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青春》以外,在《英雄本色》之前—回顧張國榮十部早期電影作品(下)

半邊電影人

本期推薦

1982年對張國榮的電影事業算是轉折點,那年共有三部風格不同的作品上映,《檸檬可樂》在三月上映,十一月出品了他的經典之作《烈火青春》。這部電影太經典,網上有很多詳盡的分析,我們不多說。本期的《半邊電影人》先討論張國榮其中一部鮮為人知的作品——《衝擊.21》,在同年的九月上映。

《衝擊·21》海報

兩年前,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了張國榮與梅艷芳的合展,以紀念他們逝世十五周年,其中將張國榮在《衝擊.21》的角色形容為「詹姆斯·迪恩式」(James Dean)的演出。

張國榮的其中一個經典角色就是《阿飛正傳》的旭仔,這也必定讓人想起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的《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 1955)(香港譯作《阿飛正傳》),也是由詹姆斯·迪恩主演。

《衝擊.21》講述幾個二十一歲叛逆少年的故事,這次的設定由校園移至街頭,從演學生到演賽車手。張國榮後來很多電影角色的特質,都是由這部電影發展而來的。

《衝擊·21》劇照

論創新程度、技巧呈現和導演思維,同期的《烈火青春》更經典,而《衝擊.21》是部精彩的電影,其中看到更多張國榮的發揮。相比之前的作品,張國榮在《衝擊.21》有較多個人演出,特別是跟母親的情感戲份。

電影中,張國榮出身在中產的單親家庭,但跟母親的關係不好。母親很疼他,但張國榮愛理不理。他倆的關係,讓人聯想起在《阿飛正傳》中旭仔與潘迪華的衝突。有一場戲講述張國榮夜歸,母親在旁嘮嘮叨叨,然後張國榮叼住一口煙,突然脫光衣服剩下內褲。

之前提過,張國榮在早期很喜歡用肉體來演戲,這次他就用肉體打發母親離開。另一場講述母親認識了個老外,但張國榮覺得他人不好,所以打了他一頓,並把他趕走。那種對母親又愛又恨的交纏,像是旭仔的原型。

《衝擊·21》劇照

《衝擊.21》劇情雜亂、人物出場分佈奇怪,在電影頭三分一都看不見張的身影,卻用了十多分鐘的時間分配予一個奇怪搭配:一個外貌不討好的中年男人與一個胖妹的愛情線,他們分別由錢月笙和何慧嫻飾演,她原本想結識帥哥艾迪演的汽車維修員,但後來跟另一個由錢月笙飾演的汽車維修員在一起。

段落中包含了男女之間「第一次」的元素,說胖妹破了處,繼而奉子成婚。但這條支線與主線無關,反觀女主角露雲娜沒太大戲份,但她反是與第三男主角賈思樂是一對。兩個男主角張國榮與艾迪沒有自己的愛情線,反有雙雄斗車的場景。

故事最後演變為謀殺案,在超市與警方對峙,有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的《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 1975)的影子,最後所有人都變得歇斯底里。這幕在真實的超市裡取景,現時較少見。

《衝擊·21》劇照

導演陳全本身是個動作指導,使電影集中在斗車的動作場面,而非情節鋪排。其中一幕拍得很有趣。一般的飛車場面都是以跑車類作比賽的主體,但《衝擊.21》則用卡丁車。

卡丁車因為體型太小,難以在電影中做到衝撞的效果,在公路上拍攝也不好看,但導演把比賽改為在大貨車下互相比賽,要斗快搶走車下的一根繩子,利用卡丁車的體型優勢,在大貨車下左穿右插,造就一種「危險遊戲」的感覺,有別於其他速度競賽的飛車戲,這個段落除了比速度,更是鬥智鬥力。

《鼓手》海報

《鼓手》(1983)同樣以青春為題材,但整體的情感與表達手法都很不一樣。電影描寫一個刻苦的小子追尋成為一名出色鼓手的夢想,看似平淡,但當中不乏父與子之間細緻的情感交流,值得細看。

《鼓手》的導演楊權跟《失業生》、《喝彩》的導演不一樣,後者是新浪潮的導演,跟張國榮算是同輩。而楊權當時已是個中年人,在粵語片年代已經開始拍電影,曾參與過《七擒七縱七色狼》(1970)的製作,他視莫康時為恩師,亦跟隨過楚原等大導演。

