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破4億,一部點映上座率破90%!今年國慶檔三強要出50億爆款?

正如我們之前預測的那樣,今年的國慶檔極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史無前例的票房紀錄。

截至目前,三部主力影片的綜合預售票房(含28日點映成績)已經近5億,而《我和我的祖國》突破90% 的上座率也創造了近年來的點映新高。

為什麼春節檔、暑期檔都有40-50億量級的爆款電影,國慶檔卻暫未出現一部30億量級的爆款?從今年國慶檔預售、影片熱度和試映口碑看,這個問題很可能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

我們總結整理了近五年國慶檔的票房表現,發現國慶檔影片票房成績相對春節檔和暑期檔並不穩定,大盤票房最高成績創造於2017年,而國慶檔影片總票房成績最高點則是《港囧》《夏洛特煩惱》雙核帶動的2015年。

目前從媒體到院線都普遍看好:2019年的國慶檔很可能會出現單日破10億票房的影院盛況,還可能同時突破國慶檔大盤票房最高成績和檔期影片總票房最高點。

這意味着2019年將很可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史上最強國慶檔」。

如果將視角拉遠一點:從2009年首部國產商業諜戰大片《風聲》的2.25億票房,到2014年國慶檔出現了首部10億量級票房電影《心花路放》,再到2015年16.13億票房的《港囧》以和14.41億票房的《夏洛特煩惱》一起將2015年的國慶檔推上歷史高峰,過往國慶檔的檔期規律是:一旦出現雙核爆款,整個國慶檔大盤就將被整體托起。

那麼如果2019年國慶檔首次出現「三核」爆款呢?

另一個問題則是:當中國電影市場的遊戲規則變成了觀眾製造口碑爆款,今年的國慶檔三強在製作和陣容都是頂配的情況下,是否贏得足夠的口碑,去創造國慶檔第一部30億、40億甚至是50億爆款?

這一切仍需回到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國慶檔爆款由誰造?

為什麼說2019國慶檔是真正的「史上最強國慶檔」?

一個特別令人欣喜的變化是:今年的國慶檔是一場真正的君子之戰、良性競逐。市場很沸騰,操作很理性。

今年9月9日,《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同時宣布開啟預售,並且還非常一致地統一至9月30日開畫,在9月28日統一大範圍點映。

這樣的統一行為極大地規範了市場,避免了一切不必要的營銷亂象。

從影市規範化來說,這是最強國慶檔無疑,也為今後的國慶檔競爭,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再看票房。

首先是點映票房。就在28日,包括國慶檔三強都開啟了千場規模以上的點映。不僅國慶檔大戰提前開演,還一舉將之前冷靜的影市推上1.68億。

《中國機長》全天點映2.2萬多場,場均人次超65人,創下今年最高點映成績。

《攀登者》點映票房也超4000萬,比暑期檔的《烈火英雄》高出三分之一。都成功為其正式上映起到預熱效果。

但最耀眼的則是但看點映票房最少的《我和我的祖國》,雖然點映票房排在第三位,但影片的點映場次規模只有1800多場,僅相當於另外兩強點映規模的十分之一。即便如此,影片點映票房依然拿到1200萬元,表現令人震撼。

這個上座率有多厲害呢?國產影片大規模點映場均人次的最高保持者是《戰狼2》,達到78人。其他大部分大規模點映影片的場均人次突破50人已經非常了不起。然而《我和我的祖國》28日點映的場均人次達到驚人的156人,國產影片大規模點映場均人次歷史上首度突破100人大關,輕鬆創造了新的大規模點映場均紀錄。

點映的平均上座率也達到了90%,刷新了近年來國產影片點映上座率的新高。這是什麼概念?四個字——一票難求。

100人以下的小廳,肯定是爆滿,200人以上的大廳,滿座率也達到十之八九。我的朋友圈裡就有很多人埋怨沒有買到《我和我的祖國》28日點映的電影票,只能30日再看,裏面還包括很多資深觀影人士都搶不到票,更不要說普通觀眾了。

這預示着一個多「可怕」的票房量級?我們後文再說。

再看預售和熱度指數。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和我的祖國》想看人數為54.2萬人,預售票房接近1.54億元;《攀登者》想看人數同為54.2萬人,預售票房1.16億元,《中國機長》想看人數為53.5萬人,預售票房1.20億元;僅三部電影的總預售票房已經接近4億元。

從過往檔期經驗看,檔期前的影片熱度和檔期中的票房總額基本保持正邏輯關係。而今年的國慶檔映前熱度能夠用過往任何一個國慶檔對比嗎?

