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青春文藝片眾多,為何它能超出觀眾「期待視野」

這部青春文藝片是由劉若英執導,張一白監製。從2003年的《致青春》到2008年,在5年的時間裏,青春文藝片拍了不少。能引發觀眾共鳴被廣泛接受的卻太少。而這部影片卻能在五一檔上映4天累計票房突破8.6億,最終收穫13億多的票房,比《致青春》7億多的票房高出了不少。打破了目前內地市場女性導演作品最高票房紀錄。在中國電影金雞獎公布提名名單中,《後來的我們》入圍了5個提名獎項。

影片講述的是大學生林見清在過年回家的火車上,偶然遇見了同樣趕春運回家的方小曉。兩人雖然年齡相仿,但是小曉沒有上過大學,工作4年了。兩個人都有一個北京夢,一個想着通過開發遊戲程序開創事業,一個想着嫁個北京人。因為有共同的夢想,兩個人產生了很多交集,10年的時間分分合合,最終在青春中散場告別,成為彼此美好的回憶。

影片打破常規敘事方式,採用編年體的方式,把男女主角10年感情生活的不同節點,用插敘和色彩分離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得觀眾能夠隨着兩個人的對話深入了解兩人發生的過往。看似愛情線貫穿了電影始終,實際上,對於家的意義,以及背離家鄉的疏離感才是她真正想要表達的命題。也是引起觀眾強烈共鳴、最溫情感人的地方。

那麼,這部影片是如何在眾多的青春文藝片中脫穎而出,獲得如此高的觀眾認可度呢?本文將從理想與現實並存的敘事內容、過去與現在並存的敘事手法、愛情和親情並存的敘事基調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立足於「期待視野」,影片採用了理想與現實並存的敘事內容,融合了觀眾容易產生共鳴的要素。

什麼是期待視野?

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提出了「期待視野」這一重要概念,他認為在文學閱讀之前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於個人與社會的複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讀者的這種已然存在的認知結構叫閱讀經驗的期待視野。

首先,《後來的我們》把最容易引發觀眾共鳴的奮鬥歷程和戀愛歷程作為主要敘事內容。把理想化中的工作和愛情經歷跟現實中的進行對比,只要是年輕的受眾群體,都會引發他們的共鳴。 而打動人心和引發共鳴是判定一部電影作品價值高低的重要衡量標準。

①男主角林見清的敘事線索是他的職業的更替,職業的更替見證了他的成長曆程。

林見清大學畢業後跟室友一起留在了北京,選擇創業。因為生意不好做,跟他一起的兩個室友先後離開了,第一次創業宣告失敗。第二份工作是自由職業者,在地下通道賣黃色影碟,不是被城管驅逐就是被關押,有一次因為顧客羞辱方小曉而差點打起來。最後因為被關進拘留所過年連家都沒回去。

他的第三份工作是在網遊公司當客服,有一年回家過年,參加同學聚會被階層分化刺激到了。心生煩悶和不滿,把情緒發泄到了父親和方小曉身上。不僅工作沒了,愛情也消失了。跟方小曉分手後,這段空窗期也讓他重新燃起做遊戲的激情。白天送快遞,晚上熬夜開發遊戲程序,他把感情經歷跟遊戲有機融合,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和喜愛,最終遊戲大獲成功,簽約暢遊公司。

雖然事業上經歷過很多次坎坷,這不就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嗎?不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嗎?看到林見清為了工作焦慮的樣子,其實就是北漂一族真實的生活。觀眾中有很多有着類似經歷的年輕人,因此更容易引發強大共鳴。

林見清的每一次探索式的就業,都是自我成長和蛻變。但是影片對沒有刻意製造貧苦和焦慮的狀態,而是採用具象表達,林見清的「少白頭」、灰突突的服裝、不修邊幅黝黑的面龐等自然的敘述中闡述一種哀而不傷的現實狀況。

②女主角方小曉的敘事線索是感情線,她為了北京戶口,不停的換男朋友。

一開始,她相繼談了兩個北京籍男朋友,一個是法學博士,地震局的公務員。方小曉帶着他去見了林見清等一眾哥們。這段感情線敘事篇幅稍長一些。最後因為公務員是媽寶男,方小曉跟他在一起太卑微,又被男方母親嫌棄而分手。