在青春片中用中年人的眼光看時下年輕人,是個有趣的角度。而張國榮在《鼓手》中不再是不羈放縱的叛逆青年,而是帶有一個躁動青年,為了喜歡的事而常跟父親頂撞,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張國榮形象。拍此片時,張國榮為了演好鼓手,特意去拜師學藝,十分專業。事實上,香港電影也曾有用鼓手做主角的電影,但演員多沒有親身上陣。

《鼓手》劇照

《鼓手》寫張國榮年輕人追夢,同時寫他的父親盧大偉,步入中年,在生活的洪流中掙扎,而當中爺、父、孫三人的情感尤其細膩。盧大偉反對兒子打鼓,與之作對比的就是吳回飾演的爺爺。吳回的角色很可愛,是兩者之間的緩衝劑。

吳回認為,盧大偉作為一名電影編劇,同樣從事藝術工作,收入亦不穩定,應該明白兒子的堅持。一般長輩都是高高在上地批評年輕人的行為,但吳回在教化之餘,也能令人反思,年少的我們都是這樣。

另一幕張國榮在家打鼓被鄰居投訴,儘管盧大偉平時常批評兒子,但在這個關頭,他卻為兒子辯護:「這是藝術!」雖然他最後一樣大罵張國榮,但在此之前他盡了父親的角色,保護了自己的兒子。這樣的情節令人感動,因為長輩能明白年輕人,站在年輕的一方,卻是很難得的。

現時很少人提及《鼓手》,一是片源問題,二是《鼓手》的話題性遠不及同期上映的電影。當年《鼓手》的票房只有120萬港元,而《檸檬可樂》有接近300萬票房、灑狗血的《第一次》更是《鼓手》的三倍票房,有370萬。在香港,稱票房好的電影叫賣座,《第一次》(之後會提到)集合色情和暴力情節,更能賣錢。反之,像《鼓手》這些言情的電影則不受歡迎。

《鼓手》劇照

電影其中一幕正諷刺了這個現象。盧大偉是個老派的導演,認為電影應着重人與人的關係和戲劇衝突,但新派導演就只着重票房,認為要在電影中加插時下青春片常見的情節、賣座的橋段。這一幕有一些有趣的設計,當盧大偉與導演們討論劇本的情節設計時,畫面剪接到張國榮與鍾保羅去露營、在唱片鋪與客人爭執的相關情節。

而另一段落也是有類似的手法,當盧大偉與導演討論得越趨激烈時,更將張國榮打鼓的片段穿插其中,用鼓聲蓋過討論的內容,使鼓聲跟爭論聲交集在一起,做成不安煩躁的感覺。這段對話算是楊導演作為老派導演的夫子自道,嘆息觀眾只懂欣賞膚淺的電影。

《鼓手》劇照

張國榮與周秀蘭當中有淡淡的感情線,跟之前的青春片不同,電影集中在成長的迷惘,而非情愛。在這可以看到張國榮作為男主角自覺地成為故事的重心,講述年輕人要打工,初出茅廬在社會打滾,喜愛藝術的慘淡收場等。

張國榮在片中亦有拜師學藝,由杜麗莎的爸爸Fernanda Carpio飾演,他一出場就被自以為是的明星批評,詮釋對藝術工作者的不尊重。飾演這個不懂尊重藝術的明星不是別人,正是陳百祥這個演員,林振強說過,只要有陳百祥出現的表演節目,都會變成業餘和不專業,看來楊導演比林振強更早「發掘」出這個藝人(說他是演員是對演員兩字的侮辱)的特質。

《鼓手》劇照

《鼓手》的拍攝和場景運用都很成熟。其中張在天台練鼓一幕令人深刻。那幕在佐敦取景,能看到香港的變遷。他的弟弟坐着紅色膠凳子,在雨中為他撐着傘,陪他一起練鼓。跟《喝彩》的鋪排相近,電影最後以一場表演完結,但比起前者更令人感動,因為張國榮在這場表演上,終於得到家人的認同,一同見證了他的成長曆程。