比不了,能夠對比的,只有春節檔。

一切都預示着,這將是一個影市徹底沸騰的國慶檔,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最強國慶檔,甚至春節檔才會出現的影院長龍現象,大概率會在今年的國慶檔出現。

接下來,就是激動人心的國慶檔大戰了。

國慶檔三駕馬車共計拿下30日99%以上的排映空間。根據燈塔專業版,目前《攀登者》首日預排佔比達35.3%,《我和我的祖國》首日也斬獲33.7%的預排佔比,而《中國機長》首日預排佔比也達30.2%。但這個排片是高度變化的,一切都取決於當日的戰局。

三部影片都找到了自己的「賣點」和「法寶」——在保持電影娛樂性與藝術性的同時,也能引發觀眾們的情感共鳴,製造共情。

《攀登者》為極限題材電影,講述了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

《中國機長》根據川航3U8633航班真實事件改編。

《我和我的祖國》則由七位知名導演分拍七個故事,分別聚焦了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等多個事件,有趣的是,它還和昨日女排再度奪冠刷屏形成某種呼應。

陣容方面,《攀登者》主演包括吳京、章子怡、成龍、張譯、井柏然、胡歌等。

相比於另外兩部影片而言,吳京自身帶有極高的人氣加持,從試映口碑看,他這次帶着腿傷飾演的角色也極有可能在此帶給觀眾驚喜。

《我和我的祖國》位導演則從最有資歷的第六代導演陳凱歌到初露頭角的青年導演文牧野。而55位主要演員既有影帝/後級別的人物黃渤、葛優、惠英紅等,也有實力派吳京、張譯、王千源、任達華、胡軍等,年輕演員朱一龍、劉昊然、歐豪等,堪稱年度最強陣容。

《中國機長》是今年國慶檔定檔最早的影片之一,主演張涵予、歐豪、杜江、袁泉、張天愛、李沁、李現等。

至少到目前為止,三部影片被看好的程度和預售、想看指數總體呈現膠着狀,《我和我的祖國》逐漸跑出。

那麼問題就來了:都是主旋律獻禮題材,旗鼓相當的內容體量,甚至連演員陣容都有部分重疊,例如吳京、張譯同時出現在《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國》主演陣容,而杜江同時出現在《中國機長》和《我和的我的祖國》陣容。

戰局如此膠着的情況下,究竟誰能拿下國慶檔票房冠軍?答案或許可以從過去五年的國慶檔戰局中尋找。

國慶檔五年票房爆款記:口碑決定爆款,什麼決定口碑?

一部國慶檔爆款養成記,就是一部國產商業電影長成史。

喜劇曾經是國慶檔爆款的殺手鐧,從2014年,由寧浩執導,黃渤、徐崢主演的《心花路放》獲得11.7億的票房,斬獲當年國慶檔票房冠軍開始,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五部國慶票房冠軍,喜劇佔了三部。

到了2015年,由徐崢自導自演、乘着《泰囧》票房東風的喜劇《港囧》上映,橫跨國慶檔,最終獲得了16.1億的票房。

但整個檔期最大的驚喜,還是「三無喜劇」《夏洛特煩惱》。

這部映前沒有大牌、映後創造了多位喜劇擔當的影片最終獲得了12.4億票房,並一度開啟了開心麻花票房統治國慶檔的階段。

在2016年,由林超賢執導,張涵予 、彭于晏領銜主演的《湄公河行動》獲得了11.8億票房,國慶檔從此成為主旋律大片的票房福地。

但開心麻花喜劇依然保持強大票房統治力。2017年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在貓眼、豆瓣、淘票票專業版的想看人數排行榜上全部領先其他影片的《羞羞的鐵拳》不僅順利在國慶檔奪冠,更最終獲得了22.1億票房,僅次於《戰狼2》和《速8》進入了17年全年票房前三。

