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犯罪這次要頂破天

這華語片太敢了。

提前一周大範圍點映。

演員都是大咖,主創陣容卻幾乎全新人班底。

哪來的底氣?

明天上映。

是時候認真聊聊它了——

《誤殺》

Sir一個月前就說過對它的期待:終有國產良心敢直懟熱搜。

如今大範圍點映後開分。

豆瓣7.5,1w+人評價。

這個成績,對華語純商業製作,且是懸疑犯罪類型,已經難得。

其中許多人詬病的是《誤殺》來自翻拍,沾了劇本的光。

這點Sir無法認同。

電影本就是文本與影像結合的藝術,不能把兩者割裂開評價。

爛片糟蹋好劇本,平庸劇本拍出好片,都是常有的事。

而好評中,許多人都提到一個字——

爽。

懸疑深,反轉強,節奏快。

但只是爽嗎?

不。

看完片,Sir心中生出一個詞。

《誤殺》該是2019華語商業片中最生猛的一員。

風格

首先,生猛的主創團隊。

導演柯汶利。

《誤殺》是他電影長片處女作。

但作為新人導演,他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此前他只有一部作品。

30分鐘的短片《自由人》,寥寥幾鏡,能看出他對光影的雕琢。

如今接手長片,這種藏在鏡頭裡的表現力更加肆意。

就只看劇照。

色彩的碰撞,明暗的對比,甚至各種誇張的拍攝角度。

Sir在大銀幕看,能感受到全片始終存在的壓迫感。

每一幀,都藏着暗涌——

除了導演,還有電影背後的「六大編劇」。

為什麼Sir打引號?

因為他們都不是什麼「大」編劇。

看看這些名字:

沒聽過?

正常。

Sir特意查了查資料,幾乎都是新人編劇。

按理說,這部電影的劇本已經非常成熟。

6年內被三次翻拍。

前作《誤殺瞞天記》,印度高分懸疑,即使在以嚴苛著稱的知乎評分也能拿下8.4。

那這幫新人聚在一起,都幹了些啥?

——他們為導演凌冽的風格,搭建了一個可以肆意發揮的舞台。

簡單說就是。

初生牛犢不怕虎。

對比原版,兩個Sir印象最深的改編。

故事放在泰國,編劇們便可以放開拳腳。

更暗黑。

從故事起源就作了調整——

原版大女兒被警察局長兒子拍到的,只是一段洗澡視頻。

而《誤殺》里,直接改成迷奸。

極致的恨意,將在兩個家庭間延綿不絕。

一個調整,讓整個故事的基調變得更加陰鬱。

第二個,是突出迷影元素。

更趣味。

看過的觀眾應該都對一句台詞印象極深:

「給我查他這兩年的觀影記錄!」

作為Sir這樣的豆瓣老用戶,聽到這句虎軀一震……笑場了。

片中提到了不少經典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蒙太奇》,希區柯克的《Final Escape》......

當然,這不僅是編劇迷影向的小趣味。

每部提到的電影,都是一條線索。

Sir就說一條藏得極深的。

影片中旬,一家人在電影院看泰國電影《天才槍手》。

講述的是亞洲曾經轟動一時的作弊案。

當時的場景,一家人看得笑不攏嘴,其樂融融。

之後,女兒安安考試結束,拿着考卷給他爸李維傑簽名。

分數:100。

但這個鏡頭只一掠而過。

仔細看,分數上有明顯的塗改痕迹——原來只有70分。

這個動作,兩層暗喻。

第一層,女兒通過《天才槍手》學到了作弊技能,也學會了欺騙。

為後續她接受警察盤問的表現,埋下最重要的伏筆。

第二層則指向父親李維傑。

女兒改分數,因為他說過只要考一百分,就給她獎勵一架口琴。

他看到這個分數怎麼做?

沒有拆穿,而是說到做到,轉頭就去買口琴。

為什麼?

