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利: 台前幕後一樣精彩

溫州網訊 與崑曲打了近40年交道的永嘉崑曲傳習所(崑劇團)笛師黃光利,給記者的印象不是想像中的內斂含蓄,而是豪爽開朗的。

他風風火火奔走數十年,為拯救瀕臨消亡藝術接力吶喊;而水袖柔婉、崑腔曼妙的崑曲,也讓他在今後逐漸慢下來的中老年生活中,洗去周遭的浮躁和喧鬧,回歸淡然與從容。

如何規劃自己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准退休一族」不妨來看看黃光利的經歷,無論是在台前還是在幕後,他的生活都一樣精彩。

梅葆玖為他主持拜師儀式

1978年,高中畢業的黃光利考進平陽崑劇學館,師從有「浙南第一笛」之稱的徐劍鳴;2年後,他又考取了永嘉京崑劇團,由此也開始了他的文藝之路,也與永嘉崑劇(簡稱永昆)結下了不解之緣。

「好的笛師應該要托好演員的唱腔,伴奏起來才能絲絲入扣。」在永嘉崑曲傳習所(崑劇團),黃光利一個人就是一個樂隊。1986年,在全國南北崑劇匯演上,全場只有黃光利獨自用一根竹笛為永嘉崑曲傳習所(崑劇團)伴奏,而其他崑劇團伴奏的則是一整個樂隊。他的技法細膩、婉轉、高亢,吹出了永昆的特色,他也由此給京昆表演藝術大師俞振飛的笛師——顧兆琪先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002年,他正式成為顧兆琪先生的首席弟子,顧兆琪先生還特意為他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拜師儀式,主持人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和葉少蘭先生。

「救活」瀕於消亡的永昆

2000年,永嘉崑劇傳習所《張協狀元》在全國首屆崑劇藝術節上的演出,「救活了」瀕於消亡的永昆,可謂是「一個戲救活一個劇團」。2006年,永嘉崑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為永昆奔走了數十年的當事人之一,正是黃光利策劃、組織和促成《張協狀元》的演出。

1999年6月,中國崑劇指導委員會決定在2000年4月舉辦首屆中國崑劇節。當時擔任永嘉崑曲傳習所副所長的黃光利就認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們這個只有幾個人的傳習所必須要在崑劇節上獻演大戲,以展現永昆的價值,同時也改變劇團和永昆現有的生存狀態。

他找到溫州劇作家張烈,請他在最短時間內把《張協狀元》劇本改編出來;他跑到四川,請到了川劇著名導演謝平安;演員不夠,全國各地到處借;他自己擔任作曲及首席笛師。最讓他頭疼的是捉襟見肘的經費問題,他四處奔走,好嗓子也就在那時壞了……

2000年4月,作為參加全國首屆崑劇藝術節上唯一的縣級劇團,永嘉崑劇傳習所《張協狀元》驚艷亮相,成為當時藝術節上的一匹黑馬。文化部原藝術局局長曲潤海觀看了《張協狀元》有感題詩:「煙埋流落八百年,起死回生又見天;楠溪江水流不竭,前浪消平後浪掀」。名不見經傳的永嘉崑劇由此名聲大振,成為知名度較高的劇種,戲曲評論家郭漢城題字「永昆珠玉」。

崑曲和綠茶是「養生秘訣」

「我以前脾氣很急躁的,現在平和多了。」黃光利說,是崑曲讓他更沉靜,學會「化作春泥更護花」。他說崑曲如詩如畫,華美細膩,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不論是用心聆聽還是無意間入耳,都會被優美的曲調吸引和沉醉。

在他看來,與崑曲最配的就是綠茶。他光是喝茶的茶杯就有三四十個。每天早上一起床,他就泡一杯濃淡皆宜的綠茶,一邊看着手中的綠茶一片片在水中舒展開來,一邊聽着那舒緩輕悠的曲調,心緒漸漸會變得寧靜,自然起到靜養生息、修身養性的功效。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從行腔清麗秀美的崑曲里走出來,黃光利一頭扎進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可謂是切換自如。他覺得這樣的生活狀態更適合他這樣年齡的中老年人:當走到不再為事業衝刺的時候,何不放慢腳步,給自己一種古典情懷,一份從容的心境。

記者:胡海珍/文張嘯龍/攝韓馳/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