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着電影人的《足跡》, 去發掘銀幕內共和國成長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電影頻道代表着一代代的中國電影人,為祖國獻上一份厚禮,10月5日開播的大型專題片《足跡》,就是沿着祖國成立、成長的歷史時間順序,通過相關的經典影片和參與其中的電影人的親口講述,讓觀眾去了解發生在銀幕內外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幀幀經典的場景畫面,對於老一代的觀眾,又一次勾起腦海中不願抹去的記憶,而對於新一代的年輕觀眾,也許其中的一些影片沒有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但相信在觀看完這部專題片之後,也會引起去觀看這些老電影的興趣。

專題片先從建國時刻講起,首先映入觀眾眼帘的是4K修復版《開國大典》的畫面,緊接下來是葉大鷹導演的影片《天安門》的畫面,兩部影片,分別選取不同的角度,還原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歷史瞬間,而更吸引自己的則是,在演員潘粵明的帶領下,了解到建國前的天安門廣場,原來還有這樣一段背後的故事,祖國成立的前夕,天安門廣場上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景象,與我們今天所見的廣場、城樓完全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是從導演葉大鷹的口中才得知,原來在開國大典前,天安門因常年的戰亂失修,荒蕪破亂的樣貌,簡直讓今天的我們難以想像,是當時的慶典籌備組僅用了短短28天的時間,將它煥然一新,而在這其中,感受到的是中華兒女在迎接新中國建立,心中的渴望和民族的凝聚力,正是這些電影工作者對歷史的真實客觀表現,讓我們後一代人再次對祖國有了全新的認知,對於今天和平安詳的幸福日子,更加珍惜。

在講述人何政軍的引領下,看到國歌的由來、國徽、國旗的設計選擇等相關影片片段,了解到這些代表着國家尊嚴的標誌,如何產生與其中的重要意義,感受着片中對當初設計者的崇高敬意之時,也讓自己對祖國的尊嚴更加敬重,而專題片《足跡》這樣一種特別的愛國抒情方式,不會讓人感到生硬空洞,而是感到生動與真實,必然也會引發更多觀眾的共鳴,激發自己的愛國之心。

而在這部專題片全集的「時代記憶」「時代主角」「英雄讚歌」「光影足跡」四大篇章板塊中,還會有更多講述人,與觀眾分享他們的故事,不僅僅能看到陶玉玲、田華等等老一代的藝術家、電影人,還有楊紫、韓庚、張天愛等等後輩電影人,在片中擔任「足跡大使」,從他們的親身感受出發,引領觀眾進入祖國成長中不同階段時期、不同主題的每一集專題。

在《足跡》的全集內容中,幾乎涵蓋了《英雄兒女》、《霓虹燈下的哨兵》、《今天我休息》、《破門》等等近百部中國電影,全方位的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教育、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等等方面的發展成就,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重溫流金歲月,感懷時代榜樣,了解更多祖國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