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的精髓,看完這篇全懂了

四月,有一部院線電影,幾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沒錯,魚叔說的就是《攻殼機動隊》。

魚叔剛看完,就有一籮筐的話想同大家分享——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魚叔承認,這部電影的視效很好。

維塔數碼負責打造本片視覺,依舊維持業界頂尖水平。這家公司的履歷光輝燦爛,曾打造過《指環王》、《金剛》、《阿凡達》等等。

本片開場,就是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視覺盛宴,讓人血脈噴張。

這個未來世界,做得不比原作差。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華麗、科幻。

寡姐扮演的少佐,站在高處指揮行動。

接下來的動作也是高度還原,脫下外套風衣開跳,跳的動作也是一模一樣。

寡姐這一身,可不是沒穿衣服,而是熱光學迷彩

簡單說,就是一種高科技,可以讓人隱身,融入周邊環境而不被發現。

說到改編,對於原著黨來說,恐怕是要失望的

這不是寡姐作為一個歐美面孔,適不適合扮演東方面孔的問題。

也不是肉色秋衣褲顯得臃腫的問題。

而是,故事的核心產生了變化。

必須承認有些場景的確是百分百還原的。

但皮囊之下,承載了不一樣的內核。

原作的內核是哲學級別的,但真人版就是部超級英雄片

《攻殼機動隊》故事設定在未

全世界被信息網絡連為一體,人類的各種器官、組織都可以人造,而且比真的還好用,人造組織稱為義體

義體人、人類、機械人共存在地球上。

很多人選擇接受一定程度的義體化改造

身體出了問題,分分鐘修復。

因此, 很多人脖子後面都有着與網絡連接的端口(就像電腦上的USB接口),

身體純粹成為了一個容納人類靈魂的容器

為了打擊高科技犯罪行為,公安九課成立。

影片的主角,寡姐飾演的少佐,隸屬於公安九課。她是全方位的義體人,從義體軀幹到電子腦。

但是,與機械人不同,她具有靈魂

這就是故事發生的大背景。

少佐這次作戰,是因為被操縱的傀儡機械人叛變

本來只是具有陪伴功能的藝伎機械人,突然具有暴力行為,

綁了主人,還強行從他的大腦中下載數據。

少佐帶領小隊出場,突突突幾下,就打敗了機械人。

她的隊員也都個個給力。

巴特(皮魯·埃斯貝克 飾),有電子眼。

工作中,與少佐配合默契;生活中,又是少佐的貼心摯友。

公安九課的負責人,荒卷(北野武 飾)。

經過幾起類似的案件,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問題的關鍵並不是K.O.幾個機械人;

他們到底是由誰指使,而幕後主使又想從這些人的腦子中獲取什麼東西。

少佐一直追查不到幕後大boss。

電影中,兩條線索並行,最後兩條線索相遇。

第一條線,是少佐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

第二條線,是少佐帶領公安九課一路追查幕後大boss久世。

原來,久世跟少佐淵源頗深。

電影中設定,少佐是第一個實驗成功的全身義體化的人類。她擁有電子腦。

但是,與機械人不同的是,她有靈魂。

既然如此,她就符合人類一切特徵,有喜怒哀樂。

但是,少佐也深知自己與身邊的人不同。

創造她的科學家們奪走了她的回憶,她是一個沒有回憶的人,因此,她經常陷入對自我的認知危機當中。

我知道我有過去,我會弄清楚我是誰。

她沒有回憶,因此第一條線索,就在於她一直糾結於自己的身份、回憶等問題上。

導演在此處,似乎十分強調回憶對於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性。

在導演眼中,找回了記憶,就等於找回了自己。

而反派大boss久世,在本片中被設定為不甘被拋棄的實驗失敗品,他也是一個義體人

不過,充滿怨念,想要在信息中獲得永生

而且他被改造前,是少佐之前的小夥伴。

這樣,電影中的兩條線,就產生了交集

但是這種設定,也完全瓦解了原作中宏大的世界觀。

最終,少佐找回了自我之後,仍舊願意為了維持地球安全世界和諧而奮鬥,無比的正能量。

少佐,被好萊塢打造成了守護公平與正義的超級英雄。

原版的暗黑哲學內涵,全被瓦解。

1995年,押井守執導的《攻殼機動隊》可以說有劃時代的意義

繼宮崎駿之後,它用成年人的視角和高深的哲學主題,打開了日漫的新世界。

這部神作啟發了另一部神作,《黑客帝國》。

《攻殼機動隊》被後人稱為,日本動畫不可逾越的高峰。被稱為「賽博朋克」的某種開創

為什麼魚叔說,這次的改編電影不能讓原著黨滿足呢?