《第一次》報章廣告

接下來討論的兩部電影都是張國榮和翁靜晶的對手戲,《第一次》和《楊過與小龍女》。單看名字,會以為《第一次》是講男女初夜的,但原來不是。編劇是陳韻文,充滿陳韻文式的奇情。導演俞鳳至是《官人我要》(1976)的監製,同樣走奇情路線。

《第一次》劇照

電影的結構和情節雜亂。翁靜晶的設定是剛從女童院出來的,而張國榮是小巴司機的兒子,是個不良少年,他們都是在社會上失去希望的青年,然後相遇。

有幕張國榮和潘宏彬到凶屋探險,發現有個女生臨盆在即,潘宏彬忽然喜歡上了這個未婚媽媽。電影混雜了很多色情、暴力且狗血的場面,如翁靜晶的朋友和黑幫大佬有很多床戲,未婚媽媽餵奶時特寫她的胸部等等。

而在《第一次》的電影海報上,張國榮壁咚翁靜晶,並用手抬起翁的大腿,十分艷情。承接上面楊權導演說的,這些電影之所以賣座,是因為加了色情、暴力的元素。

《第一次》劇照

喜歡看電影場景的朋友,可以欣賞在新寧大廈取景的一幕。大家對新寧大廈的印象是在《英雄本色》,Mark哥從大廈走出來的一幕。在此之前,已有電影在此取過景。現時新寧大廈都變成利園三期了。而從維園走上行人天橋,看到避風塘的一幕,現時已沒什麼機會了。

《楊過與小龍女》海報

《楊過與小龍女》是邵氏的出品,上映時是1983年12月。無線電視在10月時已播放了最廣為人知的《神鵰俠侶》版本,由劉德華和陳玉蓮主演,不知是否以此為宣傳。《楊過與小龍女》這部電影沒太多人討論,可能因為劉德華與陳玉蓮的形象已植根在觀眾心中。

《楊過與小龍女》劇照

但電影的選角,不論主角楊過與小龍女,或配角如郭靖和李莫愁都很不錯。劉德華演楊過太深入民心,形象正氣,張國榮則滑頭一點。翁靜晶的實際年紀比張國榮小,但戲中演年紀比他大的小龍女。

《楊過與小龍女》劇照

在戲中,楊過也避免叫小龍女做「姑姑」,而是叫她小龍女;而小龍女也不叫他「過兒」,叫他「過仔」,明顯是有意避開電視版的叫法。比較特別的是小龍女的形象,她並不是穿着一身白衣出現,而是穿上寶藍色的長袍,帶有黃色的綢緞,妝容冶艷。那時小龍女的形象都有點像小朋友,翁靜晶演的小龍女算是第一個突破。

這也許影響了之後的作品:例如吳倩蓮的黑衣小龍女和日本動畫版的粉紅衣小龍女。

《楊過與小龍女》劇照

若要評論《楊過與小龍女》的情節,我們要重看影視作品中改編金庸小說的歷史脈絡。

第一個演楊過的是羅樂林,第二個是謝賢,但這兩個版本都沒有太多人看過。

而張國榮的版本,是第一個以跳脫小子式演法的楊過。在九十分鐘內,沒有胡亂添加情節,反而大幅度減省情節。電影刪去郭父斬斷楊過的手、分開十六年後再相遇的情節,並以與金輪法王決鬥作為電影的結尾,是在忠於原著下亦不太雜亂無章的改編。

《緣分》海報

脫離了演學生階段的張國榮,在1984年拍攝了《緣分》,跟張曼玉和梅艷芳合作。這是梅艷芳的第一部作品,亦憑這部電影取下最佳女配角,是她演藝事業的第一個獎項。

《緣分》劇照

張曼玉和梅艷芳雖然是第一次演出,但熒幕上的形象比張國榮成熟。

張國榮這次在戲中演一個害羞的角色,故事講述他在地鐵上遇到張曼玉,對她一見鍾情。而梅艷芳是個富家女,整天無所事事,在張曼玉和張國榮之間打轉,既喜歡張國榮,又會捉弄他,有時又會幫他追求張曼玉。

《緣分》劇照

《緣份》(Behind the Yellow Line), 英文片名「站在黃線後」開宗明義是個發生在地下鐵的故事。以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為題,觀眾更能投入。雖然現時地鐵的形象對香港人來說已變成噩夢,但那時港人對地鐵充滿了不少憧憬。

電影利用地鐵錯綜複雜的結構來闡述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開展一場地鐵緣份遊戲,充分運用地鐵為重心。不過一旦脫離地鐵站的場景,情節就變得混亂,張曼玉就只是幾名男角間爭奪的戰利品。

《緣分》劇照

最後以分割熒幕(split screen)分別寫張曼玉與張國榮纏綿,對比和梅艷芳的暗自失落,但對梅艷芳的情感寫得不夠深入,究竟梅艷芳是不是甘於放棄張國榮呢,電影沒有解釋?

