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懷舊風盛行, 被遺忘的老劇迎來「春天」

犀牛娛樂原創

文|遠木 編輯|朴芳

「十年前窩在沙發看劇流的淚,如今都變成被嫌棄吐槽的口水。」

這是一個B站用戶在觀看一個up主的懷舊系列時發出的感嘆,當年在看這些劇的時候,並沒感覺劇情有多違和、台詞有多雷人,而經過博主的精心剪(tiao)輯(ci)之後,才發現當年自己「其實看的是個假劇」。

最近,各種媒體也盤點出了2019年度熱詞,像「雨女無瓜」、「奧利給」、「我太難了」,大部分的詞都出自短視頻用戶之手,而且比起往年,今年來自懷舊老劇里的梗更多,也更容易上頭。

比如2008年上映的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新白娘子傳奇》又重新回到人們面前。相比於快手抖音對這類劇情更傾向於自導自演,B站則玩的更多是劇情二次解讀剪輯。

「課代表依賴症」下的博主魅力

2010年以後,電視劇解說類視頻不斷進化,從單純搬運劇情,到刪減注水、拖沓劇情,對劇情作出點評或吐槽,到融合多部劇情,創作新劇,也完全超越「單純解說」的層面。

瞄準的也是這樣的市場痛點,即對於老舊、冗長的影視劇,人們一般不願意一一去看,這又被笑稱為一種互聯網病,「課代表依賴症」,指的是用戶不愛看長劇,只愛聽特定主播劃重點的講解。

愛看的原因有兩種。第一因為節省時間,很多用戶沒有太多時間去從頭到尾關注一部劇;第二則是因為內容精彩,很多解說之作要比原作更有意思。

B站較火的影視up主「蟲哥說電影」就是這樣一類。其代表作之一,「巴啦啦小魔仙」的吐槽視頻觀看量達到400多萬,也帶火了裏面「雨女無瓜」這個梗,該視頻主的影視解說基本都是針對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老劇,也有相應專欄如#魔性解說那些年我愛的電視劇#。

很多老劇經過二次解讀,一些早已被人淡忘、或是當初並未發現的「梗」,又重新回到觀眾視線,創作者懂年輕人的思維與梗,同時抒發自己對內容的感想,也像極了大多數人在面對無腦劇情的正常反應。

其實解說玩法並不新鮮,早從2005年,自由職業者胡戈創作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開始,對《無極》裏面的對白、進行重新設計,在網絡上引發的關注甚至超過《無極》電影本身。

「我太難了」、「讓我康康」的走紅,證明越簡單、越洗腦的概念越具備傳播力,所以很多老劇里的台詞梗也更容易獲得擴散。而且這種梗也不止於搞笑一面,從彈幕看來,更多反映的還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狀態。

過去的看劇更多還是投入、認真的態度,隨着時間發展,彈幕、第三方影評等出現,也讓大眾不滿足於內容本身,急需在網絡上尋找共鳴,很多也是一種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感悟。很多第三方博主的出現,就正好滿足了這種訴求。

總結看來,博主青睞的電視劇特點,第一是國民記憶度大,堪稱是回憶代表作的作品系列,觀眾看了更容易引發共鳴;其次則是當年「黑點」就比較明顯的電視劇,推出之時就被觀眾多番吐槽。

也會將新劇與老劇整合在一起做對比,盤點或評比一眾電視劇里的「嘴炮王」、瑪麗蘇、渣男、大女主等,還有一些將人物單拎出來,比如把「何書桓」與「洪世賢」兩個渣男合併做成「絕代雙渣」、把《還珠格格》、《宮鎖心玉》、《甄嬛傳》、《延禧攻略》串聯,圍繞雍正、乾隆做成「宮廷大合集」,部分視頻還能在最後輸出關於愛情、生活的價值觀。

此外在解說形式上還有7、8月份較火的互動視頻,比如某個up主就以演員胡歌為主線,通過觀眾選擇不同答案,串聯起胡歌的多部劇,如《神話》、《仙劍》系列、《天外飛仙》等,按照套路,選擇不同的答案,即可得到不同的劇情進展,後面的劇情也會跟着變動,在內容上也是徹底打亂人物關係,既勾起了觀眾對裏面各種名場面的懷舊感,同時又能在整合中創造出不少新意。

同樣躲不過被博主「大卸八塊」命運的,也有男性觀眾偏好的《士兵突擊》、《亮劍》、《北平無戰事》等抗戰類、正能量老劇。

以新的語言與形式去解讀老劇,也是真正做到了「大眾喜聞樂見」,創作者們的確也是才華橫溢,能以各種看客意想不到的方式,把原本老劇里枯燥無味的對白、劇情加入新詮釋,配合以表情包,以趙本山、大力哥、「開門吶」雪姨、麵筋哥等經典片段居多,借人物之口完美融入原劇劇情里,甚至很多還有被博主「特殊」照顧,為其一連解說好幾期,不失為成為一部新作系列的可能。

被遺忘的老劇迎來「春天」

根據優酷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6月至今,看經典劇集的90後用戶超過6000萬,《北平無戰事》、《還珠格格1》成為最受90後歡迎的經典劇集。

