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了四年的9分國綜, 終於藏不住了

仔細想想,自己有多久沒看電視了?

在流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電視似乎快要悲慘地淪為牆上的擺設。

小時候那種冒着被狂揍風險也要偷摸看電視,用各種五花八門方式掩蓋作案痕迹的熱情,已經消散很久了。

現在回想起來,魚叔看得最開心的,還是曾經的電視綜藝。

那種守在小熒幕前等開播的歲月,無比美好。

暴露年齡系列

好在還有一部綜藝,能讓魚叔找回當年的感覺。

為了它,我願意再次蹲在電視機前等更新——

《非正式會談 第五季》

這檔綜藝可謂是魚叔心中的寶藏。

它是湖北衛視的一檔脫口秀節目。

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外國青年,共聚一堂,說著中文搞事情。

在你來我往的(嘴)(炮)中,碰撞觀點,別提有多好玩。

類似創意的節目其實不少。韓國有《非首腦會談》,國內也曾經有《世界青年說》。

但幾年過去,一路堅持到現在的只有《非正式會談》。

開播四年,每一季都是9分以上的水準,妥妥的精品國綜

不少人為了看它更新,開始重回電視機的懷抱等首播。

實話說,這檔口碑爆棚的綜藝着實有些「奇葩」。

可謂是綜藝界的一股清流

別人都巴不得往自己臉上貼金,結果這幫人自黑起來毫不手軟。

吐觀眾想吐的槽,讓觀眾無槽可吐。

明明是衛視節目,還敢公然開車。

更搞笑的是,在娛樂節目不缺錢的現在,《非正》卻是一個大寫的字。

窮。

別人家的獎品動輒上萬,而這裡的獎品卻一直是走實用路線的:

地鐵卡。

這就是大家以後來上節目的路費了哈

而且具體數額還不明,偶爾200,偶爾50,看得魚叔都想發起眾籌。

不僅窮,連節目的整體顏值都乍一看平平無奇,險些被淹沒在各路光鮮亮麗的美顏綜藝里。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說話不着邊際、窮穿地心、還顏值欠費的節目。

生生在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夾擊之下,拼出一條血路。

他們走過了四年,來到了第五季。

始終在線的製作水準引得越來越多的觀眾加入了《非正》大家庭。

而且隨着最新一季和B站合作,知名度更加打開,心水多年的寶藏綜藝終於要藏不住了。

魚叔都忍不住要來誇一誇,這個奇葩節目逆襲的小奧秘。

《非正》的第一個秘密武器,就是笑點密集

作為一檔娛樂綜藝,每次都能讓觀眾笑到頭掉。

這種笑點並不是故作搞笑的安排,而是文化衝擊下的天然萌。

你感受一下:

有非洲代表委屈巴巴地控訴自己來到中國水土不服:

「我來中國之後越變越黑了┌(。Д。)┐」

有土耳其代表,被東南亞人民之間毫無界限感的親密震驚:

「飛機延誤了五個小時,凌晨一點回到代表房間,結果推開門看到那誰和那誰

In my room(在我的房間)

On my bed (在我的床上)

With my partner(和我的搭檔)

O!M!G!

震驚到freestyle可還行

還有泰國友人那自帶標準泰式口音的中文,總能讓觀眾開口跪。

老實說,在泰國代表天樂出現之前,魚叔萬萬沒想到,連中文都能說出泰國特色。

不過,光有搞笑還不夠。

別看代表們表面一副嘻嘻哈哈的沙雕樣,他們認真起來的深刻想法總會讓人刮目相看。

節目中每次討論的話題,從火爆的社會現象,到文化、政治無所不包,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有接地氣的:

「朋友圈應該屏蔽爸媽嗎?」

有火藥味十足的:

「不願意母乳餵養的我是否自私?」

還有緊跟熱點的:

「受不了長輩催婚摔門而去的我對嗎?」

每個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但背後透露出的文化邏輯,卻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面對催婚問題,傳統派土耳其代表表示:

哪怕親戚的話不中聽,也要理解家人的好意。

畢竟他們的出發點,終究還是為你好。

結果這一觀點立刻就遭到了自由派美國澳大利亞的反駁。

一切的妥協,可能會招引來更多的強迫。

所有「為你好」都是站在別人立場出發的旁觀,真正決定人生的只有自己。

脫離了對錯的簡單判斷,讓你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

這就是文化衝突的有趣之處。

衝突之外,面對爭議話題,代表們也是相當敢說

談到國際問題時勇敢潑冷水,帶你來到現實政治的世界: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

只有永遠的利益」

談到婚姻問題時,大膽反思傳統的婚姻觀念:

「自由戀愛為什麼離婚率高?