第二個男朋友是在賣東西的時候認識的,是一位即將升處長的科長。方小曉認為他對自己很好。在一個跨年夜的晚上,發現他有老婆孩子,被小三了。兩個男朋友都沒有讓方小曉實現北京夢。因此也隱喻着沒有感情基礎,建立在物質至上的愛情不會長久。

方小曉跟林見清的愛情線是主線,林見清雖然什麼都沒有卻肯為了方小曉的尊嚴,出手打他的顧客和素不相識的出軌的科長,也因為這些豪氣舉動贏得了方小曉的芳心。影片中有一句台詞出現了多次,就是「他會為了你能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嗎?」這樣的男人才是在婚戀中最值得珍惜的人。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一種愛情觀:一個對你都不好的人幹嘛要嫁給他。

不幸的是,戀愛中的一些小細節成了分手的導火線。比如誤會沒有得到澄清,方小曉在售樓時被顧客輕薄,卻沒有及時得到林見清的安慰,還有方小曉在看到林見清與別的女生網聊卻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等等。

從方小曉的敘述視角來看,導演更想表達的是愛情中如何保鮮和相處的細節。戀愛中的人都比較敏感,一有點風吹草動就當成天大的事情。從二個人在春運火車相識到相知、相離,這一條感情線非常符合觀眾們期待視野中的戀愛經驗。

二、從導演劉若英以往經歷和文藝范性格,用過去與現在並存的敘事手法,打破了觀眾對這部青春文藝片的「期待視野」。

導演劉若英從1995年就開始出道,在《我的美麗與哀愁》和《少女小漁》中飾演女主並獲獎。在後來的眾多影視表演中,演技也得到業界和觀眾極大認可。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很多代表歌曲,比如《為愛痴狂》、《後來》等,都在塑造一個文藝女青年的感性知性形象和誠摯樸實的性格。由此造成了觀眾一定程度上的期待。

因此,除了觀眾能從影片中可以輕易找到共鳴元素,造成期待視野。導演過去的經歷和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觀眾的期待視野。尤其是那首曲調委婉、歌詞動人、經典傳唱的歌曲《後來》。這些對導演本身過去的認知讓觀眾希望看到符合劉若英性格特質的青春文藝片。

假設觀眾對導演過去的經歷和成就感興趣,那麼這類觀眾必然會不自覺地期待着,該影片能夠表現出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審美趣味和情感境界,就會期待着該影片能夠表達出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態度,流露出一種與自己相通的思想傾向。

姚斯指出:「如果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品與自己期待視野一致,便會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索然寡味。相反,若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視野,便感到振奮,這種新體驗便豐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這個概念實際給予電影敘事一個啟發,那就是電影敘事應當打破期待視野,跳出線性敘事,走向非線性敘事。那麼,什麼是非線性敘事呢?

美國劇作家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說:「無論有無閃回,一個故事的事件如果被安排於觀眾能夠理解的時間順序中,那麼這個故事便是按照線性順序來講的;如果一個故事在時間中隨意跳躍,從而模糊了時間的連續性,以致觀眾無從判斷什麼發生在前,什麼發生在後。那麼,這個故事便是按照非線性時間來講述的。」

《後來的我們》便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觀眾的期待視野。影片採用兩條時空平行的線索,時間上圍繞着兩個人的感情線劃分為10年前和10年後。為了輕鬆區分兩條時間線,降低觀眾理解難度,又不顯得敘事混亂。影片對兩個時期的畫面採用了不同色彩的鏡頭。

10年之前敘述了二人的愛情從相識、相知到相離的過程,採用彩色鏡頭,見證了一段擁有喜怒哀樂但一切皆有可能的青春。10年後二人因回北京過年在飛機上偶遇而一起回憶過往,採用了黑白鏡頭,象徵著對二人愛情失之交臂的遺憾與痛心。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認為只是簡單的一個時間節點的劃分,後來,林見清在設計遊戲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沒有你的世界,沒有色彩」。此時才明白導演的藝術表達形式,這樣的設計已經和文本無關,單純從視覺上就可以令觀眾有極強的代入感,切身地感受到二人之間那種雖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遺憾和痛苦。

