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看懂《攻殼機動隊》世界觀:從第三、四次世界大戰說起

文 | 楚休紅 (ForsakenW)

有兩個起源於北美的幻想流派在日本動漫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蒸汽朋克與賽博朋克(Cyberpunk)。當你問一個科幻迷,他認為最好的蒸汽朋克動漫是什麼,答案很可能五花八門。若是問他最好的賽博朋克是哪部,十有八九會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攻殼機動隊》。

賽博朋克又稱數字朋克,其概念來自於威廉•吉布森與菲利普•迪克等人構築的科幻世界(沒錯,就是那個《銀翼殺手》的作者),通常圍繞網絡,AI,反烏托邦的近未來展開故事。而《攻殼》的出現,不僅影響了後續無數的作品,更是催生了《黑客帝國》等佳作。由於系列作品眾多且專業術語複雜,《攻殼》原作的觀看是有一定門檻的,本次我們將從世界設定、精神核心以及電影化幾個部分進行簡單探討。

一、歷史的分歧點——沒有解體的蘇聯與從未停止的戰爭

攻殼世界觀中最重要的背景就是三戰和四戰。三戰是核大戰,四戰是非核,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科技的進步。

而這一切都源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的延續。在現實世界中,由於核平衡的威懾與91年蘇聯解體,我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經歷了70年的和平。但在《攻殼》的世界裏,直到1996年蘇聯依然生龍活虎,帶領歐洲與美國開戰。因此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了比誰核彈多的殘酷遊戲——日本受到重創,整個首都圈被炸成廢墟;美國經濟的衰退導致國家一分為三,世界最終在多輸的局面下迎來「核」平。

當歐洲和美國在三戰中搏命,東亞地區因為沒有戰事而積累了大量財富,幾乎成為唯一的受益者。這種不平衡也使得亞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世界的敵人。直到1999年,歐共體與亞洲各國的摩擦加劇導致了四戰爆發。由於戰前達成不使用核武器的共識,也被稱為非核大戰。四戰末期,中國宣布參戰,加入亞洲聯盟,失去平衡性的戰爭迅速以亞洲勝利結束。

2005年,亞洲聯合體成立。自此,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和美帝平分秋色。

Figure 1《攻殼》中的世界地圖

在以上的基礎設定中,大家所關心的中國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最大贏家。中國在三戰里擔心美國會把戰火燒到東亞而毫不留情的用一顆核彈滅了沖繩(最大的美軍基地)。四戰結束後,幾乎整個東南亞都被納入了中國版圖——日本所夢想的大東亞共榮最終還是由我們中國人實現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一顆巨大隕石砸在了北京,進而極大促進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也算是在外力的幫助下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而日本的發展道路也是在眾多作品中常見的科技興國,在「波塞冬」計劃的幫助下,成功點歪了整個世界的科技樹——電子腦、義體化、戰後復蘇……一個經典的賽博朋克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夾在中美兩國間求生存的擔憂,也看到他們引以為傲的科技實力所帶來的希望與光明。

二、電子腦與義體化

有一個世界,在那裡人人可以拳打甄子丹腳踢博爾特,在那裡中國隊再也沒有機會奪得大力神杯了,因為在《攻殼》中就沒見過有什麼體育運動——除了巴特永遠在鍛煉他的肱二頭肌。這個世界裏,網絡水平高度發達,宅男們只需插上管子就能成為新世界的神,而《黑客帝國》里進入矩陣的方式就是來自於此。

當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到了可植入式設備,進而發展出電子腦,帶領人類文明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不斷發展的技術提升了微型機械的實際運用之後,電子腦開始變得既安全又便宜,因而在日本等國廣泛流行。頭腦強大了,身體也得跟上。當電子腦增強了精神感覺的「內向爆破」的同時,通過機械部件來替代身體的假肢技術,被稱做「義體技術」,這兩項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也引出了作品中的一個終極哲學思考——當人類與機器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何以為人?當大腦被構造的虛擬世界所蒙蔽,我們能夠識破世界的真偽嗎?

對「哲學機動隊」中的這些探討我們先按下不表。技術是把雙刃劍,針對「電子腦」的駭客成為新世紀中最危險的犯罪形式。過去讓你去自殺襲擊需要洗腦或威脅收買,而電子腦的病毒植入比「參加聖戰能分7個女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直接把記憶一改國足也會覺得自己護球像亨利。在95劇場版中,被BOSS篡改了記憶的罪犯自以為是人生贏家,妻子膚白貌美,實際卻是個只有一條狗陪伴的死宅。說到底,所謂記憶也只是信息的集合,這些讓你成為了此刻的自己,擁有獨特的人格。但仔細回想下,回憶里發生的事情,全部都是真的嗎?一個擁有不同記憶的軀殼,是曾經的自我亦或是新的靈魂?