因為他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力。

但在父母安排的婚姻里,

他們不敢輕易離婚。

所以離婚率低不一定代表婚姻幸福。」

為你鼓掌!!!

你看,話題接地氣,討論有深度。

含金量超高的思維碰撞和文化交流,讓魚叔覺得看個綜藝自己都能變聰明不少。

更難能可貴的是。

從第一季到第五季,《非正》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始終走在追求更好的路上。

別看節目組窮(大誤),每筆錢都花在刀刃上。

不僅創意始終緊追熱點。

還不斷請來專業人士總結陳詞,深入挖掘每個話題背後的社會原因。

最讓魚叔感動的是,作為一個娛樂綜藝節目,《非正》還總敢逆流而行。

去勇敢觸碰那些沒人敢碰的禁忌話題

這裡指的是,死亡

長久以來,在傳統觀念里,死亡是沉重的、晦氣的、掃興的。

所以我們閉口不談、敬而遠之。

但越是被掩蓋的東西,越是值得討論。

《非正》,就勇敢地把這個不受歡迎的話題提上了檯面。

在討論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出現了。

從前我們總認為死亡離自己很遙遠。

但意外的是,在場不少20多歲的年輕代表,都袒露自己有過和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

要麼是出門露營差點被雷劈。

要麼是在海邊玩趕上了日本3·11大地震。

還有出車禍的、游泳差點溺水的。

總之就是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方式通通都有。

甚至,的確有一位曾經的《非正》代表——金韓一,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時大家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死亡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只有,因為對於這個話題逃避得太久,我們反而無法在意外到來前,正確認識死亡。

可很少有人想過,人為什麼會如此畏懼死亡呢?

是怕那一瞬間的疼痛嗎?還是怕那種面對生死的無力感?

來自香港的認知心理學博士,一語點出了問題的核心:

「其實害怕死亡,

就是害怕自己沒有好好的活過」

因為有太多未了的心愿、太多沒有完成的夢想,所以才害怕戛然而止的死亡。

節目中的一場體驗遊戲,證明了這個判斷。

每個人都躺在節目組布置的葬禮現場,模擬死亡

他們甚至認真選出了自己告別世界時,最想穿着的衣服,最能代表自己人生的「遺照」。

而在最走心的「遺言」環節,

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不是生活中經常掛在嘴邊的「錢」和「事業」。

而是「對不起」「我愛你」

對不起,代表着自己未完成的遺憾

我愛你,代表着自己最深刻的牽掛

走到這一步,才發現。

原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竟然得通過死亡才得以看清。

這也正是死亡教育的意義所在:

透過了解死亡,去明白生命的意義和真諦

感受過死,才明白要怎麼好好活。

老實說,在此之前,魚叔怎麼也想不到國產綜藝敢於去觸及這塊逆鱗。

畢竟死亡這個詞,在我們的世俗文化里缺失了太久。

我們有職業技術教育、文化教育、愛的教育,卻獨獨缺了死亡教育。

影視作品裏,愛情題材一抓一大把,認真討論死亡的卻寥寥無幾。

所以當年看到迪士尼有直面這個話題的《尋夢環遊記》,可把我羨慕壞了。

死亡教育的缺失,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迷茫,還有社會性的歧視和偏見。

想必不少人都還記得,這則曾刷爆微博的新聞:

【家長在殯儀館工作,孩子被班主任孤立】

拜託,這都9102年了,日本都靠《入殮師》得奧斯卡十年了,怎麼還有人在歧視殯葬行業的工作人員。

不說日本,就說我們自己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大教育家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如今,魚叔倒覺得這句話反過來照樣成立,未知死,焉知生

好好想想生命終點的樣子,或許才更明白自己想走的路,珍惜自己想過的人生。

從這檔國綜里,魚叔看到了良心綜藝應有的樣子,也看到了人生的樣子。

可以娛樂至上,但請不要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