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媽媽》引網友爭議:好的婆媳關係,需要「狠心」的丈夫

關注我,帶你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 妙黛

出品| 張德芬空間

夫妻的家到底是不是婆婆的家?這個話題不久前在微博上引發了全網熱議。

不少人都在線吐槽自己的婆婆越界,傾訴自己的丈夫不作為等,把這個話題一下子推到了風口浪尖,似乎所有參與討論的人,都在急求一個答案。

為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會突然引發女性共鳴?

原來是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2》中,女神陳松伶遭遇了與婆婆的暗暗較勁。讓不少女性感覺看到了自己。

在電話中,張鐸邀請媽媽「歡迎您到我們家來」,媽媽聽後立刻糾正「你說得不對,應該說歡迎回家,你家也是我家。」

在婆婆眼裡,兒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這是鐵律。

也許有人像嘉賓黃聖依一樣,認為「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可更多的人,可能會更認同陳松伶的觀點:家是很隱私的領域,但因為各家有各家的規則,夫妻的家並不是婆婆的家。

有太多的女性,在婚姻中飽受婆婆的「騷擾」,明明是自己的家,卻只能做個由太后掌權的假皇后。

家不是房子,而是人與關係構成的系統。不同的人,不同的關係,不同的期待,不同的需求,就不能混為一談。

公公與婆婆的小系統,老公和老婆的小系統,都應該守着自己的界限,互相不干涉。夫妻的家不是婆婆的家,同樣,婆婆的家也不能是夫妻的家。

去劃清界限的人到底該是誰?是兩個女人打一架嗎?

不,應該是中間的那個男人。

女神陳松伶雖然遇到了典型的「界限不清型」婆婆,但是好在老公張鐸給力。他讓老婆「縮」在後面,惡人由他來做。

有這樣一個男人在中間,就像一把可以分割系統的刀一樣。把婆媳之間界限不清的大系統,分割成了的小系統。各自還能守住自己的底線,儘可能過符合自己意願的日子。


婆媳關係的核心,是「搶男人大戰」

婆婆和媳婦,是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交情的兩個人。她們屬於姻親關係,使他們結成姻親的那個人就顯得至關重要。

兩個女人關係緊張的核心,就是在爭奪主權,爭奪同一個男人的愛。

朋友欣雨家裡發生過一件非常「氣人」的事情,有一天晚飯欣雨煮了小米粥,她覺得就是煮個粥而已,吃什麼都行。

可婆婆看了之後,堅持說自己的兒子喜歡吃八寶粥,一定要煮八寶粥。欣雨說,八寶粥費時費力,現在小米粥都已經在鍋里煮上了,不如今天就湊合一頓吧。

誰知婆婆什麼都沒有說,只是等小米粥出鍋後,立即煮了一鍋八寶粥。

等欣雨老公回家,他的位置上擺着兩碗粥,兩個女人都盯着他,簡直就是鴻門宴。

這碗粥就是一道選擇題,妻子想知道「你到底屬於哪個家庭」,媽媽想要知道「你還是不是我最愛的兒子」。

對於男人而言,他是非常愛兩個女人的,他既希望自己有新家庭,又希望自己永遠不辜負母親的期待。讓他們做一個選擇,又要保證兩個女人不受傷,這道題簡直太難了。

生活中很多男性往往都是這樣的,他們不想傷害任何人,就不去做任何選擇,任由兩個女人去鬥爭。或者在中間做老好人,和稀泥,逃避選擇。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自己什麼都沒有做,如果發生了一些糟糕的結果,那責任一定不在於自己。為了逃避責任,他們乾脆像鴕鳥一樣躲起來。

當然,也有一些男人,會站隊自己的媽媽,因為「媽媽不容易」,這樣的選擇會讓妻子更加孤立無援,夫妻關係也就變得問題叢生。


男人錯位,女人崩潰

根據民政局公布的離婚大數據顯示,從2002年開始,我國離婚了逐年攀升,其中婆媳關係不和導致離婚的比率高達47%。

看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碗粥,一條毛巾的顏色,一個眼神的理解,但足以摧毀一段婚姻。說出來顯得矯情,不說出來又確實像個長在心頭的刺。

老公缺位的結果,必然是婆婆越位。不敢站在老婆這邊的男人,往往是因為跟母親親子濃度過高,捨不得與母親分離。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老婆對我媽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能不能接受?

