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仙》口碑暴跌, 網絡小說改編再添爛片, 網改電影「無一生還」

文/馬慶雲

這兩日,圍繞電影《誅仙》的討論聲音很多。我的看法,已經在昨日的電影《誅仙》評論當中寫的清楚:該片幾位主演,演技上可圈可點,電影特效也做的較為不錯,奈何原著毫無地氣可言,缺少基本的現實溫度,所以造成電影本身的「內容真空」,是其淪為爛劇的罪魁禍首。

這兩天,我見了很多罵演員的,罵製作的,甚至於罵編劇胡編亂造的。就是很少有聲音指出,《誅仙》原著小說過分殘次,根本不適合改編成為電影。罵街本身就不是什麼好的討論態度,或許,這群「討論者」也根本沒有存着討論的心思,它們參與電影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個罵起來輕鬆不會被反罵的。

您注意這句話,「罵起來輕鬆不會被反罵的」。所以,罵演員的聲音當中,又挑某些粉絲量少的軟柿子捏,而挑某些粉絲戰鬥力強悍的吹捧。實際上,不少的這類行為的參與者,都是非常不明智的。更為可笑的聲音便是,罵編劇胡編亂造的。

《誅仙》的編劇是申捷。他寫過《雞毛飛上天》,改編過《白鹿原》。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編劇。《雞毛飛上天》算是較為不錯的電視劇原創劇本。而電視劇《白鹿原》,根據嚴肅文學《白鹿原》改編而來,呈現出來的質量,也得到了業內的認可。申捷,還是有水平的,只是比誰都對編劇費更為渴望。

為什麼這麼說呢?編劇宋方金寫過一本書,叫《給青年編劇的信》。這位中年「老編劇」在這本書裡邊寫到,編劇們盡量不要接什麼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活兒,因為那是受累不討好。絕大多數的網絡小說,水平之差,根本不適合改編成為影視劇。強行改編,只能砸掉自己的編劇品牌。

申捷老師這次改編《誅仙》,其實就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原著太差,編劇需要動的地方太多,不僅僅是故事線那麼簡單,甚至於包括人設和具體的台詞,乃至於橋段的編排,都要重新來。可是,一堆爛泥,您給女媧,她老人家也捏不出擎天柱來啊。原材料太差了,申捷儘力了。

最近兩年來的新現象,觀眾終於對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忍無可忍了。尤其在電影方面,那些熱度爆棚的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清一色的當紅知名演員,可在票房上與口碑上,就是雙雙滑鐵盧。沒有一個例外的。如果有例外,還望讀者親人留言告訴我,咱們繼續討論。

為什麼沒有一個成功的網改電影呢?因為電影語言是大屏幕的語言體系,它會無限放大故事內容上的缺陷。類似《誅仙》這樣的網絡小說,缺陷過分明顯,在電影版本當中,編劇申捷已經極努力地幫它避免了,但還是無力回天,死馬當活馬醫,也沒有醫治好的可能。那麼,不妨簡明扼要地聊聊,《誅仙》小說,到底存在哪些致命的問題呢?這些問題,又是不是玄幻小說的通病(病,是癌症的病)。

蕭鼎同志的小說《誅仙》,和其它網絡玄幻小說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整個故事的主幹核心,沒有營養價值。蕭鼎有意學習(很多內容都不能用學習來定義了)金庸老先生。但是,金庸先生的武俠,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堅持歷史維度內的寫作,讓人物活在一個「傳統的中國古代社會」當中。

這意味着,金庸先生的絕大多數的小說,人物是可以輕鬆建立和讀者的情感聯繫的。人物本身,站在歷史維度當中,做的事情,也可以更好的獲得讀者的共鳴。而藉此,小說本身的內涵價值,也就不是虛空的,而是帶着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更是家國天下的。因為人物的相對真實,所以情感內核更為有力量。

當然,即使金庸先生在歷史的維度內創作小說,其實也面對嚴肅文學方面提出的一些爭議,認為其過分示好讀者,卻忽視了文學的真實性和嚴肅性。王朔在自己的不少評論著述裡邊,便直言不諱,說金庸的東西,不過是口腔快感罷了。

蕭鼎的《誅仙》,甚至於連口腔快感都談不上。口腔快感,談的是小說的文筆,是行雲流水的。蕭鼎的文字蹩腳的很,像個結巴。這種寫作水平,其實非常適合中學生,尤其是初中肄業的孩子們。這批孩子,現在估計讀金庸都會覺得拗口了。這是漢語言在某些群體當中的嚴重退化。

然而,這並非蕭鼎《誅仙》的根本問題。它的根本問題是,毫無真實感可言。金庸先生還是在歷史維度內編造故事,而蕭鼎的《誅仙》連這個最後的維度都不要了。所有的人物,都活在一個虛幻的空間內。這種人物生存背景的虛幻,就很難塑造人物命運的真實了。這就好比說,一批玩偶使勁嚷嚷,我是真的,我是真的,我要感動你,看我多感人。正常人只會說一句話:去你的吧。

對於《誅仙》原著小說,「去你的吧」四個字,是最好的諷刺,再過分的話,就不能說了。不然,就和喜歡《誅仙》的同學素質一樣了。一丁點真實感都沒有的小說,能言什麼志呢?沒有「志」,跟人沒有心一樣,還講什麼文學性和藝術性呢?這些,文學常識,不少高中會講,大學中文系,則是文藝理論課程當中的重點。可惜,不少《誅仙》的讀者,是沒有上過高中和大學的。

那麼,《誅仙》追求什麼快感呢?指尖快感。讀《誅仙》的,往往一目十行,就是湊個熱鬧,嘩啦嘩啦地翻閱。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寫出嘩啦嘩啦的水文來才行。你寫的不夠水,這批讀者就讀起來費勁,不夠快,就會覺得你不好一樣。所以,空格鍵啊,回車鍵啊,是這類小說慣用的伎倆。它們恨不得一個字就敲個回車。正經小說,誰一個字就一段啊。現在世面上的某些信息流文章,也是一句話一個回車鍵,其實依舊是網絡小說的路子,對這類讀者投其所好罷了。

這種流量,可以直接變現成錢。從賺錢的角度講,它們真行。但是,藝術評論,顯然不能放在賺錢的維度裡邊講。講賺錢,那是生意人的事情。講藝術,才是我輩的職責。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面對的觀眾群體,更為藝術一些了。外加上,電影只要用真人去表演,就必然面對真實感的「苛責」。這批非人的作品,哪有什麼真實感可言啊。直接露怯,則是必然了。

網絡小說一直都是一門聲音。三五年前,網絡IP被炒作的非常火。為什麼呢?因為不少商業機構囤積了大量的「這玩意兒」,得搞起來,然後賣掉才行啊。這兩年,網改的影視劇接連撲街。跟風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審視這批「玩意兒」。電影劇本,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的電影編劇去做,網絡小說改編,先天殘疾。也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健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