但就在整個市場都看好開心麻花再度連莊的時候,2018年的國慶檔卻上演了令人意外的逆轉大戲:被寄予厚望的開心麻花喜劇《李茶的姑媽》意外遭遇滑鐵盧,原本預估20億的票房,最終僅僅拿到6億票房。

張藝謀的回歸之作《影》也表現平平,最終票房6.2億。而號稱製作成本加宣發接近2億的喜劇《胖子行動隊》最終票房止步於2.6億。

反倒是由庄文強執導,周潤發、郭富城主演的《無雙》在開局只有18.8%的排片下後來居上,最終獲得了12.7億票房。

而左右這場票房大戲起承轉合的,正是從2018年愈發明顯的票房法則:口碑決定勝負。

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是:從2018年開始,院線對口碑的反應速度已經縮短至——24小時。

以2015年的《夏洛特煩惱》為例,9月30日公映,口碑效應持續發酵,在市場叫好聲一片的情況下,至10月5日才完成逆襲。

而2018年的《無雙》憑藉強大口碑在上映3天後就逆襲登頂。

在這個故事中:口碑戰勝了類型。此前喜劇是最好賣的電影類型,尤其在春節、國慶兩大黃金檔期,歷年票房前三名中至少有一名是喜劇電影。

但2018年的國慶檔,兩部喜劇主力《李茶的姑媽》和《胖子特工隊》全部在口碑不利的情況下票房敗北。

喜劇不再是國慶檔絕對的票房保證,什麼才是?

答案是口碑決定了票房勝負。

那又是什麼決定了口碑呢?

回到十年前的國慶檔票房冠軍——《風聲》,影片集結了李冰冰、周迅、張涵予、黃曉明、蘇有朋等一大批明星,但明星是影片贏得觀眾口碑的關鍵嗎?

直到十年後,《風聲》依然被影評人和觀眾認定為故事講的最好的國產諜戰類型片,而李冰冰、黃曉明、蘇有朋等都被認為奉獻了十年來最佳的一次大熒幕演出。

開心麻花電影一度佔據國慶檔,靠的是笑點本身嗎?

從經驗上看,三部國慶檔開心麻花電影都完成了「話劇改電影」,笑點都在長達數年的劇場演出當中獲得了觀眾檢驗,但區別在於,從觀眾評論看,《夏洛特煩惱》和《羞羞的鐵拳》講出了一個觀眾接受的喜劇故事,而《李茶的姑媽》沒有。

即使是《湄公河行動》這部非常成功的警匪片,以性格飽滿的硬漢人物及激情熱血的動作打鬥強勢圈粉,依然是因為港片好手林超賢在高密度的動作場面之間,講出了一個成功的卧底故事。

當我們梳理完過去五年國慶檔票房勝負,結果已經顯而易見:口碑決定票房消漲、故事決定觀眾口碑。

具體到今年國慶檔,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崛起的國慶檔和成熟的中國觀眾:國產片向上

2019國慶檔,在多方面強強相遇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能贏得最佳口碑,誰能超越觀眾預期,誰能引發更強烈的觀影情緒和口碑擴散,誰就將登頂國慶檔冠軍。

但無論國慶三強誰能最終登頂,都需要承擔一個責任:帶領國慶檔票房起飛。

爆款影片對於國慶檔的票房基數至關重要。對比2014-2018年的暑期檔、春節檔票房冠軍、冠軍佔比和大盤,當頭部影片佔據大盤50%甚至以上時,相應檔期的總票房必然被提升至高位,這是票房長期以來的「馬太效應」。

2017年國慶檔出現了一部20億量級爆款《羞羞的鐵拳》,檔期總票房達到26億,同比增長了81%,屬於超大年。

而暑期檔的《哪吒》《戰狼2》、《我不是葯神》,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等都是30-50億級別影片。

那麼國慶檔的超級爆款呢?