在這位網友眼裡,老婆簡直就是「罪大惡極」,竟然不懂得孝順他媽媽。

婚前明確說明,老人不會和他們一起住。結婚後卻出爾反爾,不僅我家大門常打開,歡迎媽媽住進來,而且還責備妻子不畢恭畢敬對待母親。

妻子覺得婆婆過來不事先通知,是一種不尊重。

而老公卻認為「我媽是長輩,這是她的家,這是她們辛辛苦苦攢錢買的房子,過來為什麼需要事先通知?這一切,都是老婆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導致的,她不會哄我媽開心」。

即使妻子已經忍無可忍,雙方已經開始談離婚事宜,老公依然站隊自己的媽媽。

「希望我老婆能多陪媽媽聊天,逛街之類的。難道對老人盡孝不是最基本的嗎,她跟我結了婚就應該努力融入這個家啊。」

老公和婆婆是一家人,自己只能是幫助老公一起盡孝的「外人」,這樣的日子有多令人絕望!

也有很多女性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土,守衛自己的家庭小系統,自然就代替男人的身份,主動與婆婆發生衝突。

在兩個沒有血緣關係,又搶佔同一個男人的戰爭中,往往只能兩敗俱傷。


不同的男人,不同的婆媳關係

韓劇《媳婦的過渡期》中,婆婆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對待婆媳問題的態度完全不同,兩個兒媳婦的生活也完全不同。

大兒媳第一次去婆婆家的時候,正好趕上節日要準備一大桌美食。婆婆的安排很「合理」,大兒子累了去休息,公公和大伯就在客廳喝酒,二兒子和小女兒出去約會,兒媳和她一起準備食物。

「大家都太過分了,婆婆,那我就先走了。」

隨後大兒子追出去,大兒媳很淡定地說:我們婚前約定好的,這些事情要你去面對。總要有第一次的,加油!

大兒子做出這個選擇確實很難,他跪下來對父母說:你們也許會傷心,但是我現在成家了,我要先照顧我的家人,因為我是家長。

在後來的各種聚會,要讓兒媳婦操勞準備的場合,大兒子大兒媳都不參加。婆婆想要指手畫腳的時候,兒媳也只是一句「媽你是這樣想的哦,謝謝,我們有安排。」

而二兒媳一結婚,就要獨自、或者和婆婆一起準備全家人的宴會,她說要出差,婆婆勸誡她結了婚的女人不能出差,要不然新郎沒有飯吃。

就連送禮物,竟然也送了兒媳一個圍裙。對於這一切,二兒子絲毫沒有心疼妻子,還跟妻子說你和我媽忙碌的樣子,我非常喜歡。

大兒媳和婆婆一直保持着禮貌和距離,二兒媳卻時常崩潰痛哭,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結婚。

同一個婆婆,不同的男人,就是不同的婚姻處境。

如果一個妻子不能獲得老公的愛,不能獲得家庭的主權,那麼她們就會非常缺乏安全感。無處釋放的攻擊性,自然也就朝着老公和婆婆發泄。

聰明的男人,都會選擇保護好自己的小家庭,遠離父母的系統。即使媽媽不容易,那也不是老婆造成的。即使自己有義務盡孝,老婆卻沒有絕對的義務。

當男人做出選擇後,父母會覺得受傷,但是最終也會適應這種傷害。母親學會給兒子自由,這也是母子之間的最後一次分離。

只有做好這次徹底的分離,彼此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各回各家,各歸各位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婆媳問題,這些問題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就是,讓男人站出來。

第一,把男人推到前面,自己解決自己的媽

男人作為兩個女人的「中間人」,必須主動站出來,不把問題當成「女人間的瑣事」。

同時,男人要站好隊,明確妻子才是排到第一位的,自己的家不是媽媽的家。自己先是一個女人的老公,然後才是另一個女人的兒子。

讓母親知道自己的立場,母親才能減少對小家庭的干涉。

第二,女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不主動與婆婆發生衝突。

女人對婆婆之間,不要講太多感情,保持禮貌和友善,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剩下的事情,就交給老公去處理吧。

我們不要與婆婆正面開戰,而要讓老公去兩邊斡旋。有的話,兒子說出來比兒媳說出來更容易令人接受。

真正的戰爭,應該讓男人去打響。

《媳婦的過渡期》最後,二兒子看到了妻子的犧牲與痛苦,他決定做一個男人該做的時候,守住之前對妻子的承諾。

終於,他勇敢跟父母說:今年中秋在咱們家過的,春節我們要去丈母娘家了。

父母經歷了質疑、暴怒之後,逐漸接納這個事實,承認只要子女過得好,他們也就放心了。

婆婆與媳婦之間的底線,應該由男人來劃分。

是男人就守護好自己的家,承擔自己的責任。兩代人要做粒粒分明的米飯,而不要熬成一鍋粥。

粥熬好了,家也就散了。

參考資料:

1.知乎:老婆對我媽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能不能接受?

2.韓劇《媳婦的過渡期》

3.《婆婆和媽媽》第二季

4.《幸福的婚姻》[美] 約翰·戈特曼

5.《只想和你好好生活》 武志紅 / 李松蔚 / 陳海賢 / 海藍博士 / 青音 / 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