為什麼最知名的影星是王羽。王羽成名真得感謝張徹,儘管他自己不這麼想。

演員成為明星,實則是一個神化的過程,通俗講叫偶像化的過程。演員必須通過有表徵效果的電影作品來實現這個神化的過程。這種有表徵效果的電影作品可遇不可求。

所謂表徵效果就是電影通過本身塑造的形象,暗合了社會大眾的社會心理訴求,包含了真實的社會人生內容,使觀眾與電影達到了比較深度的共情效果。這種電影不多。

在觀眾觀看這種電影時,就會對電影里的演員產生超齣電影本身的情感,一個明星就誕生了。

可巧的是張徹就是這樣的導演,張徹的作品,重人物塑造,重情感渲染,使王羽的形象與張徹心中悲情孤傲的男性英雄形象相疊合。兩人互相成就,但沒有張徹塑造點化之功,王羽不過一介莽夫而己。

如果說《獨臂刀》開啟了王羽和張徹這種化學反應的話,《金燕子》無疑更進一步使這種反應加深,強化。張徹也更加清楚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更加熟練的表達這些風格和特點。

張徹的美學風格是外顯的,張揚的,濃烈的,有點西方的風格。與中國傳統的內斂,含蓄,講求意境和點到為止的風格很不同。中國傳統風格美學的實踐者是胡金銓


所有藝術家的個人特色可能都有一個原始情感觸發點,從這個點出發演化出個人風格。張徹對中國傳統歷史精神里的捨身取義可能特別有感動的地方,張徹總是為自己的男主設計各種捨身的場面來成就那濃濃的義字。

從《金燕子》可以看出張徹的風格已經走向成熟。這種濃烈的情感風格對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影響深遠。

鮑學禮的攝影才能,也為影片增色不少,早期港片難得的人才。攝影技術和運用真正成為敘事的一部分,使電影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