Sir先不劇透,看到結局就會知道,這是對李維傑人物性格的一次提前定性,與最後他做出的選擇相互呼應。

正是這樣一群生力軍。

他們沒有被原作束縛,更沒有成熟電影人所謂的創作慣性。

往狠了寫,朝黑處拍。

誠然,新人會表現出不少生澀。

比如一些細微的調度,一些動機的含糊,很多時候被一筆帶過。

但Sir看到《誤殺》的成片,以及幕後陣容的時候,依然感觸。

大家都知道,Sir最近在忙着籌備明天(13號)的Sir電影文娛大會。

今年主題,「後浪拍岸」。

Sir真心希望,在這個華語電影逐漸走進分水嶺的時期,有更多新人湧現。

為什麼陳思誠在《唐探》系列最火的時候,退居幕後,轉而以監製身份扶持新人?

一次豪賭。

豪在自信,選用新人主創,全憑眼光。

豪在膽大,信人即信己,相中就開工。

賭錯了,滿盤皆輸。

賭對了,他們就是華語電影的未來。

反殺

其次,電影生猛在對懸疑感的鋪設。

雖然電影整體氣質陰鬱,但節奏卻非常明快。

簡單說下故事起因:

兩個家庭:平民李維傑與警察局局長一家。

警察局局長兒子,迷奸了李維傑的大女兒,並拍下視頻。

此事被妻子譚卓發現,爭吵中,她誤殺了警察局局長兒子。

結果,兩家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展開智斗。

李維傑一家自救。

抹去痕迹,製造假象,以應付警察調查;

陳冲一家救人。

尋找線索,撥開迷霧,以找齣兒子的蹤跡。

至此,影片節奏便開始一路高歌。

李維傑作為資深影迷,學着電影里的手段——

消滅證據,編造故事,訓練家人給假口供,一氣呵成。

而陳冲作為警局頭頭,專業敏銳。

各種硬手腕齊上,李維傑走的幾乎每一步她都猜准了。

這裡的陳冲,完全超乎Sir對她的既有印象中,那個明艷先鋒的女演員。

為了孩子,她可以一面滿眼溢出柔情,直勾勾露出在乎;

一面凌厲狠辣,從梳高的髮髻、鋒利的眼神,到對着幼童怒吼,無不透露狠勁;

最後絕望到失了魂,連站立都顯得空洞,一個因愛逐漸走向瘋狂的女人,一步步豐滿生動。

這種追逐的節奏怎麼掌控?

電影多次運用了交叉剪輯。

就好像兩輛高速疾馳的跑車,相互追逐。

過程中,你以為它們數次並駕齊驅。

結果呢?

拉遠一看,它們永遠只離並駕齊驅差一點點。

除了速度,懸疑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密度。

細節的豐滿程度,決定了真相露出後的震撼程度。

《誤殺》埋下了太多細節。

比如,多視角敘事。

一樁簡單的誤殺,如何渲染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注意看搬運屍體的一段。

信息點極大。

Sir就說三個鏡頭,每一鏡的安排都經過導演嚴密的計算。

首先,譚卓搬運屍體。

她拿一架小推車,裹上棉布,把屍體悄悄推出院子。

推到院門時,車被卡住。

鏡頭瞬間切一特寫——

屍體的手,露出來了。

此時特寫沒有切走,而是停頓了一下,聚焦在手指。

動沒動?

不重要。

這個停頓本身就留下懸念。

男孩到底死沒死?

接着,鏡頭又迅速切換。

這一次,到了高處——

家裡的小女兒安安,原來此時正在房頂目睹着這一切。

這一鏡讓觀眾心裏產生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此時的懸念是:

她到底看沒看到?

而隨着劇情推進,這個鏡頭揮之不去,懸念升級:

她到底,會不會招?