直到電影在結束的時候,方小曉在遊戲中讓伊恩和它的心上人凱麗相遇,整個現實世界才有了顏色,只不過這個時候,物是人非,兩人已經不再是我們,而是彼此生命中最珍貴的那個人。雖然到了後來已經沒有我們,但還有回憶,還能在天台上吶喊感知到對方的存在,這就足夠了。

三、愛情與親情並存的敘事基調,父愛的串聯起家的意義,背離家鄉的孤獨感才是導演真正想要表達的主題

在電影結尾處,字幕浮現影片改編自劉若英自己的小說《過年,回家》。由此可見,愛情並不是影片主要想要呈現的主題。愛情只是兩個人相處模式的一部分,對於家的意義,以及背離家鄉的疏離感才是她真正想要表達的命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後來的我們》基本完成了主題的搭建與渲染。

影片多方位塑造了林父形象,在外表上採用近景拍攝突出了臉上深深的皺紋和斑白的雙鬢;在行為表現上,其行為範圍十分局限,絕大多數鏡頭是在小飯館裏,也走到門口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最遠到達車站接林見清和兒媳回家;在語言表現上,林父話語不多,說話慢條斯理,語調溫厚。

林父深沉、不多話,孤獨的守着自己的小飯店。跟大多數中國父親一樣,心裏十分關心孩子嘴上卻不會表達。林父對於方小曉的感情也很真摯,內心深處早就把她當做女兒。在他看來,只有小曉能讓林見清成長為有擔當的男人。

在表達親情線時是以除夕夜的年夜飯作為為標誌,除了林見清被拘留的那一年,他每年都會回家吃年夜飯。第一年酒桌周圍圍滿了人,熱熱鬧鬧的;第二年酒桌上的人有了變化,也有中老年人提起了不曾回家的子女;再到後來酒桌上只有對飲的老哥倆,再往後只剩下老父親一人木坐在火爐前。因此引出了導演想要表達的親情溫暖與年華易逝交雜的複雜情感。

與父親相關的粘豆包的意象也貫穿了影片的始終,從2007年林見清回家過年說「沒有粘豆包,怎麼能算過年」到2017年老父親給方小曉寫的信中提到——粘豆包給你留了一屜,起鍋的時候噓到了眼睛。

其實,這條親情線索一開始並不太明顯,但隨着故事的推進竟然越來越重要,甚至在結尾處隨着林父留下的信成為了最大的催淚點。在信中林父告訴她,即使你們沒有在一起,但我們之間的情感已經到達了親情的高度,這種默然無聲的愛,是片中最動人的橋段之一。

林見清與方小曉的愛情標籤是「北漂」,影片採用了特殊的意象來表現他們的愛情。比如房子,一開始二人蝸居在狹小逼仄的出租房,終日不見陽光,房東想讓他們離開他們就要立刻拖着行李離開,在這個階段他們雖然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卻仍然自得其樂,為了夢想而相互體諒、共同奮鬥。

後來林見清在掙到第一桶金之後立刻買了房子,但回到家裡想讓父親和方小曉搬去住時卻遭到了二人的反對,這個階段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卻產生了隔閡。這原本是方小曉奮鬥的全部希望,但觸手可及的時候她卻拒絕了林見清的房子,也終結了和他的感情。

由此可見,在電影中愛情和親情永遠是不變的敘事主題,對於觀眾來說,容易產生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因此也更能引起共鳴。影片雖然是劉若英執導的第一步作品,但看得出來,她並不想墨守成規,想要打破傳統文藝片的套路,還想要讓觀眾理解和產生共鳴。從票房上來看,她做到了。

結語

《後來的我們》在網絡上經歷過刷票、退票風波,如果深層次分析劉若英導演拍攝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打破常規青春文藝片的老套,確實是一部能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的影片。10年的感情線非常漫長,這部影片巧妙的用色彩來分割,很容易讓觀眾理解和接受。兩條敘事線索也非常清晰,把電影主題渲染的非常深刻。當然,也有一些瑕疵,總的來看,是一部比較成功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