三、公安9課與政治博弈

「攻殼機動隊」究竟是個啥?想必許多沒接觸過的朋友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攻殼」本意指「攻擊型裝甲外骨殼」,而「攻殼機動隊」顧名思義就是使用這種機器的機動隊,即為攻殼車。每一台攻殼車的製作費都要幾億日元,維護花費也很高,除了公安9課,一般部門負擔不起。所以到底是讀ke還是qiao這個困擾大家多年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不過官方預告片中標註是讀qiao)。

9課的正式職能名稱為:對恐怖主義秘密機關,是遊離於體制外受首相直接命令的精英小隊。成員電子腦化與義體化程度高,情報收集能力與戰鬥能力一流。而我們寡姐所扮演的素子少佐,就是9課的行動指揮官。作為一隻代表了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隊伍,少不了各種前沿性的高科技裝備,電影里那身凸顯身材的「秋衣」其實是最先進的光學迷彩服。

既然是替首相干活,免不了深陷各種政治博弈。9課與6課的鬥爭,上層領導的權利遊戲,英雄與替罪羊的角色轉變,《攻殼》中對政治的理解和把握,遠非一般作品可比。而其中一些事件的核心簡直跟我們今日世界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一毛一樣。

在SAC 2的第一話中,大批湧入的戰爭難民雖然給日本帶來了廉價勞動力,但同時也造成了部分國民的恐慌,他們擔心無節制的難民收容政策將給社會造成財政危機,給本國國民帶來更大的就業壓力。這種情緒在某種勢力的操控下,很快在普通民眾中蔓延,最終形成了對政府的不信任與群體性恐慌。「這個國家為了在國際上裝好人,在救助問題上表現得大度、收容難民的代價,最後還是要納稅人承擔」。瞧瞧現今深陷難民問題的歐洲與美國,有沒有覺得這劇情簡直似曾相識。類似神準的政治預言還有很多,在《攻殼》中,不僅是國際形勢,當日本政府面對核遺留問題的反應,也幾乎成了現今福島事件的翻版。

四、科幻外衣下的哲學探討——深刻的賽博朋克式表達

正如前文所說,本次電影的改編原案95劇場版,當之無愧「哲學機動隊」。其中對於「人與真實」的探討,要比《黑客帝國》更加深入,水準與《銀翼殺手》旗鼓相當。

當一個人裝上了假肢,沒有人會對他人類的身份產生懷疑,但如果除了大腦全部都是機械,他還是那個叫做「人類」的物種嗎?反而言之,如果一個生化人被賦予了思想人格,他是人類還是機器?

高度義體化的少佐與獲得獨立人格的AI傀儡師的相愛相殺,直指人類從未停止的終極思考——人的定義是什麼,靈魂又是什麼。

而與這宏大哲學實驗所匹配的,是極度賽博朋克的作畫風格與世界展現:當你看到那混雜的霓虹燈與密集壓抑的城市結構,百分百會想起《銀翼殺手》。這正是菲利普迪克所構造的經典反烏托邦景象——以香港九龍為原型的未來世界。

在攻殼之後,各種嘗試解答「靈魂」問題的作品層出不窮:前不久大熱的《西部世界》中生化人「牛奶浴」的場景,相信是受到了《攻殼》的影響;《黑客帝國》缸中之腦與矩陣的設定也是來自於其的直接啟發。

美劇《西部世界》

當然,哲學問題沒有唯一答案,但好的作品無疑會啟發人們對自身進行思考。遺憾的是,電影將原作中深刻的哲學思考進行了極大的弱化,重點放在了AI覺醒之上。

五、好萊塢的《攻殼》

作為一個經典科幻IP,註定有被電影化的一天。

好萊塢對於日漫的改編至今為止還沒有成功過,而《攻殼》作為日本動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作品,其改編難度極大,使得科幻迷和粉絲們都對電影充滿了期待和擔憂。坦白講,導演魯伯特·山德斯之前我聽都沒聽過,不過相信在高度專業化和系統化的條件下,還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首先從畫面上來說,維塔數碼操刀的視覺效果華麗非常,動作場面也可圈可點。熟悉原著的影迷可以從預告片中看出經典場面的分鏡運用幾乎完全借鑒了動畫原作,也儘可能原汁原味的去展現原作的設定,使用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特效,更何況還有身材臉蛋演技一級棒的寡姐去飾演主角少佐。(不過一張歐美面孔去演素子,還是讓人有點彆扭,而且我巴特的瓶蓋眼為什麼不見了!)

在對原著的精神方面的改編上,或許是由於製作的匆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導演弱化了原著中宏大艱深的哲思內容,將價值觀傾向了主角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的問題上。

通過與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交流,能夠確定的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上文所說的哲思內容大幅削弱,二是反派BOSS應該是傀儡師與笑面男兩者的融合。簡而言之,對於不熟悉原著的影迷,這部真人版《攻殼機動隊》將是一個炫目而有趣的科幻電影。至於其他的驚喜與改動,還是請大家走進電影院,去一睹這部賽博朋克神作的風采吧!©

作者 | 楚休紅(ForsakenW)

一個從2029年穿越回來的AI,化身科幻達人,混跡電影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