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人可以會從容的老去?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窗外,幼鳥等着母親歸巢,客廳內,奶貓嗷嗷地叫。起風了,樹葉飄着撞在窗上,你迷迷糊糊,不知自己歸向何處。秒針每停一下,有人出生,就有人死去。我們向來很難面對老去,漫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之悲。生命最後一秒時,她可能還在盼望着未能趕到家中的兒子,他可能憶起那個出現在他青春時的女子,亦或和老朋友約好的飯還沒吃……我們要如何老去,我們要怎樣和他們告別,電影《一切如你》用了十個暖心的小故事,講述了這個答案。被這部電影吸引,是一串演員年齡的數字;該片從創作到殺青歷時一年半,參演的16位老藝術家平均年齡87歲,秦怡老師96歲,於藍老師98歲.......感傷時間飛逝去了芳華的同時,也疑惑如此年邁的他們為什麼會選擇出演這部影片?並且全部零片酬。看完電影被這些老藝術家深深折服的同時,也忽然理解了他們,或許是因為他們都曾有過一個稱呼:演員。他們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對把藝術傳承下去的渴望,令人肅然起敬,這份傳承由老中青三代中國影人以這部電影完成延續,圓了薪火相傳的鏈條。

這部影片的四位導演通過十個關於老人的故事完成對這個時代的發問,避免尷尬俗套的煽情。可謂很高級,小故事——「掛起的記憶中:,當小孩站到桌子上偷吃時的狡黠,像極了兒時的我們,因為貪吃,家長總會把買回來的水果先拿出來幾個再藏起來,每一次我們都像個小偵探一樣找到;還有奶奶坐在床上永遠穿不進的針孔,每次都會把我喚到身邊,笑眯眯地拿出糖誘惑我把線穿好。種種細節,簡單卻無比溫情,短小卻並不單薄。

於是,一切如你,在家人的守護下,我們豐滿羽翼。可是,青絲覆了白霜,皺紋模糊了眼角,我們拿起行囊,遠離了家鄉,路口槐樹下,背影佝僂了時光。母親每一天都去撕日曆,撕完了,兒子也就回來了。她生日,你訂了蛋糕,她手足無措的將外賣小哥推進屋內,門外,卻沒有你的身影。她儘力掩飾自己的失望,視線卻變得模糊了。

我們在愛中長大,就別讓父母在等待中老去,像她教你如何用筷子一樣教她如何用手機,告訴他:你可以去攀岩,你可以去嘗試你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你可以去見見朋友,你也可以去參加一個優雅的派對,但別忘了,累了就回家。這或許是《一切如你》想告訴你的另一些東西。龍應台《目送》中的一段話,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話聽來,不免有些讓人心生悲涼。世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愛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

在中國,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匆匆流逝的時間裏,每個人都在承受歲月的眷顧與考驗,為了生活,不斷付出,但家人,長輩卻往往成為忙碌生活的背景,漸漸被忽略。《一切如你》更像一種現象的多角度表達 ,用最暖心的方式表達生活的本真與溫情。這部電影以強烈的情感共情,在社會上引起反響。「敬老、愛老、孝老」的風尚在不言中成為風尚。張藝興的全情參演與他帶到劇組十雙鞋子與一車牛奶也被不斷稱讚,他仍是一副少年模樣,心地純凈,不染塵埃。作為年輕人的榜樣,他實質名歸。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仍是此間少年,但都會老去;我們都曾為人子女,也將會為人父母。我們抵擋不了時光,也攔不住歲月,春天的風,夏天的雨,秋天的百花,冬日的雪。我們從愛中來,也希望在愛中離開,如果你花甲將至,那願你從容優雅,在愛里微笑,常回家看看,別讓他們等太久!願愛無憂,一切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