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日前,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行業對話:“中國青年導演崛起之路”在北京懷柔成功舉辦,五位從北影節項目創投平台走出的優秀青年導演——楊子、田裡、餘慶、顧曉剛、徐磊重聚一堂,講述親歷北影節創投的收穫和成長、探討成為導演的必經之路、暢談對中國電影懷抱的理想,向準備通過創投嶄露頭角的學弟學妹傳授“獨門秘笈”。
憑藉電影項目《喊·山》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獲得“最具商業潛力獎”的楊子是北影節創投的“大師兄”,也是當天活動的嘉賓主持。在對話的開始,他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大家是如何走上導演的職業道路的,有趣的是每一個人的起點都不一樣。
田裡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科班出身,研究生畢業時正值網生內容發展初期,參加創投的同時正在籌備網絡劇《河神》,專註地創作使他迅速地抓住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餘慶是戲文系畢業生,通過網絡電影積累了一定的導演經驗,並進入網絡劇製作領域;顧曉剛大學主修服裝營銷,在嘗試了紀錄片拍攝後,進入電影劇情長片;徐磊在電影學院進修後,自籌款並使用素人演員拍攝了《平原上的夏洛克》;楊子自己則是從經濟學轉到電影專業,學習過表演,拍攝過電視電影作品。不約而同的是,他們最後都帶着劇本或影像片段,走向了北影節創投。
“中國青年導演崛起之路”現場 |
楊子談到自己參加創投之前是積累了一定的創作和實戰經驗,也在孤獨中探索和思考,然後才把作品帶到了創投平台,去驗證自己那份心是否足夠執着,是否能夠支持自己走下去。前人的機遇、條件固有參考意義,但是不可能直接複製,創投平台給了所有人平等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他歸納到,每個人成為導演的道路都不一樣,五位導演的共同點是認定了自己的道路,找機會就拍。
田裡對楊子所說的“驗證”觀點表示認同,他說《錯換鴛鴦》(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特別大獎”項目)是他曾經付出心血創作的作品,他心中一直有個要把它完成的念想,因此看到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機會的時候,即使籌備網劇很忙,還是毫不猶豫地參加了。
田裡認為,藝術的魅力就在於沒有絕對的對錯或好壞,人們對於電影的感受是主觀的。但藝術有一條金線,當創作者跨過了這條線,比如在創投中得到來自專業評審或是其他業內人士的認可,這才跨進了電影的門檻,這條金線以上的電影作品沒有優劣之分,僅存在觀眾受眾面的廣和窄。田裡進一步表示,如果導演在達到這條線以前談電影,是不負責任的。
餘慶指出,創投不是導演職業的起點,而是一場“考試”,考導演的綜合素質,並驗證導演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創投這場“考試”中,劇本是重中之重。第二是“講述”的能力,這是導演核心能力之一,從落實到拍攝,導演必須要去應對各個部門,清楚地傳達意圖,才能保證團隊合力完成作品。
作為青年導演,餘慶也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上的要求:“一是建立標準,二是執行力,在建立高標準的基礎上談執行力。”
徐磊分享,自己參加創投之前並不認識很多電影行業的人,沒有人能保證他是否可以通過創投有什麼收穫,後來他發現就像小馬過河一樣,需要自己真正去“趟一下”,才知道到底有沒有用。對他來說,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投是一條“特別好的路”,在參加創投的過程中,他與出品方“相了親”、結識了夥伴、驗證了觀眾喜好。
徐磊還提起自己曾經夢見過是枝裕和導演。在夢中,他問是枝裕和:“你是怎麼平衡思想性和商業性的?”得到夢中人的一句反問:“難道有人會想看一個沒有思想的電影嗎?”
據顧曉剛描述,他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的過程像一個相親大會或家長會,其實作品是內人或者說是一個孩子。洽談雙方彼此擺出了條件,最後走到一起還是需要靠一個特殊的緣分,這個緣分使大家共同走一段“婚姻”,共同養育作品這個“孩子”。
2018年,《春江水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獲得“特別大獎”並獲得投資,今年,這部影片入選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推薦”單元,同時作為線上影展開幕影片與觀眾見面,實現了一個電影項目在北影節無限接近理想的圓滿。顧曉剛目光如炬地看向前方:“《春江水暖》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式畫上一個句號,回到杭州就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