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世的「透明人」, 那些被忽視的求救聲

早年看過電影《透明人》。

主角陰差陽錯下擁有隱形能力,相當於修仙世界裏隱身功能,感覺十分便利。

問題是,成為透明人,變成看不見的存在,結果真的會快樂嗎?

你看《透明人》里的男主,在隱形能力下變得癲狂,喪失人性理智,退化成瘋狂的慾望怪物。

不被人知曉的存在,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人活在世,勢必要與他人發生交集,無論結局是喜是悲,都是一種成長。

最怕的,是被所有人忽視,明明活着,卻活成了虛無。

或許很多人不知,現如今不乏「透明人」存在,終其一生可能都伴隨着,被忽視的悲傷。

他們就是聾啞人。

第90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沉默的孩子》,用短短20分鐘時間,講述關於聾童的世界。

天生耳聾患兒莉比,比起上帝賦予身體上殘疾的痛苦,反倒是人類給予的創傷更深。

本就不是「正常人」,奈何家人非要她看起來像是「正常人」。

於是,「正常人」的世界,她融入不進去,「非正常人」的世界,她也看不懂。

格格不入的莉比,成為被世界拋棄的「孤兒」,一個活着的「透明人」。

4歲女孩莉比,一出生就是耳聾兒童,家人對此一無所知。

因為家族都是健聽人士,誰也不曾想會有個殘疾的孩子。

直到年齡越來越大,家人才在她三歲半的時候發現,原來莉比耳朵聽不見。

在媽媽看來,莉比是個難搞的孩子,有時候都不知道她怎麼了,唯一的愛好就是看電視。

為了能讓莉比讀懂家人的交談,請來了耳聾專家喬安妮老師。

他們希望莉比能學會讀唇語,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畫面里的莉比,沉默寡言,藍色瞳孔里折射不出,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天真活潑。

死氣沉沉,宛如一腳半踏進棺材的老嫗。

莉比很愛看電視,即便她聽不見聲響,似乎能從多彩的電視里,汲取一些畫中人的快樂。

對此,母親很不理解,上前強行剝奪遙控器,認為莉比脾氣古怪。

爸爸對老師喬安妮說:「我們真的期望不高,我們只想她到校後能自信一點。」

家人的想法很簡單,不需要莉比學會手語,只要她會讀唇語,做一個看起來正常的正常人。

重要的是,用正常的方式,和正常人交流。

這種想法,真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電影有個特別的視角,是通過莉比的眼睛看世界。

身為天生耳聾的孩子,自出生起就聽不見任何聲響,世界的喧囂於她,就像開啟了靜音按鈕。

她看得見周圍人在交談,上下嘴唇觸動,家人在笑在鬧,唯獨莉比置身事外,參與不進去。

難過的是,也沒有任何一個人,過問坐在桌子邊緣的莉比。

畫面一轉,電影立即有了聲音,那是正常人的世界。

這種切換,給觀眾極大反差感,原來耳聾的莉比,能說話卻不想說話,是有理由的。

莉比活在名為愛的囚牢里,因為身體的殘疾,活成一個被人忽視的「透明人」。

在喬安妮老師心中,莉比就是一個殘疾的小孩,做不了正常孩子,所以需要學習手語。

莉比需要交流,需要和同樣會手語的人溝通,這才是她的生存之道。

可惜的是,家人完全不這麼想,媽媽推脫說家人都忙,不能學習手語。

因為忙碌,媽媽也從沒帶過莉比去過公園,沒認真與她相處過,也不懂莉比為何沉默。

這一切,喬安妮老師知道。

所以她花時間打開莉比的心,帶她玩,帶她去外面看世界,讓她知曉世上有和她一樣的人。

其實莉比一直不知道,自己與常人為什麼不同。

就像莉比對喬安妮說:我的耳朵好像壞了。

至於壞的原因,莉比不懂,喬安妮老師感到悲傷。

莉比身上的殘疾,被家人當做污點一樣藏起,生怕以後因此一事無成。

就像提及聾男孩成為清潔工,媽媽一直擔憂莉比的未來,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何家人對莉比如此淡漠的原因。

忙工作的父母,忙學業的哥哥姐姐,他們都是社會精英,不願意花時間給,註定成為殘次品的莉比。

雖說明眼可見中,莉比變得活潑,甚至大膽用手語和家人交流要果汁,但媽媽卻不滿意了。

媽媽想着,我的孩子變成我看不懂的人了,脫離正常人的軌道,所以她拒絕將孩子送入聾啞學校的建議:

「當你有了孩子,你希望他們是正常的,你希望他們是完美的。」

「我是莉比的媽媽,我知道什麼是對她最好的。」

媽媽看不見莉比想要的,一心執着自己想要莉比成為的人,自以為是「為她好」。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這份愛的希冀,徹底扼殺了莉比生活的希望。

最終,中斷學習手語的莉比被送入正常學校,變成看不見的存在。

課堂上,周圍的孩子在聽寫,莉比在走神。

她在學校沒有玩伴,也無人關心,她來學校更像是例行公事,給家人一種心靈安慰。

「你看,我的孩子就是正常孩子。」

完全不顧及莉比的情緒。

最令人揪心的鏡頭,是隔着學校鐵門,喬安妮老師與莉比隔空對望,比划著手語「我愛你」。

小小年紀的莉比,眼睛裏已有着成年人絕望的神態,眉目里儘是隱藏不住的悲傷。

周圍人潮攢動,唯獨莉比形單影隻,喬安妮老師是唯一懂莉比內心的人。

可惜,今後也不在了。

影片的最後,在黑幕上顯示出的白字,顯得格外刺眼與扎心:

90%的聽障兒童的父母聽力正常。

超過78%的聽障兒童在普通學校讀書,卻沒有專業的支持。

聽力障礙不是學習障礙。

有了正確的支持,聽障兒童可以和正常聽力的孩子做到完全一樣。

電影《沉默的孩子》是個悲傷的現實故事。

灰暗的現實,以至整個基調都是暗沉,那些充滿迷霧的路,彷彿暗示着莉比的心理變化。

喬安妮老師是唯一努力去往莉比心裏的人,也是家人以愛之名被趕走的人。

後來,霧越來越濃,那個沉默的孩子,再也不願開口說話了。

一個人身體上的不自由,終究是一場彌補不了的缺憾。

那些試圖當上帝,自我滿足去掩蓋他人缺憾,而不是去盡量尊重的,無疑是個在他人傷口上撒鹽的劊子手罷了。

人生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懷才不遇,而是負情緒中的躊躇與猶豫,將之定位為某一種人,於是便成了那種人。

再於是,被家人定義為社會殘次品的人,最終無可奈何般地成為了殘次品。

這不是天降不幸,是人造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