其次,從B站電影解說博主底下,觀看熱度較大的懷舊電視劇類型來看,大部分也是2000年代的電視劇,從1998年上映的《還珠格格》,到2014年的《古劍奇譚》,很多也堪稱是90後的回憶經典。

實際上,從2000年以來,市場上武俠、言情、宮斗類型的快餐式、偶像型電視劇逐漸增多,比如2001年《流星花園》的播出,台灣偶像劇也大幅輸入到內地,也步入了「偶像時代」,甚至開啟台灣偶像劇的「黃金十年」。

重偶像、輕劇本與演技一度成為很多影視劇的特點。有演員就曾回憶,2000年接一部戲,可能一個月兩個月就拍完很多集,在此情況下,粗製濫造的影視劇不在少數,也是那個年代爛劇盛行的原因,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無論是服化道還是劇情,大部分的劇都到不了及格線。

不過到了現在,由於觀眾審美與眼光的提高,叫好的劇雖然不一定叫座,但叫座的劇一定叫好。一些劇情稍微狗血一點的網劇,為了獲得更多流量,也會提前打上「反套路」的帽子,為了雷而雷,也算是一種討好觀眾的策略。

比如《太子妃升職記》、《從前有座靈劍山》等。其實也不難理解,在「大實話」語境中浸淫下的90後,在劇情上追求有趣或邏輯,又一向是影視評論的主力軍,劇作的製作內容風向也自然會轉變。

而現在,隨着越來越多的老劇或新劇被解說,很多博主也不滿足於套路,開始挖掘更多小眾老劇,以及通過幾刷尋找還未被人發現的槽點。

比如雖然沒有《還珠格格》、《流星花園》這類每年都能被提及的國民熱度,但一些不算小眾,但已無熱度的劇,如《夏家三千金》、《刁蠻公主》、《海豚灣戀人》等也逃不過被解構的命運。

隨着更多老劇被解鎖,新梗也在出現。同樣老劇也被發現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比如《貓和老鼠》中傑瑞貓到底有多少次卑微的求愛、何書桓到底是不是渣男、《武林外傳》到底有多少個配角等都被計算出來,成為更多流量話題,很多還能衝進微博熱搜,甚至成為國民流行梗。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劇也因為博主解說而再度獲得關注。如果你點開某一部「原始」老劇,在彈幕也會發現,很多人也是因為看了某個博主的解說前來懷舊。

自媒體KO傳統衛視?

有數據統計,傳統衛視上的電視,更多的劇,根據統計,電視也在被邊緣化,根據奧維雲網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彩電市場整體疲軟,電視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感也變得越來越低。

在手機平板逐漸取代電視的背後,傳統衛視也使出各種解數來拯救低迷的收視率,各大衛視的電視劇,除了每年一度的春晚之外,傳統衛視也不得不與各大互聯網平台合作,出售版權等方式讓自製劇獲得更大的曝光量。

如今各大電視台主持人轉行做短視頻博主的也不在少數,金龜子、尼格買提、月亮姐姐等也從原本擅長的兒童、主持、教育等領域出發,切入短視頻做起主播流量生意。

當然,短視頻也並非那麼簡單,看起來粗糙的形式似乎容易上手,但就創意、話題度以及粉絲粘性,也難以拼得過平台上才華橫溢的頭部達人。

在內容平台上,會輸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力。相比傳統影視劇只會按照劇本、故事情節過分依賴編劇個人能力、製作過於被動的情況,如今對創作的反饋也更直接,比如電影博主的選題可以基於粉絲反饋得來,在彈幕里粉絲也能及時指出視頻的不足進而完善。

而且,衛視電視台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利用渠道優勢而「自大」了。事實證明,從如今的電視劇來看,也有古裝劇如《慶余年》、《長安十二時辰》、都市劇《都挺好》、歷史年代劇《河山》等良劇出現,過去的阿寶色服化道、無腦邏輯等電視劇也日益消減。

此外,不久前廣電總局公布對年度電視劇扶持結果,強調重點扶持題材也在於「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更接地氣、弘揚主旋律的現實題材。

隨着大眾眼光愈加挑剔,以及視頻平台越發重視獨播的同時,也是更多互聯網平台話語權的提高,比如快手就與明年的春晚達成獨家合作,衛視的各種晚會上也不乏短視頻的冠名身影。

觀眾也越發習慣從長視頻、短視頻等自媒體平台上獲取最新劇的動態。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觀眾從視頻平台上觀看一個新劇綜,然後就會到B站、知乎等內容社區觀看課代表們對作品的二次解讀,一切值得看的重點內容也基本被涵蓋,內容平台越多,也導致衛視觀眾一步步被過濾、分流。

此外,如今各大視頻網站在自家新劇的費用、會員費的上調,以及上漲的影院費用的存在,也是用戶更傾向於博主解說類視頻的原因。

總的來看,如今被博主們各種咂摸的老劇綜,發源地都在10年前的衛視,歷史總是有輪迴,很可能在10年後,大家再度回憶的劇集,該是如今的視頻平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