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中, 心理學的應用, 人物聲音的塑造, 才能更形象的表現出喜怒哀樂

影視是一門綜合各學科的藝術門類,其中包含心理學,在影像中的各個元素色彩、畫面、聲音等都可以體現,這裡的心理並不單純指觀眾觀看過後的心理反應,還包括影片中人物的情緒外化的表達。在這裡就以《和聲》這部影片為例,從聲音方面分析其中的心理現象。韓國電影用不少的作品告訴我們,它追求的絕不是感官的刺激,不是畫面的衝擊力,而是能緊扣觀眾內心,用恰到好處的聲音,帶領大家感受電影人物的喜怒哀樂。

影片講述的是女犯人洪貞惠在監獄生下孩子敏宇,韓國法律規定犯人只能養育孩子18個月,洪貞惠為了得到赦免能與孩子在監獄外度過一天,而想組一個合唱團,但還是沒能來得及,孩子已被其他人領養。這些因過失殺人的女犯人們,沒有放棄合唱團,依舊努力排練,合唱也是她們抒發內心情感的方式,合唱團的成立、排練也讓她們對彼此敞開心扉。正當她們苦中作樂的生活時,年紀最大的文玉女囚被執行死刑,其他人用最後的和聲與她揮淚永別。

影片採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開篇就用一女子生育的叫喊聲開始,緊接着嬰兒的啼哭聲,醫生的鼓勵語都隨着畫面明亮而清晰,漸漸淡入歡快而不顯輕浮,甜美卻不失安詳的音樂,看着女主角洪貞惠滿臉汗水幸福的看着自己呱呱墜地的孩子那溫柔的眼神,音樂也逐漸起高,這一片段很明顯的用心理上的情感,讓觀眾認知到即使她是一個犯人的身份,也無法掩蓋她母愛的光輝,了解到這位主人公的不平凡。

《和聲》這部影片中很重要的聲音元素,就是女囚人的歌聲,這不僅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一步一步從心理上引領觀眾去理解每一個人物,同時也是全片的線索,更重要的是表達着這些生活不易,被迫之下,因過失殺人被困在牢房的人的內心聲音,其中有三次和聲經過導演精細的考量,和無論是觀眾還是影片人物的心理準確的把握,來讓作品更有咀嚼的味道,也更讓觀眾觀眾印象深刻,感受頗多。

姜宥美,因過度防衛,殺掉了企圖強姦自己的養父的新囚犯,一次次拒絕母親來探監,緊閉心鎖,不願與人交流的她坐在牆角孤獨地唱起歌,恰巧被正發愁合唱團沒有女高音的洪貞惠聽到,這一情節既用歌聲來表現她此時的精神狀態和內心的苦楚與哀怨,也為成功組建合唱團埋下了伏筆。從這些地方不難看出導演縝密的心思,不僅讓聲音參與到敘事中,更重要的是用聲音外化情感。

《和聲》整部影片都沒有強大的視覺衝擊力,沒有刻意的矛盾高潮,但就是導演能夠利用聲音對於人情緒的作用,將一點點的細節揉進其中。這也給我們啟示,影片中的聲音不僅僅體現在渲染氣氛上,而讓它參與到敘事中,緊扣觀眾當時心理所想,引領觀眾心理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