而梅艷芳的角色亦很奇怪,她常無故出現,亦要配合她百變的形象,造型奇特。故事的支線亦很不集中,這是當時普遍香港電影的弊病。

《緣分》劇照

張國榮這次的演出比較純情,之前的作品都是圍繞「第一次」,而他在這裡的角色就象是個一竅不通的戀愛初哥。在電影的中後段,他與張曼玉同居。一晚纏綿後,張曼玉選擇離開,而張國榮像女生一樣委屈地拉着被子,演出了年輕人那種對關係疑惑的心態。跟張國榮早前在《檸檬可樂》中,半哄半騙跟周秀蘭上演第一次相比,演出的對比度很大。

《緣分》劇照

除了在地鐵實景拍攝,電影亦在港九很多地方取景,有很多景點都已清拆了。八十年代的香港,馬照跑舞照跳,在這部電影我們能看到香港最輝煌的年代。

像張國榮和梅艷芳到訪的新東方皇宮夜總會,是當年黑道和富豪都去玩樂的地方;訊號山的訊號塔,紅磚建築現時為古迹;蘭桂芳的酒吧、唱片鋪、海港城下的霓虹燈、灣仔和銅鑼灣天台的廣告牌云云。我們能在此看到舊香港的美,但現時的電影已失去了本土的生活場景,這些場景只能留在上一代。公共機構私有化之後,只能在城巴拍攝,不能在九巴或地鐵取景。

地鐵曾允許在香港站拍攝,是王祖藍的《你咪理,我愛你!》(2019),但只有兩小時拍攝時間。生活上的細節在眼前消失,沒法用電影記錄下來。先不要說電影情節是否與生活有關,而是單純紀錄生活的景點也少了很多。

《緣分》劇照

那個美好年代亦見證當時娛樂圈豐富多變的生態。那時新演員都可以成為男女主角,像張曼玉和梅艷芳,有很多發揮的機會。但現時的青春片都要加插大明星角色才能開拍,因為沒有捧新人的資源。因此電影沒有年輕感,同時與生活脫節。

《為你鍾情》海報

《為你鍾情》(1985)像《追女仔》(1981)的設定,張國榮再次飾演一個花花公子,在街頭見到李麗珍就跟她一起,並有「第一次」的元素。

《喝彩》有意探討「第一次」後女生的心理,但《為你鍾情》只是以「第一次」為電影的噱頭。

《為你鍾情》劇照

張國榮和李麗珍完事後,李麗珍有點不安,而張國榮一打電話過去,李麗珍就立即原諒了他,沒有再深究下去。原本可以藉此進一步探討男女關係,但電影都一一略過。《為你鍾情》的情節很低俗,像是在街上強吻李麗珍,又偷看她洗澡。因為主角是張國榮,所以感覺沒那麼猥瑣,但這些行為本質是性罪行。新藝城的出品的電影充斥不少男性主導的元素,電影不是討論情愛,反而利用及消費李麗珍的身體。

《為你鍾情》劇照

《為你鍾情》整體製作精良,也包含了很多八十年代的香港色彩,像遮打花園的水池、片頭的霓虹光管、廣東歌插曲等等。此時,八十年代追女仔的套路已去到尾聲了。直到1997年的《求戀期》,有點接近那時的愛情片,反觀近十年都沒有這樣純愛的電影。

《為你鍾情》劇照

張國榮在拍了七、八年的青春片後,自覺要轉型。在《為你鍾情》之後,接拍《英雄本色》,即使只是第三男主角亦不介意。自此,我們就在熒幕上看到張國榮的另一面。

END

作者半邊電影人@電影文化中心

排版:谷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