沒完。

最後一鏡,又把疑問轉移到一家之主,李維傑身上。

他一個人在墳墓邊抽煙。

但男孩此時已經被妻子埋進棺材了。

那這一次,他在猶豫什麼?

是挖?還是埋?

懸念就這樣在一次平平無奇的搬運中,悄然累積。

什麼是好的懸疑?

不是靠結局大反轉,不是靠線索大爆炸。

它的表面,必是沉穩的。

所有的草蛇灰線,都在悄無聲息中如螻蟻般爬滿你全身。

驚醒的瞬間,你早已淪陷,你只能沉醉。

情感

電影的一切技法、鋪墊,終究會歸於情感。

《誤殺》的情感基礎是什麼?

孩子。

孩子之於父母,是平等的。

但孩子與孩子之間,又善惡有別。

這是一條極不平衡的等式。

但這等式背後,卻蘊含著更多的追問。

留意《誤殺》的英文片名:

sheep without a sheepherd。

失去牧羊人的羊。

電影逐個作出了拆解。

誰是羊?

影片中,羊一共出現四次。

第一次,是在李維傑沉車的湖邊,在牧羊人的驅趕下,一群羊走過。

羊見證了他逃避罪名的第一步。

他和它對望,似乎看明了彼此無力的處境。

第二次,李維傑怒踢來找麻煩的警察。

惱羞成怒,警察掏槍,在上司的制止下,子彈射向了一隻獨行的替罪羊。

在槍口之下,李維傑的性命,就和那隻羊一樣,由警察即興決定。

第三次,是女兒回校上課。

初次受到詢問,也是全家被鎖定嫌疑的開始。

在她被帶走的課堂上,正好在講羊的食物鏈。

最後一次,Sir不劇透,羊成為了李維傑成功掩蓋殺人罪行的關鍵。

羊,出現在李維傑一家每一個關鍵轉折點上。

見證他們所有的無力、恐懼,和為愛反擊。

誰是牧羊人?

管理着這些「羊群」的警察。

但。

當這些原本應為羊群負責的牧羊人,成為施暴者、獨裁者。

必然會遭受反噬。

《誤殺》的情感就生猛在——

它不僅列出了食物鏈般的殘酷世界,更展示出每個人,在痛失至親時撕咬的本能。

尤其肖央。

他的表演,超出了Sir的預料。

李維傑本是全片中,壓力最大的角色。

一步錯,葬送全家。

但他是怎麼演的?

幾乎全程,他都憋着勁。

面對家人時輕鬆,面對警察時愛開玩笑,面對危險時認慫。

是他不緊張嗎?

絕不。

反而,這正是他扛着千斤重擔,甚至一家人性命的表現。

他知道。

自己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咧嘴……

對於警察,就是破綻;

對於家人,就是露怯。

你們應該都記得李維傑那句台詞:

我能做的,就是擋在你們前面

為什麼我們會為這句話動容?

因為它背後的意思是——

面前敵人再強大,後果再嚴重,來勢再兇險……

我往這站了,就不會退讓一步。

而這些激烈的對抗,生猛的表達。

最終,都化作一道反問。

英文片名還有另一層意思。

——烏合之眾。

誰是烏合之眾?

所有人。

對。

每一個自認為這世界有牧羊人的人,最後都會變成羊。

無辜的平民,原本只是李維傑證據鏈里的一個工具。

最後,他們成為了暴動的發起者。

電影結尾,意味深長。

呼應開場,電影又一次對準了正在監獄裏的李維傑。

他準備越獄。

但注意,是誰幫他越獄的?

——當初幫他作證的同伴。

還記得他曾經引用《肖申克的救贖》里那句台詞嗎?

「有些鳥,是關不住的。」

關鍵,是關不住嗎?

不。

是「鳥」。

只有變成鳥,我們才能飛出禁錮的高牆。

這才是《誤殺》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層自省——

反抗那些以愛為名的害,拆穿那些以勢力為名的欺侮。

需要我們變得生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