舉個例子。

比如,本片中也提及少佐一個人潛水的愛好

在水中,她能感受到孤單、寂寞、甚至死亡的感覺,再重回水面,每次都有重生的感覺,這讓她感覺自己活着。

而本片就到此為止。

但在原作中,潛水之後,少佐對巴特說的一段話,才是關鍵。

說清了科幻內核下,人類的存在困境。

只要是科技能夠做到的,人類就會想辦法去實現。

彷彿這才是生命的內核似的。

可控的新陳代謝、強化的感官知覺、

異於常人的反應速度和運動能力、大幅提升的數據處理能力、

所有這些都要感謝歸功於我們的電子腦和義體的恩賜。

少佐作為義體人,闡明了科技對於人類的直接好處

我們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享受着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

但是,少佐也說出了自己的困惑。

什麼定義了真正的人

正如有林林總總,部分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人。

而其中每一個部分都有千差萬別,才得以構成迥然不同之人。

異於他人的面容,下意識里的聲調,

夢醒時所見的手掌,兒時的記憶,未來的命運,

以及我的電子腦以及所觸及的信息海洋。

所有的這一切,孕育了我。

因此,少佐雖然作為義體人,但她的困擾,是作為一個人的思考。

個人意識的升華,使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同時也將我限定在自我之中。

(在束縛內伸展自我,也即盧梭定義的自由)

原作中的我是誰,是作為人類,作為一個獨特生命體,我是誰?

這是哲學意義上的。

我是我的軀體,還是我的思想,那我的思想又是什麼。

而電影中的我是誰,被導演改為,我少佐是誰?這很好解答。

於是有了少佐找回記憶找到親媽,成為素子的設定。

這是生物學意義上的。

這完全是兩條不同的路子,導演明知原作的高度無法企及,那就走另一條路,徹底繞過這個問題。

這個方法討巧嗎?確實有小聰明。

但也正是這樣的改動就難以抵達原作的高度。

少佐的身份形象,其實特別具有深意。

我們可能一生之中,總有睡不着覺的時候會想起這個問題,

我到底是誰?我為什麼活着?

我的肉體不是我,那我的精神呢,是我嗎?

少佐,作為義體人,她的身體是人造的,大腦(物質上)也是人造的。

只有,她的靈魂,可以定義她為她,不是別的其他什麼人。

可是,她卻開始懷疑自己的靈魂。

現在的我,

只是由義體和電子腦構成的虛擬人格。

我的存在,

終究也只是由周圍的狀況作出相應的判斷而已。

(正如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

如果電子腦可以產生自己的Ghost,或者潛藏着ghost。

那讓我們相信自己存在的基礎,又是什麼呢?

比如,阿爾法狗能夠思考,有七情六慾,那麼他能否是哲學意義上的「我」?

電影中的久世,在原作中,被稱為傀儡師

他是一個無實體的Ghost,即無實體的靈魂。

當傀儡師申請政治避難的時候,對方官員說你只不過是一段可以自我儲存的程序。

他的回答讓人害怕,有醍醐灌頂之感。

生命就像誕生在信息洪流中的一個節點。

DNA對於生命而言就像是人類的記憶系統一樣。

獨一無二的記憶,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人。

雖然記憶本身就像是虛無的夢幻,人還是要依賴記憶而存活。

當電腦已能使記憶外部化的時候,你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其中的意義。

在原作中,他之所以不斷挑事,找到少佐,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

他認為,即便自己可以自我複製,但是他仍舊缺乏生命存在的證據。

他請求與少佐結合,兩人合二為一,這樣在信息世界中永生。

為了生存,也為了物種間的平衡。

生命一直在不斷地繁殖和演變。

細胞不斷重複着死亡和再生的過程。

新陳代謝、成長變遷。

在它們死亡時,除了基因和後代,沒留下任何東西。

這是一種頑強抵抗各種毀滅性災難的防禦機制。

正如傀儡師說的,

我連接在一個龐大的網絡上,我自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這也是原畫作者,士郎正宗在《仙術超攻殼》里提出的一個觀念:當靈魂脫離殼的約束後,就可以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原作最後,

少佐換了一副軀殼,不過她站在高處說,

將要去哪裡呢,網絡無限寬廣。

這其實跟《超體》的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是個體突破個體軀殼的束縛,與世間萬物相融相連。

在這部真人版中,只執着於還原一些原作中的場景,而丟了原作的精髓。

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魚叔必須要為《攻殼》說句話,對它感興趣看了電影還不過癮的朋友,

請移步1995年版的押井守的劇場版《攻殼機動隊》。

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魚友,可以從2004年的動畫《攻殼機動隊》第一季看起。

原作中,不僅體現了對人類存在,生與死的母題的思考。

還涉及了複雜的政治問題,科技與人倫、道德與犯罪等諸多問題,《攻殼》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動畫。

它強大的世界觀至今無人可以超越。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