簡單而言,2019年國慶檔需要大爆款的期待裡帶着一種渴求。

截止9月28日,今年累計票房和去年同期全年票房相比,差距依然在15億以上。

正如業界預期的那樣,國慶檔會是2019年趕超2018年的最後一個「賽點」。

國慶檔不僅要贏,而且要爆,2019年大盤才有機會超過2018年。反之,如果只是小勝,2019年票房則大概率要下跌。

當然現在看起來,已經不可能是小勝,只可能是大勝了。

最近幾年的市場環境下,如果一部電影上映首日的全國平均上座率能夠達到15%左右,已算得上爆款。而國慶檔的歷史上,《心花路放》9月16日點映300場時,場均人次曾達到180人;《夏洛特煩惱》(2015年)9月26日點映17場,場均194人;《我和我的祖國》9月28日點映超過1800場,場均依然達到156人,無疑屬於現象級的存在。

但實際上大規模點映下,場均還能超過50人的《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同樣已經非常厲害了。

那麼主旋律大片的歷史成績是多少?國產主旋律大片的10億票房階段正是由2016年國慶檔的《湄公河行動》開啟;2017年《戰狼2》票房超56億元,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2018年,《紅海行動》以36.5億元的票房在當年春節檔逆襲。

至少從影片前期熱度看,國慶三強都明顯超過了暑期檔的《烈火英雄》,加上國慶檔檔期紅利,出現三部20億量級以上影片已經是大概率事件。

而不管怎麼計算,《我和我的祖國》都很可能能夠超越《羞羞的鐵拳》保持的22.13億元的國慶檔電影票房紀錄,但真正的問題是:今年的國慶檔會有30億量級票房爆款嗎?甚至於——有幾部?

還是看口碑。

口碑為王的市場導向日益明顯,票房好不好,開始由內容和口碑來說話,市場遊戲越來越公平。

另一方面,國產電影優質影片的產能依舊不足。經歷飛速發展和行業洗牌,中國電影正處在轉型期的關鍵節點。

以抖音為代表的新興內容平台、以綜藝和劇集為主的長視頻平台,以及各類社交娛樂軟件的湧現,分割了人們的部分休閑時間,電影已經不是唯一的消費選擇。

要把觀眾搶回來,沒有借口,看我們的電影人能不能拍出好電影。

爆款難,但難是壞事嗎?知道難,才能抵抗無腦、泡沫般的爛片衝動,才能建立良性,可持續的作品信仰。

當電影市場口碑為王,流量退散,泡沫破滅,國產電影反而能完成一場生態向上的凈化。

國產電影品質可否持續提升?其中一個關鍵檢驗指標,就是爆款製造力。

內容成熟、觀眾成熟和行業成熟,這是中國電影已經得到驗證的好故事。下一個問題是,當市場成熟,觀眾成熟,我們的中國電影工業,能不能創造出更多的爆款影片。

在暑期檔、春節檔都交出了這樣的大爆款之後,是時候輪到國慶檔了。

根據28日大規模點映的看片反饋,國慶三強很可能無論在情感上、故事性上還是形式上均達到了主旋律商業片的新高度。而且無論是影片本身,還是類似王菲演唱《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曲、吳京「瘸腿」組團硬漢式賣萌都多次引發全網熱烈討論,電影輪番霸屏熱搜榜和話題榜。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並不關心《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和《中國機長》誰能贏下國慶檔,真正重要的是,它們能否攜手為國慶檔創造更多的口碑爆款。

具體而言,第一部國慶檔30億+爆款,是今年嗎?第一部國慶檔40億+爆款,是今年嗎?第一部國慶檔50億+爆款,是今年嗎?

這才是今年國慶檔,最值得期待揭曉的懸念。無論誰贏,都是國慶檔贏了,都是中國電影贏了。無論誰成為口碑爆款,中國電影觀眾都是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