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之舞》首播收視率破歷史紀錄,你知道,這名字怎麼來的嗎

據美國媒體報道,喬丹最後一季紀錄片《最後之舞》昨日首播後吸引了眾多觀眾觀看。據統計,《最後之舞》昨日播放的平均收視人數為610萬人,第一集的收視人數為630萬人,並在芝加哥拿下了破歷史紀錄的12.1收視率。

要知道,本賽季芝加哥全明星賽的平均收視人數也不過710萬人,而常規賽熱門比賽平均收視人數僅為150萬人。在這個意義上,說《最後之舞》是喬丹「第三次復出」,於疫情的黑暗之中再度拯救了NBA,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那麼,你知道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最後之舞》(The last dance)是如何來得?又傳遞了什麼嗎?

首先,《最後之舞》同科比、韋德最後一季的告別巡演,被形象比喻稱「最後一舞」,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兩者又有不同,紀錄片《最後之舞》聚焦的重點是喬丹,但那並非喬丹職業生涯最後一個賽季。《最後之舞》所要突出的,是分崩離析前的那支搖搖欲墜的公牛,是第二個三連冠之前,公牛兇險的處境。

事實上,《最後之舞》正是1997-1998賽季開始前,時任公牛主帥傑克遜,在自己給全隊下發的戰術手冊封面上寫下的兩個單詞,原文是The Last 「Dance」?

三個簡單的單詞,以及一個大大的問號,傳遞出1997年奪冠之後,公牛面臨的嚴重危機。

首先,是公牛日益老化的核心陣容。1997-1998賽季開始前,喬丹已經34歲,羅德曼35歲、皮蓬32歲,哈珀33歲,只有坐在替補席上的庫科奇年輕稍小些,也有28歲。公牛的年齡結構,當時在NBA是最老的,核心成員早已過了運動員生涯黃金期,在衝擊第二個三連冠之路上,除了經驗,他們已無任何優勢可言。

第二,是公牛球員同管理層愈演愈烈的矛盾,甚至快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1995-1996賽季結束後,喬丹在1988年與公牛簽訂的那份8年價值2500萬的合同正式到期。由於八年間NBA經營水準日新月異,工資帽日益增加,到1996年的時候,喬丹的工資已經很低了。所以,在1996-1997賽季開始前,喬丹選擇同公牛一年一簽,那個賽季,喬丹年薪暴漲到3000萬美金,佔據了球隊當時近一半的薪資空間。1997年公牛奪冠之後,喬丹的薪資達到了3300萬美金。

儘管最後兩年在公牛的工資,是對喬丹此前貢獻的一種補償,但在簽署合同的時候,公牛老闆萊因斯多夫仍舊非常不情願,他甚至表示:「多年以後,我一定會為我的做法感到後悔。」這樣的態度,也徹底了激怒了孤傲的喬丹。從此,喬丹同老闆萊因斯多夫、總經理克勞斯關係一直都非常緊張。從紀錄片前兩集也能看出,喬丹會在不同場合對又矮又胖的克勞斯極盡挖苦。

喬丹同管理層的矛盾,也影響到了主帥傑克遜。此前,傑克遜同管理層續約的談判已經破裂,原因是管理層覺得禪師工資太高,總經理克勞斯甚至已經開始物色公牛新的主帥人選。不過,喬丹此時公開表態,他只為傑克遜一人打球,迫於喬丹巨大的壓力,克勞斯只能再續約禪師一年,但克勞斯這樣做的時候是咬牙切齒的,雙方關係在簽約後變得更加劍拔弩張。在簽約後新聞發佈會上,克勞斯公開表示,不管傑克遜下賽季帶隊取得常規賽82場全勝,還是能完成第二個三連冠,他都得「滾蛋」。

第三,是皮蓬同管理層、隊友微妙的關係。1991年,一味求穩的皮蓬,同公牛簽了一紙7年2100萬美元的長期保障性合同,不巧的是,這份合同簽完之後,就趕上了NBA經營大發展,工資帽飛漲,到1997年的時候,皮蓬的工資在隊內只能排第六,全聯盟第122位。作為喬幫主身邊的聯盟二號人物,拿着賣白菜的工資,皮蓬的心理有多憋屈、失衡可想而知。

事實上,皮蓬在1996-1997賽季結束後,腳踝一直有傷,但整個夏天他也沒有積極康復,一直等到賽季1997-1998賽季開始後,才開始接受治療,因此錯過了很多比賽。整個夏天,克勞斯也一直在尋求交易皮蓬,只是在喬丹堅決反對之下作罷。實際上,在1997-1998賽季揭幕戰,領取冠軍戒指的時候,皮蓬也曾賭氣似的表示,「我也不知道還沒有機會同你們(球迷)告別。」

除了公牛鐵三角同管理層的重重矛盾,球隊還有性格乖張、做事特立獨行的大蟲羅德曼需要管教。內部矛盾重重,註定公牛王朝在這個賽季後樹倒猢猻散,《最後一舞》結局如何,在當時前景難料,如今再回過頭來回味那個冠軍,更能凸顯喬丹非凡的個人能力,以及其卓越的領袖才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